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涅槃等譬喻,所以显得特别广。如将因缘简化,除去「内摄颂」,那末『杂事』的内容,与『十诵律』「杂法」的五大段,还是相合的。如一门‧一颂「砖石」起,二门‧七颂「嚼啖五食」止,合于「杂法」的「上二十法」。二门‧八颂「安门扇」起,四门‧十颂「栽树」止,合于「杂法」的「中二十法上」。四门‧十颂「贼緂」起,六门‧四颂「刀子」止,合于「杂法」的「中二十法下」。以上,也就与『铜鍱律』的「杂事犍度」相当。六门‧四颂「下天宫」起,八门‧六颂「不畜琉璃杯」止,合于「杂法」的「下二十法上」,也就是「比丘尼法」。八门‧七颂「锡杖」起,八门‧ 十颂「礼四老宿」,及「内摄颂」的「广说弟子行」,合于「杂法」的「下二十法」。这也与『铜鍱律』的「仪法犍度」相当。

  

  『杂事』卷三五,叙述佛的涅槃譬喻。「次明五百结集事」、「七百结集事」。这二部分, [P320] 与『铜鍱律』的「五百犍度」、「七百犍度」相当。在『十诵律』中,这是不属于(「杂诵」)「杂法」的,另外成为「毗尼序」的二品。在『杂事』中,这也不是八门‧十颂所摄,所以也只是『杂事』的附属部分。

  

  

  

  第六项 毗尼母经的诸犍度

  上面所说的五部律,代表了分别说Vibhajyava^din与说一切有Sarva^stiva^din 两大系。犍度khandha部分的分别独立,本为上座部Sthavira律师的业绩。但上座部中犊子部Va^tsi^putri^ya一大流,没有广律的传译,也就不能明了有关犍度部分的内容。正量部Sam!mati^ya所传的『律二十二明了论』,说到「婆薮斗律」(1);可知这一部派的犍度部分,也是称为「事」(婆薮斗)vastu的;但所知的,仅此一点而已。

  

  『毗尼母经』,被推定为属于先上座部Pu^rvasthavira而转名的雪山部Haimavata 。这一派的律藏,有「诸犍度」(2)、「一切犍度」(3)。在名称上,与『铜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一样。『毗尼母经』,每提到各种犍度的名目。『律藏之研究』,曾集录出一四种犍度──「受戒犍度」或「受具犍度」;「布萨犍度」;「革屣犍度」;「衣犍度」;「药草犍度」或「药犍度」;「迦絺那犍度」;「拘睒弥犍度」;「章卑犍度」;「呵责犍度」;「破僧犍度」;「 [P321] 三摩兜犍度」;「持戒犍度」;「敷具犍度」;「杂犍度」(4)。此外,应还有「灭罪犍度」(5),共一五种。

  

  在可知的一五犍度中,「布萨」、「革屣」(或作「皮革」)、「衣」、「药」、「迦絺那」、「拘睒弥」、「章卑」(瞻波的异译)、「破僧」、「杂」──九种,可说与『铜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相同。「受戒」、「呵责」──二种,与『四分律』相合。而「敷具犍度」,却与『铜鍱律』的「卧坐具」相近,与『四分律』的「房舍犍度」不同。『毗尼母经』,虽近于『四分律』,但并不与『四分律』完全一致。此外,「持戒犍度」、「灭罪犍度」、「三摩兜犍度」,都显得非常特别。

  

  「持戒犍度」所举的内容,是客比丘与旧比丘的五法恭敬(6)。『铜鍱律』属于「仪法犍度」,『四分律』属于「法犍度」,所以或推论为「威仪犍度」的别译。然在『五分律』中,这是属于「受戒法」的(7)。所以『毗尼母经』的「持戒犍度」,极可能与『五分律』一样;「持戒」是「受戒」的异译。

  

  「灭罪犍度」所举的内容是:「所犯不隐,尽向人说,名为发露」(8)。发露灭罪,本通于七篇,如说:「如七篇所犯,应忏悔除,忏悔能灭」(9)。但在犍度中,重在僧残的除灭罪法。这是『铜鍱律』的「集犍度」,『四分律』的「覆藏犍度」所摄。在『十诵律』中,属于「僧残悔法 [P322] 」。『毗尼母经』称为「灭罪」,意义与『十诵律』相近。

  

  『毗尼母经』说:「上厕法,一一三摩兜犍度中广明」(10)。以上厕法为「三摩兜犍度」,而三摩兜的原语与意义,都不明了。原文的文义,本来不太明白,「一一」,可能为「二」字的误写。如『毗尼母经』说:「如是众多,今总说二三」(11)。『二三」连续成句,是略说一二的意思。如这样,原文应为:「上厕法,(已略说)二三,摩兜犍度中广明」。上厕法,『铜鍱律』属「仪法犍度」(『四分律』为「法犍度」,『五分律』为「威仪法」);「仪法」为vatta的对译,与「摩兜」相近;「摩兜犍度」,也许与「仪法犍度」相合。总之,『毗尼母经』所代表的部派,关于犍度的名称,近于『铜鍱律』及『四分律』,而仍有其特殊的地方。

  

  

  注【40-001】『律二十二明了论』(大正二四‧六六六上、中)。

  注【40-002】『毗尼母经』卷三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

  注【40-003】『毗尼母经』卷四(大正二四,八一九下)。

  注【40-004】平川彰『律藏之研究』(六三六──六三七)。

  注【40-005】『毗尼母经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八一0下)。

  注【40-006】『毗尼母经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二四下)。

  注【40-007】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六(大正二二‧一一四上)。 [P323]

  注【40-008】『毗尼母经』卷二(大正二四‧八一0下)。

  注【40-009】『毗尼母经』卷七(大正二四‧八四二上)。

  注【40-010】『毗尼母经』卷六(大正二四‧八三八上)。

  注【40-011】『毗尼母经』卷六(大正二四,八三0下)。

  

  第三节 犍度部成立的过程

  第一项 成立犍度的三阶段

  「摩得勒伽」ma^tr!ka^,上座部Sthavira系的「犍度」khandha部分,已经简略的叙述。现在可以进一步的,论究「犍度」部成立的过程。有关犍度部分的成立,平川彰博士以为:犍度部的现在形态,是成立于枝末分派以后的。然从诸律的共通而观,有继承根本律的可能性。在诸律中,巴梨Pa^li──『铜鍱律』与『四分律』,同为二十二章,同名为犍度,这一组织的类同,值得注目,认为这是古形的保存(1)。博士的论据,虽不止于此,然以二律组织的类同,而断为古形的保存,似乎还值得商讨。因为,在部派分裂的系统中,这是同属于分别说Vibhajyava^din系的。犍度部分组织的近似,也许由于部派的亲近性吧!博士以为: [P324] 犍度部组织的成立时期,可以上溯于原始佛教的时代(2)。虽推论为成立于原始佛教时期,而不知原始的组织是什么。所以见『铜鍱律』与『四分律』的类同,而论断为古形。当然,这也应该是受到近代研究者的影响──对巴梨语圣典的过分推重。

  

  论究犍度部的成立过程,试从各部律的比较着手。各部律的犍度部分,次第与项目,并不一致。然而比较起来,『根有律』、『十诵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铜鍱律』,连『五分律』在内,在前面的大部分,都表现了大致相同的情形,如:

  

  图片

   〔十诵律〕 〔根有律〕 〔四分律〕 〔铜鍱律〕  〔五分律〕

   1.受具足───1.出 家───1.受 戒───1.大─────1.受 戒

   2.布 萨───2.布 萨───2.说 戒───2.布 萨───2.布 萨

   3.自 恣───3.随 意───4.自 恣───4.自 恣───4.自 恣

   4.安 居───4.安 居───3.安 居───3.入雨安居──3.安 居

   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5.皮 革───6.皮 革

   6.医 药───6.药─────7.药─────6.药─┬───7.药

   └───8.食

   7.衣─────7.衣─────6.衣─────8.衣─────5.衣

  [P325]

  

   8.迦絺那衣──8.迦絺那衣──8.迦絺那衣──7.迦絺那衣──9.迦絺那衣

  

  

  

  从「受具足」到「迦絺那衣」,共有八法(『五分律』开为九法):虽各律的次第,有小小不同,而大体可说是一致的。『毗尼母经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一九下)这样说:

  

  「诸经中与毗尼相应者,总为比丘、比丘尼经。诸经中与迦絺那衣相应者,总为迦絺那犍度。比丘经、比丘尼经、一切犍度、摩得勒伽、毗尼增一:此五种总为毗尼藏」(3)。

  

  『毗尼母经』立一切犍度,而对犍度部的类集,举「迦絺那衣」为例,这不能不说是奇突的!『五分律』的第三分,就是上列的九法,也以「迦絺那衣法」为最后。这可以解说为:这是犍度部第一阶段集出的内容。第一阶段集出的,以「迦絺那衣」为末后,这是上座部系的共同传说,一致公认;这所以『毗尼母经』,以「迦絺那衣」的总集为例吧!这八法中,「受具足」为出家而成为僧伽成员的仪式;「布萨」为半月一次的诵戒;「安居」为一年一度的三月定住;「安居」的结束是「自恣」;然后受「迦絺那衣」。这五法,为佛教内的宗教大典。而「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