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)。
注【61-032】『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』卷一一(大正叁一‧七四叁下)。
注【61-033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四四(大正二九‧五九五上)。
注【61-034】『相應部』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叁00)。又「無記說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一二二──一二八)。
注【61-035】『長部』『自歡喜經』(南傳八‧一二一、一四四)。
注【61-036】『增支部』「叁集」(南傳一七‧四五六)。
注【61-037】『相應部』「預流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二四五)。
注【61-038】『銅鍱律』「大品」(南傳叁‧二一)。
注【61-039】『相應部』「質多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五九)。
注【61-040】『相應部』「見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叁四六、叁四九)。
注【61-041】『中部』『婆蹉衢多叁明經』(南傳一0‧叁0九──叁一0)。
注【61-042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八四──一八六)。 [P537]
注【61-043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二八二)。
注【61-04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叁0叁下)。
注【61-045】『中部』『優陀夷大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一叁)。
注【61-046】『中部』『苦蘊大經』(南傳九‧一四0)。
注【61-047】『相應部』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二七──二九)。
注【61-048】『相應部』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一八──二0)。
注【61-049】『相應部』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叁00)。
注【61-050】『相應部』「無記說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一二0──一二五)。
注【61-051】『中部』『教闡陀迦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叁七六)。『相應部』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九叁)。
注【61-052】『長部』『堅固經』 (南傳六‧叁一五)。
注【61-053】『增支部』「十集」(南傳二二下‧一一二)。
注【61-054】『相應部』「覺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0九)。
注【61-055】『相應部』「覺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一二)。
注【61-056】『相應部』「覺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二0)。
注【61-057】『相應部』「禅定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四五六)。
注【61-058】『長部』『帝釋所問經』(南傳七‧叁叁四)。『中部』『滿月大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七八)。 [P538]
注【61-059】『長部』『阿摩晝經』(南傳六‧一五七)。
注【61-060】『長部』『迦葉師子吼經』(南傳六‧二五二)。
注【61-061】『中部』『鞞提诃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一五叁)。
注【61-062】『長部』『沙門果經』(南傳六‧八九)。
注【61-063】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傳二0‧九叁)。
注【61-064】『長部』『阇尼沙經』(南傳七‧二一二──二一四)。
注【61-065】『長部』『大般涅槃經』(南傳七‧五六──五八)。
注【61-066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六二)。
注【61-067】『長部』『清淨經』(南傳八‧一七0──一七一)。
注【61-068】『長部』『波梨經』(南傳八‧七──二0)。
注【61-069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一叁(大正一‧五一0下──五一一中)。
注【61-070】『長部』『轉輪聖王師子吼經』(南傳八‧九叁)。
注【61-071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六(大正一‧四一下──四二上)。
注【61-072】『長部』『大本經』(南傳六‧叁六一──四二七)。
注【61-073】『相應部』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七七)。
注【61-074】『相應部』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叁叁)。 [P539]
注【61-075】『中部』『滿月大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七八)。又『六六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四一五)。『相應部』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0七)。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傳二0‧叁九叁)。
注【61-076】『中部』『教羅!7畝羅小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四0四)。
注【61-077】『長部』『帝釋所問經』(南傳七‧叁叁四)。『銅鍱律』「大品」(南傳叁‧二一),轉*輪已,「遠塵離垢法眼生」,但沒有說「八萬諸天得道」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五(大正二‧一0四上)的『轉*輪經』,也有「八萬諸天,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」說。
注【61-078】『長部』『梵網經』(南傳六‧六八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叁集」(南傳一七‧四五六)。
注【61-079】『一切善見律注序』(南傳六五‧叁八)。
第二項 伽陀與優陀那
「伽陀」與「優陀那」,都是偈頌,所以綜合來說。
「伽陀」ga^tha^,音譯爲伽他、偈等;義譯爲頌、諷誦、詩偈等。「伽陀」與「祇夜」 geya,都是依動詞的gai語根而來,不外乎詩、歌等意思。這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;顯著的特色,是「結句說」,與長行直說的散文不同。「優陀那」uda^na,或音譯爲邬陀南、嗢!5婗 南等;義譯爲贊歎、自說、自然說等。Ud+van,爲氣息的由中而出,發爲音聲;本義爲由于 [P540] 驚、喜、怖、悲等情感,自然舒發出來的音聲。所以古人的解說,主要爲「感興語」、「自然說」──二類。
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論師,『大毗婆沙論』對「伽陀」與「優陀那」的解說,如『論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六0上)說:
「伽他雲何?謂諸經中,結句諷誦彼彼所說,即麟頌等。如伽他言:習近親愛與怨憎,便生貪欲及瞋恚,故諸智者俱遠避,獨處經行如麟角」。「自說雲何?謂諸經中,因憂喜事,世尊自說。因喜事者,如佛一時見野象王,便自頌曰:象王居曠野,放暢心無憂;智士處閑林,消遙志恬寂。因憂事者,如佛一時見老夫妻,便自頌曰:少不修梵行,喪失聖財寶。今如二老鹳,共守一枯池」。
依『大毗婆沙論』:「結集文」與「結集品」以外的偈頌,以結句諷誦──以詩歌的體裁來吟詠佛法的,是「伽他」。因憂喜的感觸而發爲偈頌的,是「優陀南」──「自說」。所舉的例子,「伽他」是「麟頌」等。傳說:大辟支佛,名「麟角喻」:「獨處經行如麟角」,正是頌說「麟角喻」的。『小部』『經集』中,有『犀角經』,結句爲:「應如犀角獨遊行」,與「麟頌」相合。所引頌,近于『犀角經』的初二頌(1)。「優陀那」所舉的例子,初頌,見『小部』『自說』(2)。次頌,見『雜阿含經』(3);『小部』的『法句』(4)。在說一切有部中,「法句」就是「 [P541] 優陀那」的別名。這樣,除了與「祇夜」相當的「八衆誦」,與「優陀那」相當的「法句」而外,其他以偈頌說法的,都是「伽他」了。
說一切有部論師的晚期說,如『順正理論』卷四四(大正二九‧五九五上)說:
「言諷誦者,謂以勝妙緝句言詞,非隨述前而爲贊詠,或二叁四五六句等」。 「言自說者,謂不因請,世尊欲令正法久住,睹希奇事,悅意自說,妙辯等流。如說:此那伽由彼那伽等」。
『順正理論』所傳:「伽陀」(諷誦)的「非隨述前而爲贊說」,是對「祇夜」(應頌)的「隨述贊前契經所說」。所以應頌是「重頌」,而「伽陀」是贊述佛法的「孤起頌」;與『大毗婆沙論』的附義相合。「自說」(優陀那),是睹希奇事悅意而說,更是爲了正法久住而說。所舉的例子,「此那伽由彼那伽」(5),即「此(龍)象由彼(龍)象」,也是頌文。『順正理論』以「祇夜」爲重頌;問答法義的偈頌,如「波羅延拿」等,屬于「記說」(「義品」也應屬此);再除去「法句」──「自說」,那『順正理論』所傳的「伽陀」(諷誦),應就是「諸上座頌」、「世羅尼頌」、「牟尼之頌」等了(6)。
瑜伽師的傳說:「祇夜」是長行中間,或長行末的伽陀,原義爲集經的結頌。「伽陀」與「優陀那」如『瑜伽論』卷二五(大正叁0‧四一八下)說: [P542] 「雲何諷頌?謂非直說,是結句說:或作二句,或作叁句,或作四句,或作五句,或作六句等,是名諷頌」。 「雲何自說?謂于是中,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姓,爲令當來正法久住,聖教久住,不請而說,是名自說」。
『顯揚論』等說(7),與此相同。「諷頌」(伽陀)是一切非直說的結句,合于韻律的詩句。依據這一定義,一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