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或弟子說,或諸天贊誦,或說宿緣,叁阿僧祇菩薩所生 [P469] :文義非一,多于叁藏,故曰雜藏」。 「諸方等正經,皆是菩薩藏中事。先佛在時,已名大士藏。阿難所撰者,即今四藏是也。合而言之,爲五藏也」。
在大衆部的流傳,「雜藏」的開展中,略有叁階段:起初以九部經爲「雜藏」。其次,方等大乘,也包括在內。末了,方等大乘獨立而自成「菩薩藏」,「雜藏」又回複了舊有的體製。
二、分別說部Vibhajyava^din所傳,又有叁部。1.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說,如『銅鍱律』「小品」,以『長部』的『梵網經』、『沙門果經』爲例,而說有「五部」(5) 雖所說不詳,但與現存的相合。
2.化地部Mahi^s/a^saka,如『五分律』卷叁0(大正二二‧一九一上)說:
「佛在何處說『增一經』?在何處說『增十經』、『大因緣經』、『僧祇陀經』、『沙門果經』、『梵動經』?何等經因比丘說,何等經因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諸天子、天女說」? 「此是長經,今集爲一部,名長阿含。此是不長不短,今集爲一部,名中阿含。此是雜說,爲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天子、天女說,今集爲一部,名雜阿含。此是從一法增至十一法,今集爲一部,名增壹阿含。自余雜說,今集爲一部,名爲雜藏」。 [P470]
在發問一段中,舉『增一經』、『增十經』、『大因緣經』、『僧祇陀經』、『沙門果經』、『梵動經』──六經,這都是屬于『長阿含』的。因比丘、比丘尼等說,是『雜阿含』。『雜藏」部分,也沒有詳說。在「四阿含」以外,別立「雜藏」,與大衆部相合。
3.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傳,如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六八中)說:
「『梵動經』在何處說?『增一』在何處說?『增十』在何處說?『世界成敗經』在何處說?『僧祇陀經』在何處說?『大因緣經』在何處說?『天帝釋問經』在何處說?阿難皆答:如長阿含說。彼即集一切長經爲長阿含;一切中經爲中阿含;從一事至十事,從十事至十一事,爲增一(阿含);雜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私、諸天、雜帝釋、雜魔、雜梵王,集爲雜阿含。如是生經、本經、善因緣經、方等經、未曾有經、譬喻經、優婆提舍經、句義經、法句經、波羅延經、雜難經、聖偈經,如是集爲雜藏」。
法藏部也是在「四阿含」以外,別立「雜藏」的。所舉『梵動經』等七部,屬于『長阿含』。「雜藏」的內容,共十二種,部分與「十二部經」相近。
叁、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系中,『十誦律』傳說結集「叁藏」。但舉『轉*輪經』爲例,泛說「一切修多羅藏集竟」(6)。根本說一切有部Mu^lasarva^stiva^din,所說較詳。「經藏」部分,如『根有律雜事』卷叁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七中──下)說: [P471] 「諸阿羅漢同爲結集:但是五蘊相應者,即以蘊品而爲建立。若與六處十八界相應者,即以處界品而爲建立。若與緣起聖谛相應者,即名緣起而爲建立。若聲聞所說者,于聲聞品處而爲建立。若是佛所說者,于佛品處而爲建立。若與念處、正勤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、道分相應者,于聖道品處而爲建立。若經與伽他相應者,(于伽他品處而爲建立):此即名爲相應阿笈摩。若經長長說者,此即名爲長阿笈摩。若經中中說者,此即名爲中阿笈摩。若經說一句事、二句事,乃至十句事者,此即名爲增一阿笈摩」。
在結集的傳說中,說一切有部但立「叁藏」,但說「四阿笈摩」。然屬于「雜藏」的部分內容,說一切有部也是有的。如『十誦律』所傳「多識多知諸大經」,共十八種,末後叁種爲:「波羅延[晉言過道經],阿陀婆耆耶修妒路[晉言衆德經],薩耆陀舍修多羅[晉言谛見經](7),都是屬于「雜藏」的。說一切有系所說而與「雜藏」相關的,還有『十誦律』(8);『根有律藥事』(9);梵本『譬喻集』 Divya$vada^na(10);Gilgit發見的梵本『根有律皮革事』(藏譯本同)(11);『雜阿含經』(12)所說,雖多少不一,而其中似有一定的次第。
圖片
〔十誦律〕│〔根有律雜事〕│〔Divy.Ⅰ〕 │〔Divy.Ⅱ〕 │〔雜阿含經〕 │〔Gilgit MS〕
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
│ 1嗢!5婗南頌 │1uda^na │1uda^na │1憂陀那 │1uda^na
l波羅延 │ │2Pa^ra^yan!a│2Pa^ra^yan!a│2波羅延那 │2Pa^ra^yan!a
[P472]
2薩耆陀舍│ │3Satyadr!s!t!a│3Satyadr!s/a│3見真谛 │3Satyadr!s/a
│ 2諸上座頌 │ │4Sthaviraga^tha^│4諸上座所說偈 │6Sthaviraga^tha^
│ │ │ │5比丘尼所說偈 │7Sthaviri^ga^tha^
│ 3世羅尼頌 │4S/ailaga^tha^│5S/ailaga^tha^│6屍路偈 │4S/ailaga^tha^
│ 4牟尼之頌 │5Muniga^tha^│6Muniga^tha^│8牟尼偈 │5Muniga^tha^
│ 5衆 義 │6Arthavargi^ya│7Arthavargi^ya│7義 品 │8Arthavargi^ya
修多羅 │ 經 │ │ │ 修多羅 │ Ca su^tran!i
上來八部的次第,大致相合。『雜阿含經』,僅「義品」與「牟尼偈」相倒。梵本『根有律皮革事』,也只是移「上座頌」與「上座尼頌」在下面而已。這八部的次第,應爲「嗢!5婗南」、「波羅延」、「見真谛」、「上座頌」、「上座尼頌」、「世羅頌」、「牟尼頌」、「義品」。末後一部,多一「經」字,這是通于上面諸經的。如『十誦律』的「薩耆陀舍修妒路」;『根有律雜事』的「衆義經」;『雜阿含經』的「牟尼偈修多羅」;Gilgit梵本的「arthavargi^ya^n!i ca su^trani [P473] 」,都是總結前面各部的。
說一切有部系,但立「叁藏」,然也不妨隨俗而稱爲「雜藏」的,如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一(大正二八,叁叁0中)說:
「如世尊說:老耄出家,持吾叁藏,甚爲難得!若謂此言依雜藏說,理必不然,以彼即是經差別故;曾無處說別持彼(雜藏)故;唯有處說持素怛纜及毗奈耶、摩呾理迦,而無別處言持雜藏」。
以阿毗達磨論師爲主流的說一切有部,不立「雜藏」,認爲只是「經藏」(只有四阿笈摩)的差別。說一切有部正統,對于這些被稱爲「雜藏」的部類,有他獨到的卓越的看法,這是我們所不容忽略的!
四、先上座部Pu^rvasthavira轉名雪山部Haimavata的『毗尼母經』,也有結集的傳說,如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說:
「諸經中所說,與長阿含相應者,總爲長阿含。諸經中所說,與中阿含相應者,集爲中阿含。一二叁四乃至十一數增者,集爲增壹阿含。與比丘相應,與比丘尼相應,與帝釋相應,與諸天相應,與梵王相應,如是諸經,總爲雜阿含。若法句,若說義,若波羅延;如來所說,從修妒路乃至優波提舍,如是諸經與雜藏相應者,總爲雜藏。如是五種,名爲修妒 [P474] 路藏」。
『毗尼母經』所傳,近于『四分律』。在「雜藏」中,先舉「法句」、「義說」(應該就是「義品」)、「波羅延」──叁部;然後總舉佛說的「十二部經」中,與「雜藏」相應的部分。上面列舉的結集傳說,對于「經藏」的分類,顯然有叁系不同:1.銅鍱部總稱爲「五部」(五尼柯耶pan~ca-nika^ya)──長、中、相應、增支、雜;或總稱爲「五阿含」「五阿笈摩 Panca a^gama
注【54-013】。雜部Khuddaka-nika^ya與其他四部,名稱與地位,都是平等的。2.大衆部、化地部、法藏部、雪山部,稱長、中、雜、增一爲「阿含」,而稱「雜部」爲「雜藏」。這雖然都是「經藏」,而有「阿含」與「雜藏」的差別。3.說一切有部,「經藏」只有四種「阿含」,沒有「雜藏」,因爲這只是「經之差別」,沒有獨立而成大部的必要。在這叁類不同的組織中,大衆部、先上座部──雪山部、化地部、法藏部的見解,應代表初期的意見。在律的結集中,經是「波羅提木叉」pra^timoks!a,是「佛說」;而推行于僧伽中的僧伽規製,漸集爲「摩得勒伽」ma^tr!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