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其后条理综合为十事利益,作为如来制立学处,说波罗提木叉等的理由。「十利」,取其圆满而已(律学极重「五」数,十是五的倍数)。以十利而制立学处,及说波罗提木叉,是各部律所同的。由于条理综合而来,各部的意趣不同,所以也有二三事的差异。然只是开合不同,如归纳起来,不外乎六事,试对列如下:
图片
│〔僧祇律〕│〔十诵律〕│〔根有律〕│〔铜鍱律〕│〔四分律〕│〔五分律〕│
┌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1 和合│1 摄僧 │1 摄僧 │1 摄取僧 │1 摄僧 │1 摄取僧 │2 摄僧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 │ 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2 极摄僧 │2 极好摄 │ │ │ │1 僧和合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[P198]
│2 安乐│ │ │2 令僧欢喜│ │2 令僧欢喜│ │
│ │ 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│
│ │3 令僧安乐│3 僧安乐住│3 令僧安乐│2 僧安乐 │3 令僧安乐│ │
│ │ │ │ 住 │ │ 住 │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4 折伏无羞│4 折伏高心│4 降伏破戒│3 调伏恶人│4 难调者令│3 调伏恶人│
│3 清净│ 人 │ 人 │ │ │ 调 │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5 有惭愧人│5 有惭愧者│5 惭者得安│4 善比丘得│7 惭愧者得│4 惭愧者得│
│ │ 得安乐住│ 得安乐 │ │ 安乐住 │ 安乐 │ 安乐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6 不信者令│6 不信者得│6 不信者信│7 未信者令│4 未信者信│7 令未信者│
│4 外化│ 信 │ 净信 │ │ 信 │ │ 信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7 已信者得│7 已信者增│7 信者增长│8 已信者令│5 已信者令│8 已信者令│
│ │ 增长 │ 长信 │ │ 增长 │ 增长 │ 增长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8 现法尽诸│8 遮今世烦│8 断现在有│5 断现在世│8 断现在有│5 断现世漏│
│5 内证│ 漏 │ 恼 │ 漏 │ 漏 │ 漏 │ │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9 未生漏不│9 断后世恶│9 断未来有│6 灭后世漏│9 断未来有│6 灭后世漏│
│ │ 生 │ │ 漏 │ │ 漏 │ │
├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10正法久住│ │ │9 正法久住│10正法得久│9 法久住 │
│ │ 为诸天人│ │ │ │ 住 │ │
│ │ 开甘露施│ │ │ │ │ │
│ │ 门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[P199]
│ ├─────┤ ├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┤ │
│6 究极│ │10梵行久住│10梵行得久│ │ │10分别毗尼│
│ 理想│ │ │ 住故显扬│ │ │ 梵行久住│
│ │ │ │ 正法广利│ │ │ 故 │
│ │ │ │ 人天 │10爱重毗尼│ │ │
└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┘
「十利」或「十义」的开合不一,而归纳起来,可以分为六项来说的。一、和合义:『僧祇律』与『十诵律』,立「摄僧」、「极摄僧」二句;『四分律』等唯一句。和合僧伽,成为僧伽和集凝合的中心力量,就是学处与说波罗提木叉。正如国家的团结,成为亿万民众向心力的,是国家的根本宪法一样。二、安乐义:『僧祇律』立「僧安乐」一句,『四分律』等别立「喜」与「乐」为二句;惟『五分律』缺。依学处而住,僧伽和合,就能身心喜乐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说:「令他欢喜,爱念敬重,共相亲附,和合摄受,无诸违诤,一心同事,如水乳合」(9)。充分说明了和合才能安乐,安乐才能和合的意义;这都是依学处及说波罗提木叉而达到的。三、清净义:僧伽内部,如大海的鱼龙共处一样。在和乐的僧伽中,如有不知惭愧而违犯的,以僧伽的力量,依学处所制而予以处分,使其出罪而还复清净,不敢有所违犯。有惭愧而向道精进的,在圣道──戒定慧的修学中,身心安乐。僧伽如大冶洪炉,废铁也好,铁砂也好,都逐渐冶炼而成为纯净的精钢。所以僧伽大海,「不宿死尸」,能始终保持和乐清净的美德!四、外化 [P200] 义:这样和乐清净的僧伽,自能引生信心,增长信心,佛法更普及的深入社会。五、内证义:在这样和乐清净的僧伽中,比丘们精进修行,能得离烦恼而解脱的圣证。六、究极理想义:如来依法摄僧的究极理想,就是「正法久住」、「梵行久住」。和乐清净的僧伽在世,能做到外化、内证。外化的信仰普遍,内证而贤圣不绝,那末「正法久住」的大理想,也就能实现出来。十事利益的究极理想,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大理想,但各部广律的文句,出入不一。
图片
│(一大理想) │(十事的究极理想)
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〔僧祇律〕│ 正法久住 │ 正法久住
〔十诵律〕│ │ 梵行久住
〔根有律〕│ │ 梵行久住
〔四分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
〔铜鍱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‧爱重毗尼
[P201]
〔五分律〕│ 梵行久住 │ 正法久住‧梵行久住
『僧祇律』所说,始终一贯,以「正法久住」为制立学处,说波罗提木叉的究极理想。其他的律部,都不能一致。『铜鍱律』说「梵行久住」,又说「正法久住,爱重毗尼」。爱重毗尼 vinaya^nuggaha^ya一句,应为重律学派特有的说明。『五分律』所说,显为折衷的综合说。『僧祇律』所说:「正法得久住,为诸人天开甘露施门故」,与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』所说,意义是相通的。『萨婆多部律摄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五三二上)解说得最好:
「我之净行(梵行)当得久住者,谓如法宣说,广利人天,展转相教,令我正法久住世故 」。
从僧众修证说,是「梵行久住」。从佛陀的证觉施化说,是「正法久住」。二者是相互关联的;在佛教的大理想中,这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明。当佛陀初成正觉,在赴波罗捺Va^ra^n!asi^ 的途中,曾宣告自己的理想,如『四分律』卷三二(大正二二‧七八七下)说:
…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四章 波罗提木叉分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