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

 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

  第一节 摩得勒伽

  第一项 犍度部的母体

  『铜鍱律』的第二部分,名为「犍度」khandha,内容为受「具足」upasam!pada^ 、「布萨」pos!adha、「安居」vars!a^,以及衣、食等规制。这是以僧伽的和乐清净为理想,而制定有关僧团与个人的所有规制。在中国律师的解说中,「波罗提木叉」及其「分别」,称为「止持」;「犍度」部分,称为「作持」。「止持」与「作持」,为毗奈耶──毗尼的两大部分。「作持」部分,在不同部派的「广律」中,不一定称为犍度。以部派的传承不同,适应不同,解说不同,不免有些出入;但主要的项目与内容,还是大致相同的。所以「犍度」部分,应有各部派共同依据的母体。犍度部的母体,在汉译的律典中,称为「摩得勒伽」,也就是犍度之母。 [P252]

  

  摩得勒伽,梵语ma^tr!ka^,巴利语作ma^tika^。古来音译为摩呾理迦、摩窒里迦、摩呾履迦、摩帝利伽、摩夷等。译义为母、本母;或意译为智母、戒母等。摩得勒伽,与经、律并称。「持法、持律、持摩夷」,出于『增支部』(1)。『中阿含』(一九六)『周那经』,作「持经、持律、持母者」(2)。『中阿含经』与『增支部』,说到「持母者」,可见『中阿含经』与『增支部』集成的时代,与经、律鼎足而三的摩得勒伽,早已存在;这是佛教的古典之一。

  

  占有佛典重要地位的「摩得勒伽」,略有二类:一、属于达磨──法的摩得勒伽;二、属于毗尼──律的摩得勒伽。属于毗尼的摩得勒伽,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学者觉音Buddhaghosa 解说为:「摩夷者,是二部波罗提木叉」(3)。依据这一解说,所以『善见律』意译为「戒母」(4)。日译的『南传大藏经』,在本文与注释中,也就意译为「戒母」、「戒本」。这是铜鍱部的新说;至于古义,无论为法的摩得勒伽,律的摩得勒伽,到觉音的时代(西元五世纪),铜鍱部学者,似乎已完全忘失了!在『铜鍱律』「附随」Pariva^ra第三章,说到:「附随」是依「两部毗崩伽(分别)」、「犍度」及「摩夷」为根据的(5)。在两部波罗提木叉分别,犍度以后,提到「摩夷」;摩夷的古义,是「波罗提木叉经」吗?这是值得考虑的!依汉译而为精审的研究,知道「波罗提木叉(经)分别」,是依「波罗提木叉经」而成立的;诸「犍度」,是依「摩得勒伽』而渐次集成的。毗尼的摩得勒伽,不是波罗提木叉,而是犍度部所依的母体。毘尼 [P253] 的摩得勒伽,汉译有不同部派的不同诵本。今先比对抉出摩得勒伽的组织与内容,以为犍度部集成研究的前提。

  

  

  注【33-001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二五九)。又「五集」(南传一九‧二五0──二五二)。又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一一一──一一二)。

  注【33-002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五二(大正一‧七五五上)。

  注【33-003】『善见律毗婆沙』卷一八(大正二四‧七九六下)。

  注【33-004】『善见律毗婆沙』卷一(大正二四‧六七六上)。

  注【33-005】『铜鍱律』「附随」(南传五‧一四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项 说一切有部的毗尼摩得勒伽

  『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』(简称「毗尼摩得勒伽」),一0卷,宋元嘉一二年(西元四三五),僧伽跋摩Sam!ghavarman所译。顾名思义,这是萨婆多部──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 的毘尼摩得勒伽Vinaya-ma^tr!ka^。上面曾说到,这部「摩得勒伽」,古人是作为律论的,而其实是『十诵律』的「增一法」、「优波离问法」、「毗尼诵」──后三诵的别译。比对起来,二本的次第,是前后参差的;标题残缺不全,而都有错误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有重 [P254] 复的,也有翻译不完全的。虽然名为「摩得勒伽」,而真正的「摩得勒伽」,仅是其中的一部分。所以先要比对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与『十诵律』的后三诵,以抉出真正的「摩得勒伽」部分。

  

  图片

   〔十诵律〕 〔毘尼摩得勒伽〕

   「第八诵增一法」

   Ⅰ问七法八法 (缺)

   Ⅱ增一法……………… 七、增一法

   Ⅲ众事分────── 一、众事分

   「第九诵优波离问法」

   Ⅳ问波罗提木叉─── 二、优波离问波罗提木叉

   Ⅴ问七法八法──── 三、优波离问事

   Ⅵ问杂事────── 六、优波离问杂事

   「第十诵毗尼诵(善诵)」

   Ⅶ摩得勒伽───── 五、摩得勒伽

   Ⅷ毘尼相 (缺)

   Ⅸ毗尼杂────── 四、毗尼杂

  [P255]

  

   Ⅹ五百比丘结集品 (缺)

   ⅩⅠ七百比丘结集品 (缺)

   ⅩⅡ杂品‧因缘品 (缺)

   八、毗尼三处摄

   九、优波离问(重出)

  

  

  

  约内容来分别,『十诵律』的后三诵,可分为一二大段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可分为九段。如上文的对列,可见二部的同异了。『十诵律』Ⅰ,原题「增一法之一」;今依内容,题为「问七法八法」(1)。这部分,与义净所译的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』相合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缺。『十诵律』Ⅱ「增一法」,从一法到十法,前后二段(2),实为第八诵的主体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七,也有增一法(3),与『十诵律』的后十法相近,略为增广。『十诵律』Ⅲ,原题「增十一相初」,性质与增一法不合;为阿毗达磨体裁,作种种的问答分别(4)。与此相合的,为『毗尼摩得勒伽』一、初标「毗尼众事分」,末结「佛所说毗尼众事分竟」(5);所以今改题为「众事分」。『十诵律』Ⅳ,从「问淫第一」起,「问七灭诤法」止(6),为「优波离问波罗提木叉」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二,与此相合,末结「优波离问分别波罗提木叉竟」(7)。『十诵律』Ⅴ,标「问上第四诵七法」,「问上第五诵中八法」(8),为「优波离问」问七法、八法部分。『十诵律』 [P256] 虽但标问七法、八法,末后已论到(不属八法的)破僧。与此相合的,为『毗尼摩得勒伽』三,从「问受戒事」起,「问覆钵事」止,末结「优波离问事竟」(9)。称为「问事」,与根本说一切有部,称为(十六或)「十七事」相合。『十诵律』Ⅵ ,标「问杂事』(10)。与此相当的,为『毗尼摩得勒伽』六,没有标题,也是问受戒等事(11),文义略为简洁。「杂事」,是受戒等种种事。『十诵律』的第十诵,名「毗尼诵」;鸠摩罗什Kuma^raji^va译为「善诵」;大正藏本标为「比丘诵」,是错的。「毗尼诵」可分为六段(后三段,或名「毗尼序」)。『十诵律』Ⅶ ,初结「具足戒竟」;次结「法部竟」;又标「行法」,末结「行法竟」。这部分,今改题为「摩得勒伽」(12)。与此相合的,为『毗尼摩得勒伽』五,末作「佛说摩得勒伽善诵竟」(13),是「善诵」中的「摩得勒伽」。『十诵律』Ⅷ,标「二种毗尼及杂诵」,宋、元等藏本,都作「毗尼相」。广明种种毗尼,而结以「如是事应筹量轻重本末已应用」(14)。这是「毗尼」的解说,与『毗尼母经』后二卷相当;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缺。『十诵律』Ⅸ,标「波罗夷法」,「僧伽婆尸沙」(15) 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四,与此相合(广一些)(16),标名「毗尼摩得勒伽杂事」,也就是毗尼摩得勒伽的杂事。『十诵律』的Ⅷ、Ⅸ──二段,合标「二种毗尼及杂诵」。可解说为:Ⅷ为毗尼相,Ⅸ为毗尼杂(事或杂诵)。「毗尼杂诵」部分,实与『五分律』的「调伏法」,『四分律』的「调部」相当,是毗尼的种种判例。『十诵律』Ⅹ 五百比丘结集」(17),ⅩⅠ「七百比丘结集」(18) [P257] ,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缺。『十诵律』ⅩⅡ「杂品」,「因缘品」(19),与义净所译的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目得迦』相合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缺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八「毗尼三处所摄」(20),是『十诵律』所没有的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九,从卷八到卷一0(21),实为前「优波离问波罗提木叉」的重出。

  

  经上来的比对,可见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虽在传诵中有少些出入,而为『十诵律』后三诵的别译本,是无可疑惑的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的后三卷,是重复的,实际只存七卷。从次第参差,还有些没有译出而论,这是一部残本。似乎早就有所残脱,于是或者将「优波离问波罗提木叉」的初稿及治定稿,合并凑成传说中「十卷」的数目。虽然全部名为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而唯有结为「佛说摩得勒伽善诵竟」,与『十诵律』「毗尼诵」初相同的部分,才是真正的,古传的「毗尼摩得勒伽」,而为现在要加以论究的部分。

  

  『十诵律』「毗尼诵」初(Ⅶ),『毗尼摩得勒伽』的「摩得勒伽」,为说一切有部所传的,毗尼的「摩得勒伽」的不同译本。这一部分,『毗尼摩得勒伽』先这样说:「受具戒,应与受具戒,不应与受具足,……威仪不威仪,三聚」(22)。这是总标一切论题(母),然后一一的牒标解说。『十诵律』没有总标,只是别别的标举,一一解说。这种先标后释,正合于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