..續本文上一頁叁一‧四八0中)說:「昔我無著從彼聞,今當錯綜地中要,顯揚聖教慈悲故,文約義周而易曉」。『顯揚論』是攝取『瑜伽師地論』中,「本地分」與「攝抉擇分」的要義,錯綜編纂而成。
注【59-026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六七六)。
第二項 祇夜
祇夜geyageyya,或音譯爲歧夜。義譯爲應頌、重頌、歌詠等。這是與「修多羅」──長行相對,而屬于韻文的一類。在「九分教」或「十二分教」中,也許「祇夜」是最難理解的一分。就字義來說,從Gai 語根而來,不外乎歌詠的意義。但「祇夜」是偈頌的一類,與同爲偈頌的「伽陀」、「優陀那」,到底差別何在?在原始聖典的集成中,「祇夜」到底是什麼部類?有什麼特殊意義,而能始終不移的位居第二?一般解說爲「重頌」,這應先有散文(「修多羅」)與偈頌(「伽陀」),因爲「重頌」是這二者的結合。果真是這樣,那「祇夜」爲第二,「伽陀」爲第四,也不大合理。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,類別與偈頌有關的,爲十種類型;而以第九類爲「祇夜型」(1)。然也只是以長行以後,次說伽陀的,即一般的重頌爲祇夜。經文並沒有稱之爲「祇夜」,所以也沒有能充分的,闡明「祇夜」的真義。 [P513]
在古代的傳說中,「祇夜」的意義,極不易理解。如『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五九下)說:
「應頌雲何?謂諸經中,依前散說契經文句,後結爲頌而諷誦之,即結集文、結集品等」。 「如世尊告苾刍衆言:我說知見能盡諸漏,若無知見能盡漏者,無有是處。世尊散說此文句已,複結爲頌而諷誦言:有知見盡漏,無知見不然。達蘊生滅時,心解脫煩惱」。
『大毗婆沙論』,集成于西元二世紀。在有關「九分」與「十二分教」解說的現存聖典中,這是比較早的一部。論文分爲二段:1.「依前散說契經文句,後結爲頌而諷誦之」,是說明體裁。「如結集文、結集品等」,是指明部類。2.「如世尊言」以下,又舉例以說明先長行而後重頌;與一般所解的「重頌」相合(2)。屬于「祇夜」──「應頌」的「結集文」、「結集品」,是什麼樣的部類?這是傳承中的又一古義,應予以非常的注意!
『瑜伽師地論』系,對應頌作二種解說。如『瑜伽論』卷二五(大正叁0‧四一八下)說:
「雲何應頌?謂于中間,或于最後,宣說伽他。或複宣說未了義經」。
『瑜伽論』卷八一(大正叁0‧七五叁上)也說:
「應頌者,謂長行後宣說伽他。又略標所說不了義經」。 [P514]
第一說,「在長行(中間或于最)後,宣說伽陀」,文義不太明顯,不一定就是重頌。『顯揚論』是引用『瑜伽論』的,卷一二說,還與『瑜伽論』相同(3),而卷六卻解說爲:「或于中間,或于最後,以頌重顯」(4),明確的說是重頌。『雜集論』(『順正理論』也如此)也說「以頌重頌」(5)。在『瑜伽論』系中,傳爲無著Asan%ga所造的論書,才明確的說爲「重頌」。「不了義經」,是「祇夜」的又一意義。「順正理論」說:「有說亦是不了義經」(6)。可見這是另一解說,而爲瑜伽論師所保存。「應頌」的「不了義說」、「未了義經」,是與「記別」相對的,如『瑜伽論』說:「或複宣說已了義經,是名記別」(7)。這在『顯揚論』、『順正理論』,都是相同的(8)。『雜集論』雖說:「又了義經,名爲記別」;而于應頌,卻解說爲:「又不了義經,應更頌釋」(9)。這是以爲長行不了,而要以偈頌來補充說明。這不但與『瑜伽論』系不合,也與下文的「又了義經,名爲記別」不合。「頌」或是「解」字的誤譯誤寫吧!依瑜伽論系所說,「契經」、「祇夜」、「記別」,意義是次第相關的。
圖片
〔契經〕 〔祇夜〕 〔記別〕
長行──偈頌
略說不了義──廣分別了義
授記
[P515]
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叁(大正二五‧叁0六下──叁0七上)說:
「諸經中偈,名祇夜」。 「一切偈名祇夜。六句、叁句、五句,句多少不定;亦名祇夜,亦名伽陀」。
『大智度論』的解說,「祇夜」是一切偈的通稱;又名爲「伽陀」,但定義不明。如「祇夜」與「伽陀」,都通于一切,那有什麼差別?『成實論』所說,顯然與『智度論』所說,出于同一來源,而解說更爲分明,如『論』卷一(大正叁二‧二四四下)說:
「祇夜者,以偈頌修多羅」。 「第二部說(名)祇夜,祇夜名偈。偈有二種:一名伽陀,一名路伽。路伽有二種:一順煩惱,一不順煩惱。不順煩惱者,祇夜中說。是名伽陀」。
『成實論』初解「祇夜」爲重頌。『成實論』主诃黎跋摩Harivarman,爲西元叁、四世紀間的論師,與無著的時代相近。那時,「祇夜」是重頌的解說,可見已極爲普遍。但在解說「伽陀」時,又說到「祇夜名偈」,以及「祇夜」的特殊意義。依論說,分別如下:
圖片
┌─伽陀
祇夜───偈─┤
│ ┌ 不順煩惱──祇夜
└─路伽──┤
└ 順煩惱
[P516]
「祇夜」是一切偈的通名,而又有特殊的「祇夜」。依『論』說:偈有「伽陀」與「路伽」的差別。「伽陀」是宣說佛法的偈頌;「路伽」是世間的偈頌;路伽loka是世間的意思。世間的偈頌,有順煩惱的(如誨淫、誨盜的詩歌),有不順煩惱的。世間偈頌,又與世間一般的偈頌不同,不會引起煩惱的,就是「祇夜」。但雖然作這樣的分別,而在佛法的部類中,還是不明白。關于「祇夜」,應從「結集文」、「結集品」的研究去解決。『瑜伽論』卷八五,有關于『雜阿含經』──也就是原始的根本的結集。『論』中提到了「結集品」。『論』文有先後二段,次第說明;現分列爲上下,以便作對照的研究。如(大正叁0‧七七二下)說:
圖片
「雜阿笈摩者,謂于是中,世尊觀待彼彼│
所化,宣說: │
│當知如是一切相應,略由叁相。何等爲叁
│?一是能說,二是所說,叁是所爲說。
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。 │若如來,若如來弟子,是能說,如弟子所
│說佛所說分。
蘊、界、處相應;緣起、食、谛相應;念│若所了知,若能了知,是所說,如五取蘊
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、│、六處、因緣相應分;及道品分。
[P517]
入出息念、學、證淨等相應。 │
又依八衆,說衆相應。 │若諸苾刍、天、魔等衆,是所爲說,如結
│集品」。
後結集者,爲令聖教久住,結嗢!5婗南頌,│
隨其所應,次第安布。 │
『大毗婆沙論』說到的「結集品」,在『瑜伽論』中發見了,這是「伽陀品」的別名,與『雜阿含』的「八衆誦」,『相應部』的「有偈品」相當。爲什麼稱爲「結集品」?依論文說:「後結集者,爲令聖教久住,結嗢!5婗南頌」。這是在修多羅──「相應教」的結集以後,又依契經而結爲偈頌。這結成的「嗢!5婗南頌」,不是別的,正是古代集經的結頌。如『分別功德論』說:「撰叁藏訖,錄十經爲一偈。所以爾者,爲將來誦習者,懼其忘誤,見名憶本,思惟自寤」(10)。結經爲偈,或在十經後,或總列在最後,自成部類(11),這就是「結集文」。這是便于記誦的,世俗共有的結頌法(但不順煩惱),所以名爲「祇夜」。這種結集頌,與「八衆相應」的偈頌相合(結經頌是附錄),也就因此而總名爲「結集品」。「八衆誦」的偈頌,也多數近于世間偈頌,所以「結集文」與「結集品」,都稱爲「祇夜」。覺音Buddhaghos!a以『相應部』「有偈品」爲「祇夜」(12),與說一切有部的古傳相合。但在覺音,可能是偶合而已。 [P518]
『大毗婆沙論』,以『雜阿含』的「結集品」、「結集文」爲「祇夜」,得『瑜伽論』而明了出來;這是符合原始結集實況的。「蘊相應」等長行,稱爲「修多羅」。結集後,「結爲嗢!5婗 南頌」,確乎是「依前契經散說文句,後結爲頌而諷誦之」。「結集文」(結頌)與『雜阿含』的有偈部分相結合,總稱「結集品」。這都是近于世俗的偈頌,名爲「祇夜」。「修多羅」與「祇夜」──長行與偈頌,在原始結集的「相應教」中,從文體的不同而分別出來。這是聖教的根源,最先形成的二種分教,無怪乎始終不移的,位列第一、第二了。「依前契經散說文句,後結爲頌而諷誦之」,確有「應頌」、「重頌」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