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度滿慈子等叁十人。次度波羅奈城善勝子。次度優樓頻螺迦葉五百人。次度那提迦葉叁百人。次度伽耶迦葉二百人。次度優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人。次度汝(舍利弗)大目連各二百五十人。次度摩诃迦葉、闡陀、迦留陀夷、優波離。次度釋種子五百人。次度跋渠 [P357] 摩帝五百人。次度群賊五百人。次度長者子善來」。 「從今日製受具足法,十衆和合,一白叁羯磨,無遮法,是名善受具足」(佛在王舍城竹園製)。 「舍衛城中,有居士名阿那邠坁,素與(王舍城居士)郁虔,特相親友,來(王舍)到其 家。……佛爲說法……欲還舍衛城起立精舍。……遣富樓那入海采寶……既出家已,…… 到輸那國……此中應廣說億耳因緣」。

  

  這些事迹,不是次第連貫的,敘述詳細的佛傳。但如將這些片段的事迹,連貫而編述出來,不就是佛傳嗎?這些片段的事迹,不就是佛傳的來源嗎?『大事』是佛傳,『大事』之所以屬于律藏,是這樣的根據于『僧祇律』,而並非根據什麼『僧祇律』的佛傳。現在形的『僧祇律』,還沒有進展到佛傳的階段,更不用推想原形的『僧祇律』了!

  

  說到佛傳,我想另行論究,這裏只能簡要的說到,與此有關的部分。佛傳──佛陀一生的傳記,以文字集錄爲大部,傳誦或書寫而流傳下來,是並不太早的。在沒有大部以前,先有片段的記錄;片段記錄以前,是作爲事迹,而傳說于僧伽或信衆之間。但無論爲傳說,爲記錄的傳誦,由于年代久,區域廣,彼此間是有多少出入的。在部派未分以前,早就, 有多少異說;經過傳說的事實,就是這樣。 [P358]

  

  佛陀涅槃以後,佛陀的遺迹,受到信衆的尊崇。如來生處,如來成正覺處,如來轉*輪處,如來入涅槃處(12):佛的遺迹受到尊敬;事迹也當然傳誦于人間。四大聖迹,也就是如來一生的四大事迹。誕生前後,從出家修行到成佛,說得完備些,就形成八相成道(或十相)。佛傳是以這些爲總線索,結合種種傳說而成的。佛的普化人天──八衆(13),爲弟子說法,成立僧製。集出而見于經律的,片段的比較多。佛的事迹,並非只是這些,原形就是這些,而是經與律的結集者,爲了說明某一法義,某一製度,而引用傳說中的部分事迹,以表示法律的真實意義。律部,原則是「隨緣成製」。所以不但「波羅提木叉」,僧伽所有的每一製度,都會有一項或多項的事緣。佛(與弟子有關,也就成爲弟子的傳記)的事迹,在律部中特別豐富,原因就在于此。

  

  佛的一生事迹,在佛教界,本是多方面的片段的傳述。爲了表達某一法義,某一製度,某一事件,由編集者編成次第而敘述出來。由短而長,漸形成大部的佛傳。從現有的佛傳來說,主要的有二大部分:一、佛從王舍城Ra^jagr!ha到吠舍離Vais/a^li^,最後到拘屍那Kus/inagara 入涅槃。這一連續的長篇記錄,以佛的大般涅槃爲主體,如『長阿含經』的『遊行經』(『長部』『大般涅槃經』);『增壹阿含經』「道經」(14);『根有律雜事』「大涅槃譬喻」(15)。二、以佛的化衆出家,光大僧伽爲主體。又有似同而實異的兩類:1.『衆許摩诃帝經』(西元九八九年譯),爲『根有律破僧事』(西元六九五──七一一年間譯)前九卷的同本異譯,爲根本說 [P359] 一切有部Mu^lasarva^stiva^din的佛傳。從世界成立,王統次第,釋種來源說起,到佛回迦毗羅Kapilavastu,化度釋種,提婆達多Devadatta等出家止(下接破僧事)。『中本起經』(約西元二00──二二0年間譯)上卷,也是從瞿昙Gautama種姓說起,到調達(提婆達多的舊譯)出家爲止。雖然詳略不同,而實與『衆許摩诃帝經』的大意相合。五比丘中有十力迦葉Das/abala-ka^s/yapa,與『十誦律』同;這是說一切有部的古形佛傳。此外,『普曜經』(西元叁0八年譯),與異譯的『方廣大莊嚴經』(西元六八叁年譯),從菩薩處在兜率天宮,四事觀察說起;也是到迦毗羅化度釋種爲止。『佛本行集經』說:「薩婆多師名此經爲大莊嚴」(16)。可見這是說一切有部本,但已是大乘化了的佛傳,有不少的變化(固有的佛傳,還可以節錄出來)。2.『過去現在因果經』(西元四五0年頃譯),從然燈佛Di^pam!kara 授記說起,到化大迦葉Maha^ka^s/yapa止。又『異出菩薩本起經』 (西元叁00年頃譯),『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』(約西元二四0年前後譯出),也是從然燈授記說起,到化叁迦葉止。『五分律』說:「如瑞應本起中說」(17)。現存的『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』,應是化地部 Mahi^s/a^saka的佛傳。『佛本行集經』說:「迦葉維師,名佛往因緣。……尼沙塞師,名爲毗尼藏根本」(18)。這幾種佛傳,與分別說部系的受戒犍度前面的佛傳,最爲相近。彌沙塞部稱爲『毗尼藏根本』:毗尼藏是僧伽製度,僧製以出家入僧,「十衆受具」爲主。成佛說法,化衆出家,爲 [P360] 製「十衆受具」的根源,所以這一部分的佛傳,或稱爲「毗尼藏根本」。『佛往因緣』,可能就是『過去現在因果經』的別譯。如真是這樣,那是迦葉維部(Ka^s/yapi^ya也是分別說系)的佛傳了。

  

  西元五八七──五九二年譯出的『佛本行集經』,依卷末所記,應是昙無德部Dharmaguptaka 的佛傳。稱爲「本行集」,每舉五部律的異說,共六0卷。這是晚期的擴編本,與『四分律』「受戒犍度」的佛傳部分,有種種的差異。而在五叁品以下,與說一切有部的佛傳一樣,也說到回迦毗羅化釋種的事。這是晚期擴編,參綜別部傳說的誦本。在長期的傳說中,部派間都不免相互影響的,不可能部別的體例截然不同。但從大體來觀察:有關化度出家,光大僧伽的佛傳部分,有這二大流類:分別說部系,以化迦葉、舍利弗S/a^riputra等爲止。說一切有部系,以回迦毗羅化釋種爲終。

  

  佛傳中,『過去現在因果經』等,以化度舍利弗等爲止,是建僧的因緣;是分別說系的。『衆許摩诃帝經』等,以化釋種爲止,是破僧的因緣;是說一切有系的。從這一事實的差別去觀察,在分別說系的律部中,對于佛陀化衆出家的事迹,也是有這二類的。『銅鍱律』「大犍度」,『五分律』「受戒法」,『四分律』「受戒犍度」,從如來(種族、誕生、出家、修行)成佛起,到化舍利弗等止,敘述佛的化衆出家,爲成立「十衆受具」製的因緣。又『銅鍱律』「破僧犍 [P361] 度」,『四分律』與『五分律』的「破僧違谏戒」(19),敘述佛的化度釋種,提婆達多等,爲破僧的因緣。雖只限于化度釋種一事,而敘述多事,也是不限于提婆達多的。從這二項不同的化衆出家的記錄,可以理會到:佛陀化衆出家的事迹,傳說是多方面的。如化度釋種,可與「破僧違谏戒」相結合,也可與「破僧」事相結合。這種事迹,早在「摩得勒伽」時代,或與「受具足」相結合(片段的,不同的受具事實,還沒有編成次第的佛傳形式)。或與「破僧」等相結合,如「雜誦跋渠法」解說「異住」說:「如提婆達多因緣中廣說」(20)。(法義)製度與事緣的結合,是多方面的,也不是一開始就編集成文的。等到編集而成文字(起初還是口誦的),如犍度部的別別集出,那就與事緣的結合固定化。那時候,事緣的屬此屬彼,廣說略說;甚至要不要這些事緣,部派間的意見,是不能一致的!

  

  以「受戒犍度」來說,「摩得勒伽」對「受具足」的解說,是與成佛、說法、度衆出家的事緣相結合的。雖是片段的,沒有成爲次第的佛傳形式,但到「受戒犍度」的集成獨立,以成佛、說法、善來受具、(叁歸受具)、「十衆受具」等,次第編成佛傳的形式,闡明僧伽的形成與僧製發展的過程,可說是極自然的。分別說部的這一手法,不能不給予高度的贊歎!在成佛以前,結合當時傳說的誕生、出家、修行等事迹,成一較完整的佛傳,也並不新異。這在犍度的集成時代,這些早是教界一般的傳說了。 [P362]

  

  說一切有系中,『十誦律』「受具足法」,『根有律出家事』,與「受戒犍度」相當的,沒有分別說部律的佛傳部分。這只能說對于部分事緣,不加采錄,不能說將佛傳的部分刪去。要知道,說一切有部主流──阿毗達磨者,對于傳說、文頌,是取批判態度,而不是一律看作事實的。如『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八叁(大正二七‧九一六中)說:

  

  「然燈佛本事,當雲何通?……答:此不必須通,所以者何?此非素怛纜、毗奈耶、阿毗達磨所說,但是傳說。諸傳所說,或然不然」。

  

  又評馬鳴As/vaghos!a的『佛所行贊』,如論卷一七二(大正二七‧八六六中)說:

  

  「此不必須通,以非素怛纜、毗奈耶、阿毗達磨所說,但是造製文頌。夫造文頌,或增或減,不必如義,何須通耶」?

  

  「文頌」是文學作品。如『大事』是譬喻;「本起」是譬喻的異譯;「大莊嚴」也是文學作品的名稱。傳說中的事緣,除與法義及製度有必要的關聯,集入叁藏以內;此外佛傳等,都流傳于藏外。所以說一切有部律,以『十誦律』爲例,本是樸素而少事緣的。如「波羅提木叉分別」 Pra^timoks!a-vibhan%ga,直從迦蘭陀子須提那Kalandakaputra-sudinna說起(21)。「受具足法」,沒有成佛,度叁迦葉等事緣(22)。「調達事」也沒有說化度釋種(23)。「皮革法」中,二十億耳Sron!akot!ivim!s/a的因緣,也極爲簡略(24),「拘舍…
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