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「说戒犍度」:与「说戒犍度」相当的,是31「布萨法」。结为:「是名布萨法,与欲法,受欲法」(9);而结颂作:「布萨及羯磨,与欲说清净」(10)。这是类集四、五项目,而总称「布萨法」的,内容相当完备。
三、「安居犍度」,四、「自恣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中,35「安居法」‧36「自恣法」,与上面的「布萨法」,次第相连,与上座律部的次第相合。「安居法」与「自恣法」,比起上座部系的犍度来,要简略得多。
五、「皮革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66「革屣法」,以恕奴二十亿Sron!akot!ivim!s/a的故事为主。其他律部,有亿耳S/ron!a-kot!ikarn!a故事,『僧祇律』编入「受具足法」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,分173「皮」与174「革屣」为二项。『毗尼母经』也是这样(11)。『僧祇律』也在「革屣法」外,别立83「皮法」。所以『毗尼母经』,直称为「革屣犍度」(12)。后来上座部系,类集「皮」与「革屣」为一,也就称为「皮革犍度」了。
六、「衣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40「衣法」的类集,近于「衣犍度」,但缺略粪扫衣部分。
七、「药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,有42「药法」,极简,与『五分律』的「药法」相近。 [P339] 饮食方面,「杂诵跋渠法」列举「粥法」等多法,散在多处,还没有类集为「食法」的形迹。『五分律』分为「药法」与「食法」,不是分一为二,而是「摩得勒伽」的旧形。平日的正常饮食,临时的药物救治──这二类,上座部系(除『五分律』)律,都合为「药犍度」。这意味着厌离情绪的强化,以饮食为不得已的救治了。
八、「迦絺那衣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有37「迦絺那衣法」‧38「非迦絺那衣法」‧39「舍迦絺那衣法」。这是摩得勒伽的原形,如『十诵律』「毗尼诵」作:87「受」‧88「不受」‧ 89「舍」,90「不舍」。「杂诵跋渠法」,还没有类集为一。据「摩得勒伽」,「迦絺那衣法」在前,「衣法」的次第在后,与『铜鍱律』相合。
九、「拘睒弥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17「他逻!2恲」‧18「异住」,与「拘睒弥犍度」相当。二项简略而独立,还没有统合完成。
一0、「瞻波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15「应不应羯磨」,意义相合,但极为简略。
一一、「呵责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7 「折伏」‧8「不共语」‧9「摈出」‧10「发欢喜」‧11「举羯磨」:列举事缘,比上座部律为详。被羯磨者,应怎样随顺行,然后解除,别属「随顺行舍」。这部分与「呵责犍度」相当,接近完成。
一二、「人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,12「别住」‧13「摩那埵」‧14「出罪」,结名为: [P340] 「别住摩那埵阿浮呵那毗尼摄」(13)。与「人犍度」相当,但与「犯相」的广说相结合。
一三、「覆藏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16「随顺行舍」,通于「折伏」、「不语」、「摈出」、「发喜」、「举」、「别住摩那埵」──六种。『毘尼摩得勒伽』的207「下意」‧208「种种不共住」,与「杂诵跋渠法」相合。『四分律』的「覆藏犍度」,专约「别住」者说。上来五种犍度,在「杂诵跋渠」中,次第蝉联而来,虽一部分还没有具备犍度的规模,但确为五种犍度未分立前的形态。
一四、「遮犍度」:上座部系的摩得勒伽,本有「止说戒」、「止自恣」──二项。遮说戒部分,在「杂诵跋渠法」的「布萨法」中(14)。遮布萨的事缘,『四分律』也是编入「说戒犍度」的(15)。从「杂诵跋渠法」去看,遮止说戒,没有成为一类的意义。
一五、「破僧犍度」:在『僧祇律』中,破僧的因缘,部分编在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 Pra^timoks!a-vibhan%ga的僧残第十戒中。「杂诵跋渠法」的24「异住」‧95「破僧」,都与「破僧犍度」相当,但没有集成一类的形迹。
一六、「灭诤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,121「灭事」‧122「灭诤事」,仅列举了「四诤事」,「七灭诤」的名目。「灭」与「诤事」,为「摩得勒伽」的项目,而又同时编入「波罗提木叉经」Pra^timoks!a-su^tra,为波罗提木叉的一部分。上座部系的诸律,「灭诤法」的分别, [P341] 都编入与犍度相当的部分,而没有作为波罗提木叉的分别。仅有『十诵律』,在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,与犍度部分,都有七灭诤的分别,但不免重复了!『僧祇律』在「杂诵跋渠法」中,没有分别;却在波逸提pa^tayantika的「发诤戒」中,广说「七灭诤」与「四诤事」(16),内容与「灭诤犍度」相当。『僧祇律』与『十诵律』,与犍度相当部分的组织,是比较古的,而「灭诤法」的解说,却没有一致。可见「七灭诤」部分,起初是怎样的游移于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及「犍度」部分了!以「杂诵跋渠法」而论,是没有「灭诤犍度」的倾向的。
一七、「比丘尼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54「比丘尼法」,所集的部分,与「比丘尼犍度」相近;这是类集完成很早的部分。
一八、「法犍度」:大概的说,与『僧祇律』的「威仪法」相当。「摩得勒伽」,早就分为二类或三类,别立「威仪」──「行法」一类,但这是大概的分类,与犍度部分的「威仪犍度」(或称为法),是略有不同的。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『毗尼母经』的第三部分;『僧祇律』的「威仪法」,其中的一部分,如『僧祇律』七跋渠中的三、四、七──三跋渠,在上座部系的犍度中,都是归入「杂犍度」的。所以『僧祇律』的「威仪法」,是「摩得勒伽」的固有部分,并不等于分离出来的「威仪犍度」。
一九、「房舍犍度」:「杂诵跋渠法」中,25「僧断事」‧26「田地法」‧27「僧房法」‧ [P342] 28「营事法」‧29「床褥法」‧30「恭敬法」,次第相连,与「房舍犍度」相当。
二0、「杂犍度」:『僧祇律』有「杂诵」,这是项目众多,包括僧伽规制的大部分。在上座部系,犍度的分离别立过程中,「杂诵」是越来越小了。说一切有部的「杂诵」,还包含有「破僧」、「比丘尼」、「威仪」部分。等到这都分离独立,剩余的琐细事项,成为名符其实的「杂事」──「小事犍度」了。现存的『僧祇律』,「杂诵」还是众多项目的总汇,与「杂犍度」不同。
二一、「集法毘尼五百人」;二二、「七百集法毘尼」。「杂诵跋渠法」有97「五百比丘集法藏」;98「七百集法藏」,与之相当。这二部分,有关结集史实,早已集成。关于七百结集,当时的论诤,『僧祇律』仅「受取金银」一事。上座系说,起诤虽仅是为了受取金银,而论诤共有十事。以『僧祇律』所说而论,当时论诤主题,只是受取金银一事。「十事非法」,应为从七百结集起,到二部分裂──上座部成立的时代,僧伽内部所有诤论的总合。
总观上面所说,比对上座部的犍度部分,『僧祇律』的情形是这样的:1.接近完成的,有「受具足」、「布萨法」、「安居法」、「自恣法」、「衣法」、「别住摩那埵阿浮呵那毗尼摄」、「毗尼法」、「比丘尼法」、「集法毗尼五百人」、「七百集法毗尼」──一0类。 2.粗具雏形的,有「革屣法」、「药法」、「应不应羯磨」、「随顺行舍」──四类。 [P343] 3.次第相连的,有「迦絺那衣」(三项),「他逻!2恲」与「异住」(二项──拘睒弥),「折伏」…… 「举羯磨」(五项──呵责),「僧断事」……「恭敬法」「六项──房舍)──四类。 4.未曾考虑的,有「遮」、「破僧」,「灭诤」── 三类,『僧祇律』的集成者,还没有意识到这将成为一部类。而「杂」与「威仪」──二类,要等到一切分离后,剩余的自然整编为二部。
犍度部分的发展成立,可以作这样的结论。「杂诵跋渠法」与「威仪法」,为「摩得勒伽」的大众部诵本,与『毗尼摩得勒伽』,『毗尼诵』的一部分;『毗尼母经』,是同一本源的。这是「波罗提木叉」以外的,一切僧伽规制的总集。在佛教的开展中,「摩得勒伽」的解说,以其中的重要项目为主,类集有关的项目,与当时惯行的规制,渐成为一聚一聚的部类。『僧祇律』就是这样,代表了部派将分与初分的形态。遵循这一学风,更为严密的类集,分离而成为一类一类的犍度部分,那是上座部重律学派的业绩!
在本节第一项的比较中,发现上座部的犍度部分,在前面的几类,可说是各律一致的。越到后面,各部律的出入越大。犍度部分的成立,是不止一次集成的。犍度部分,『四分律』与『五分律』,都分属于三分,也可说分为三类。而『铜鍱律』分为「大品(一0犍度),「小品」( [P344] 一二犍度);『十诵律』也分为二类──「七法」、「八法」(此外有「杂诵」,还没有分为多少法)。『铜鍱律』与『十诵律』,虽数目的多少不合,而都分为二大类,这是应该重视的。在犍度部分的成立过程中,应该有过第二阶段,第三阶段的事实。
犍度的母体是「杂诵」(说一切有部,仍保有威仪属于「杂诵」的传统),又分为「杂诵」与「威仪」;一切犍度依此而分离出…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与犍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