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涅槃等譬喻,所以顯得特別廣。如將因緣簡化,除去「內攝頌」,那末『雜事』的內容,與『十誦律』「雜法」的五大段,還是相合的。如一門‧一頌「磚石」起,二門‧七頌「嚼啖五食」止,合于「雜法」的「上二十法」。二門‧八頌「安門扇」起,四門‧十頌「栽樹」止,合于「雜法」的「中二十法上」。四門‧十頌「賊緂」起,六門‧四頌「刀子」止,合于「雜法」的「中二十法下」。以上,也就與『銅鍱律』的「雜事犍度」相當。六門‧四頌「下天宮」起,八門‧六頌「不畜琉璃杯」止,合于「雜法」的「下二十法上」,也就是「比丘尼法」。八門‧七頌「錫杖」起,八門‧ 十頌「禮四老宿」,及「內攝頌」的「廣說弟子行」,合于「雜法」的「下二十法」。這也與『銅鍱律』的「儀法犍度」相當。
『雜事』卷叁五,敘述佛的涅槃譬喻。「次明五百結集事」、「七百結集事」。這二部分, [P320] 與『銅鍱律』的「五百犍度」、「七百犍度」相當。在『十誦律』中,這是不屬于(「雜誦」)「雜法」的,另外成爲「毗尼序」的二品。在『雜事』中,這也不是八門‧十頌所攝,所以也只是『雜事』的附屬部分。
第六項 毗尼母經的諸犍度
上面所說的五部律,代表了分別說Vibhajyava^din與說一切有Sarva^stiva^din 兩大系。犍度khandha部分的分別獨立,本爲上座部Sthavira律師的業績。但上座部中犢子部Va^tsi^putri^ya一大流,沒有廣律的傳譯,也就不能明了有關犍度部分的內容。正量部Sam!mati^ya所傳的『律二十二明了論』,說到「婆薮鬥律」(1);可知這一部派的犍度部分,也是稱爲「事」(婆薮鬥)vastu的;但所知的,僅此一點而已。
『毗尼母經』,被推定爲屬于先上座部Pu^rvasthavira而轉名的雪山部Haimavata 。這一派的律藏,有「諸犍度」(2)、「一切犍度」(3)。在名稱上,與『銅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一樣。『毗尼母經』,每提到各種犍度的名目。『律藏之研究』,曾集錄出一四種犍度──「受戒犍度」或「受具犍度」;「布薩犍度」;「革屣犍度」;「衣犍度」;「藥草犍度」或「藥犍度」;「迦絺那犍度」;「拘睒彌犍度」;「章卑犍度」;「呵責犍度」;「破僧犍度」;「 [P321] 叁摩兜犍度」;「持戒犍度」;「敷具犍度」;「雜犍度」(4)。此外,應還有「滅罪犍度」(5),共一五種。
在可知的一五犍度中,「布薩」、「革屣」(或作「皮革」)、「衣」、「藥」、「迦絺那」、「拘睒彌」、「章卑」(瞻波的異譯)、「破僧」、「雜」──九種,可說與『銅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相同。「受戒」、「呵責」──二種,與『四分律』相合。而「敷具犍度」,卻與『銅鍱律』的「臥坐具」相近,與『四分律』的「房舍犍度」不同。『毗尼母經』,雖近于『四分律』,但並不與『四分律』完全一致。此外,「持戒犍度」、「滅罪犍度」、「叁摩兜犍度」,都顯得非常特別。
「持戒犍度」所舉的內容,是客比丘與舊比丘的五法恭敬(6)。『銅鍱律』屬于「儀法犍度」,『四分律』屬于「法犍度」,所以或推論爲「威儀犍度」的別譯。然在『五分律』中,這是屬于「受戒法」的(7)。所以『毗尼母經』的「持戒犍度」,極可能與『五分律』一樣;「持戒」是「受戒」的異譯。
「滅罪犍度」所舉的內容是:「所犯不隱,盡向人說,名爲發露」(8)。發露滅罪,本通于七篇,如說:「如七篇所犯,應忏悔除,忏悔能滅」(9)。但在犍度中,重在僧殘的除滅罪法。這是『銅鍱律』的「集犍度」,『四分律』的「覆藏犍度」所攝。在『十誦律』中,屬于「僧殘悔法 [P322] 」。『毗尼母經』稱爲「滅罪」,意義與『十誦律』相近。
『毗尼母經』說:「上廁法,一一叁摩兜犍度中廣明」(10)。以上廁法爲「叁摩兜犍度」,而叁摩兜的原語與意義,都不明了。原文的文義,本來不太明白,「一一」,可能爲「二」字的誤寫。如『毗尼母經』說:「如是衆多,今總說二叁」(11)。『二叁」連續成句,是略說一二的意思。如這樣,原文應爲:「上廁法,(已略說)二叁,摩兜犍度中廣明」。上廁法,『銅鍱律』屬「儀法犍度」(『四分律』爲「法犍度」,『五分律』爲「威儀法」);「儀法」爲vatta的對譯,與「摩兜」相近;「摩兜犍度」,也許與「儀法犍度」相合。總之,『毗尼母經』所代表的部派,關于犍度的名稱,近于『銅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,而仍有其特殊的地方。
注【40-001】『律二十二明了論』(大正二四‧六六六上、中)。
注【40-002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叁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
注【40-003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四(大正二四,八一九下)。
注【40-004】平川彰『律藏之研究』(六叁六──六叁七)。
注【40-005】『毗尼母經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八一0下)。
注【40-006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二四下)。
注【40-007】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六(大正二二‧一一四上)。 [P323]
注【40-008】『毗尼母經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八一0下)。
注【40-009】『毗尼母經』卷七(大正二四‧八四二上)。
注【40-010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六(大正二四‧八叁八上)。
注【40-011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六(大正二四,八叁0下)。
第叁節 犍度部成立的過程
第一項 成立犍度的叁階段
「摩得勒伽」ma^tr!ka^,上座部Sthavira系的「犍度」khandha部分,已經簡略的敘述。現在可以進一步的,論究「犍度」部成立的過程。有關犍度部分的成立,平川彰博士以爲:犍度部的現在形態,是成立于枝末分派以後的。然從諸律的共通而觀,有繼承根本律的可能性。在諸律中,巴梨Pa^li──『銅鍱律』與『四分律』,同爲二十二章,同名爲犍度,這一組織的類同,值得注目,認爲這是古形的保存(1)。博士的論據,雖不止于此,然以二律組織的類同,而斷爲古形的保存,似乎還值得商討。因爲,在部派分裂的系統中,這是同屬于分別說Vibhajyava^din系的。犍度部分組織的近似,也許由于部派的親近性吧!博士以爲: [P324] 犍度部組織的成立時期,可以上溯于原始佛教的時代(2)。雖推論爲成立于原始佛教時期,而不知原始的組織是什麼。所以見『銅鍱律』與『四分律』的類同,而論斷爲古形。當然,這也應該是受到近代研究者的影響──對巴梨語聖典的過分推重。
論究犍度部的成立過程,試從各部律的比較著手。各部律的犍度部分,次第與項目,並不一致。然而比較起來,『根有律』、『十誦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銅鍱律』,連『五分律』在內,在前面的大部分,都表現了大致相同的情形,如:
圖片
〔十誦律〕 〔根有律〕 〔四分律〕 〔銅鍱律〕 〔五分律〕
1.受具足───1.出 家───1.受 戒───1.大─────1.受 戒
2.布 薩───2.布 薩───2.說 戒───2.布 薩───2.布 薩
3.自 恣───3.隨 意───4.自 恣───4.自 恣───4.自 恣
4.安 居───4.安 居───3.安 居───3.入雨安居──3.安 居
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6.皮 革
6.醫 藥───6.藥─────7.藥─────6.藥─┬───7.藥
└───8.食
7.衣─────7.衣─────6.衣─────8.衣─────5.衣
[P325]
8.迦絺那衣──8.迦絺那衣──8.迦絺那衣──7.迦絺那衣──9.迦絺那衣
從「受具足」到「迦絺那衣」,共有八法(『五分律』開爲九法):雖各律的次第,有小小不同,而大體可說是一致的。『毗尼母經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一九下)這樣說:
「諸經中與毗尼相應者,總爲比丘、比丘尼經。諸經中與迦絺那衣相應者,總爲迦絺那犍度。比丘經、比丘尼經、一切犍度、摩得勒伽、毗尼增一:此五種總爲毗尼藏」(3)。
『毗尼母經』立一切犍度,而對犍度部的類集,舉「迦絺那衣」爲例,這不能不說是奇突的!『五分律』的第叁分,就是上列的九法,也以「迦絺那衣法」爲最後。這可以解說爲:這是犍度部第一階段集出的內容。第一階段集出的,以「迦絺那衣」爲末後,這是上座部系的共同傳說,一致公認;這所以『毗尼母經』,以「迦絺那衣」的總集爲例吧!這八法中,「受具足」爲出家而成爲僧伽成員的儀式;「布薩」爲半月一次的誦戒;「安居」爲一年一度的叁月定住;「安居」的結束是「自恣」;然後受「迦絺那衣」。這五法,爲佛教內的宗教大典。而「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