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其後條理綜合爲十事利益,作爲如來製立學處,說波羅提木叉等的理由。「十利」,取其圓滿而已(律學極重「五」數,十是五的倍數)。以十利而製立學處,及說波羅提木叉,是各部律所同的。由于條理綜合而來,各部的意趣不同,所以也有二叁事的差異。然只是開合不同,如歸納起來,不外乎六事,試對列如下:
圖片
│〔僧祇律〕│〔十誦律〕│〔根有律〕│〔銅鍱律〕│〔四分律〕│〔五分律〕│
┌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1 和合│1 攝僧 │1 攝僧 │1 攝取僧 │1 攝僧 │1 攝取僧 │2 攝僧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 │ 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2 極攝僧 │2 極好攝 │ │ │ │1 僧和合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[P198]
│2 安樂│ │ │2 令僧歡喜│ │2 令僧歡喜│ │
│ │ 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│
│ │3 令僧安樂│3 僧安樂住│3 令僧安樂│2 僧安樂 │3 令僧安樂│ │
│ │ │ │ 住 │ │ 住 │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4 折伏無羞│4 折伏高心│4 降伏破戒│3 調伏惡人│4 難調者令│3 調伏惡人│
│3 清淨│ 人 │ 人 │ │ │ 調 │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5 有慚愧人│5 有慚愧者│5 慚者得安│4 善比丘得│7 慚愧者得│4 慚愧者得│
│ │ 得安樂住│ 得安樂 │ │ 安樂住 │ 安樂 │ 安樂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6 不信者令│6 不信者得│6 不信者信│7 未信者令│4 未信者信│7 令未信者│
│4 外化│ 信 │ 淨信 │ │ 信 │ │ 信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7 已信者得│7 已信者增│7 信者增長│8 已信者令│5 已信者令│8 已信者令│
│ │ 增長 │ 長信 │ │ 增長 │ 增長 │ 增長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8 現法盡諸│8 遮今世煩│8 斷現在有│5 斷現在世│8 斷現在有│5 斷現世漏│
│5 內證│ 漏 │ 惱 │ 漏 │ 漏 │ 漏 │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9 未生漏不│9 斷後世惡│9 斷未來有│6 滅後世漏│9 斷未來有│6 滅後世漏│
│ │ 生 │ │ 漏 │ │ 漏 │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10正法久住│ │ │9 正法久住│10正法得久│9 法久住 │
│ │ 爲諸天人│ │ │ │ 住 │ │
│ │ 開甘露施│ │ │ │ │ │
│ │ 門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[P199]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 │
│6 究極│ │10梵行久住│10梵行得久│ │ │10分別毗尼│
│ 理想│ │ │ 住故顯揚│ │ │ 梵行久住│
│ │ │ │ 正法廣利│ │ │ 故 │
│ │ │ │ 人天 │10愛重毗尼│ │ │
└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┘
「十利」或「十義」的開合不一,而歸納起來,可以分爲六項來說的。一、和合義:『僧祇律』與『十誦律』,立「攝僧」、「極攝僧」二句;『四分律』等唯一句。和合僧伽,成爲僧伽和集凝合的中心力量,就是學處與說波羅提木叉。正如國家的團結,成爲億萬民衆向心力的,是國家的根本憲法一樣。二、安樂義:『僧祇律』立「僧安樂」一句,『四分律』等別立「喜」與「樂」爲二句;惟『五分律』缺。依學處而住,僧伽和合,就能身心喜樂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說:「令他歡喜,愛念敬重,共相親附,和合攝受,無諸違诤,一心同事,如水乳合」(9)。充分說明了和合才能安樂,安樂才能和合的意義;這都是依學處及說波羅提木叉而達到的。叁、清淨義:僧伽內部,如大海的魚龍共處一樣。在和樂的僧伽中,如有不知慚愧而違犯的,以僧伽的力量,依學處所製而予以處分,使其出罪而還複清淨,不敢有所違犯。有慚愧而向道精進的,在聖道──戒定慧的修學中,身心安樂。僧伽如大冶洪爐,廢鐵也好,鐵砂也好,都逐漸冶煉而成爲純淨的精鋼。所以僧伽大海,「不宿死屍」,能始終保持和樂清淨的美德!四、外化 [P200] 義:這樣和樂清淨的僧伽,自能引生信心,增長信心,佛法更普及的深入社會。五、內證義:在這樣和樂清淨的僧伽中,比丘們精進修行,能得離煩惱而解脫的聖證。六、究極理想義:如來依法攝僧的究極理想,就是「正法久住」、「梵行久住」。和樂清淨的僧伽在世,能做到外化、內證。外化的信仰普遍,內證而賢聖不絕,那末「正法久住」的大理想,也就能實現出來。十事利益的究極理想,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大理想,但各部廣律的文句,出入不一。
圖片
│(一大理想) │(十事的究極理想)
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〔僧祇律〕│ 正法久住 │ 正法久住
〔十誦律〕│ │ 梵行久住
〔根有律〕│ │ 梵行久住
〔四分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
〔銅鍱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‧愛重毗尼
[P201]
〔五分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‧梵行久住
『僧祇律』所說,始終一貫,以「正法久住」爲製立學處,說波羅提木叉的究極理想。其他的律部,都不能一致。『銅鍱律』說「梵行久住」,又說「正法久住,愛重毗尼」。愛重毗尼 vinaya^nuggaha^ya一句,應爲重律學派特有的說明。『五分律』所說,顯爲折衷的綜合說。『僧祇律』所說:「正法得久住,爲諸人天開甘露施門故」,與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所說,意義是相通的。『薩婆多部律攝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五叁二上)解說得最好:
「我之淨行(梵行)當得久住者,謂如法宣說,廣利人天,展轉相教,令我正法久住世故 」。
從僧衆修證說,是「梵行久住」。從佛陀的證覺施化說,是「正法久住」。二者是相互關聯的;在佛教的大理想中,這是同一內容的不同說明。當佛陀初成正覺,在赴波羅捺Va^ra^n!asi^ 的途中,曾宣告自己的理想,如『四分律』卷叁二(大正二二‧七八七下)說:
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四章 波羅提木叉分別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