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唐西域記』卷九(大正五一‧九二二中──九二叁上);又卷七(大正五一‧九0九中)。
注【7-003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叁九(大正二四‧四0二下)。『佛般泥洹經』卷下(大正一.一七五上 ──下)。『般泥洹經』卷下(大正一‧一九0下──一九一上)。 [P33]
注【7-004】『阿育王傳』卷四(大正五0‧一一二中──一一四上)。『阿育王經』卷六(大正五0‧一五0中──一五二下)。
注【7-005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四九中──五五0下)。『分別功德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叁0上──叁二下)。『大智度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六七上──七0上)。
注【7-006】『迦葉結經』(大正四九‧四中──七上)。『撰集叁藏及雜藏傳』(大正四九‧一上──四上)。
注【7-007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八(大正一‧四九下)。
注【7-008】或作千比丘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六七下);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九(大正五一‧九二二中」或作八十千衆,如『撰集叁藏及雜藏傳』(大正四九‧一下)。
注【7-009】參照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五七二──五七五)。
注【7-010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所引(五五八──五六0)。
注【7-011】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七一下)。
注【7-012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叁叁(大正二二.四九叁下)。
注【7-013】『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』卷五(大正二叁‧五九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7-014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所引「五五八──五六一)。
注【7-015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叁六──四0(大正二四‧叁八四中──四0八下)。
注【7-016】『佛般泥洹經』卷下(大正一.一七五上──下)。『般泥洹經』卷下(大正一.一九0下──一九一上)。 [P34]
注【7-017】『島史』(南傳六0.叁叁──叁四)。
第四項 不同部派的不同結集
二大結集外,還有非教界公認的,不同的結集傳說。這些傳說,雖或者辭義含混,或者時代不合,而傳說的底裏,都存在某一部派的結集事實。這裏只略爲引述,點明意義,以說明各部派有不同結集的存在。
一 、 大衆部系Maha^sa^m!ghika結集:陳真谛Parama$rtha(西元五四八──五六九年在華)所傳,有「界外結集」說,如叁論玄義(大正四五.八中)說:
「二、大衆部,即界外大衆,乃有萬數,婆師波羅漢爲主,……即五比丘之一人,而年大迦葉,教授界外大衆」。
在王舍城Ra^jagr!ha結集時,就有與大迦葉Maha^ka^s/yapa對立的界外結集,傳說極爲普遍。隋房琮『西域傳』說:「迦葉結集處,又西行二十余裏,是諸無學結集處」(1)。界外結集的地點,與玄奘『大唐西域記』所傳相合(2)。這一傳說,錫蘭也是有的,但傳爲「七百結集」的時代,如『島史』(南傳六0.叁四)說:
「爲上座所放逐者,惡比丘跋耆等,……集一萬人,而爲法之結集,故名大結集。大結集 [P35] 比丘,違背教法,破壞根本集錄,另爲集錄。……棄甚深經律之一分,別作相似經律」。
這是同一傳說,如比丘都是一萬人。『島史』所傳,似乎是初出的,爲上座部Sthavira 所說,用意在貶抑大衆部。或者就依據這一傳說,比附于「王舍結集」時代,以形容其結集的古老。依『僧祇律』,「王舍結集」時,並無「界外結集」說。「七百結集」時代,對于持律者耶舍Yas/oda,雖表示不滿(3),而「七百結集」所作的決定──受取金銀爲非法, 還是表示尊重,可見還不是大衆部分裂的時代。『島史』所傳的「大結集」,屬于東方比丘,時間應在「七百結集」以後,發展到對立而不再和合,而爲自部經律整編的時代。
大衆部系自己,只說「王舍結集」,如大衆部末派的『增壹阿含經』序說:「契經一藏律二藏,阿毗昙經爲叁藏,方等大乘義玄邃,及諸契經爲雜藏」(4)。依『僧祇律』,王舍結集的內容,是「四阿含」及「雜藏」、「律藏」(5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序,「雜藏」擴大了內容,含有方等大乘。到了『分別功德論』,以爲:「阿難所撰者,即今四藏是也。合(菩薩藏)而言之,爲五藏也」(6)。大衆部聖典的演進情形,顯而易見。但大衆部學者,將這些次第集成的事實,一律仰推于「王舍結集」時代。
此外,還有本末各派不同誦出的傳說,如 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 卷五(引真谛『部執論疏』)(大正七0.四五九中、四六0下)說: [P36] 「第二百年,大衆部並度(廣)行央掘多羅國,此國在王舍城北。此部引……諸大乘經」。 「大衆部中,更出一部名多聞部者。佛在世時,有一阿羅漢。……佛滅後二百年中,方從雪山出,至央掘多羅國,尋覓同行人。見大衆部所弘叁藏,唯弘淺義。……其羅漢便于大衆部,具足誦出淺義及以深義,深義中有大乘也」。
二、分別說部系Vibhajyava^din結集:分別說部又分出四部,四部都有不同的結集傳說。1.化地部Mahi^s/a^saka的結集說:在古代,化地部是盛行南(錫蘭)北的部派。其成立與集誦的事緣,如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巷六(大正七0.四六五上),引真谛說 :
「有婆羅門名正地(化地的異譯),解四韋陀論,及外道諸義,爲國之師。後厭世出家,得羅漢果。讀佛經有缺處,皆將韋陀論、毗伽羅論莊嚴之,如佛口說,義皆具足」。
2. 法藏部(昙無德部)Dharmaguptaka的結集:也如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卷六(大正七0.四六五中)所引的真谛所說:
「法護(法藏的異譯),是人名。此羅漢是目連弟子,恒隨目連往天上人中。……法護既隨師遊行,隨所聞者,無不誦持。目連滅後,法護習爲五藏 :一、經藏;二、律藏 ;叁、論藏;四、咒藏;五、菩薩本因,名爲菩薩藏也。……此部自說:勿伽羅是我大師」。 [P37]
法藏部主法藏,自稱勿伽羅(Maudgalya^yana,目犍連異譯)爲我大師。『舍利弗問經』(大正二四.九00下)說:
「目犍羅優波提舍,起昙無屈多迦部」。
優波提舍Upatis!ya,是舍利弗S/a^riputra的名字。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傳說:阿育王時,有Dhammarakkhita大德,曾奉派去阿波蘭多迦Apara^ntaka宏法。當時的領導人物,名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。 這位Dhammarakkhita,漢譯 『善見毗婆沙律』,就直譯爲昙無德(7)。這麼看來,以目犍連(優波提舍)爲大師的昙無德,顯然就是目犍連子帝須所領導的昙無德;目犍連子帝須,也就是目犍羅優波提舍的別名(8)。依昙無德所宏傳而發展成的部派,就名昙無德部。然在流傳中,昙無德的結集,也是不止一次的。據昙無德『四分律』說:王舍城的結集(該部當時的經律實況),是「經、律、阿毗昙」──叁藏(9)。五藏說,還是以後流傳的再結集呢!
3.飲光部Ka^s/yapi^ya的結集說:飲光部,又名善歲部Suvars!aka,或音譯爲迦葉遺部。其成立與結集,如『叁論玄義』(大正四五.九下)說:
「(善歲)七歲得羅漢,值佛聞法,皆能誦持。撰集佛語,次第相對:破外道爲一類,對治衆生煩惱複爲一類」。 [P38]
銅鍱部所傳:目犍連子帝須時,阿育王派遣大德,分化一方。有迦葉(飲光)姓長老末示摩 Majjhima等,宏化于雪山邊國Himavanta。末示摩的遺骨,已在Sa^n~chi^發現(10)。屬于分別說部的飲光部,可能由這一系的發展而成。
4.銅鍱部的結集說:銅鍱部,傳說爲阿育王時,目犍連子帝須的弟子,也就是阿育王的王子 ──摩哂陀Mahinda,率衆傳入錫蘭而成的部派。這一部自稱爲上座部,分別說部;所傳的聖典,爲正統的原始結集。這在現在,雖不會有人輕信這種傳說,但以巴梨語記錄的聖典,確有特勝,爲近代學界所推重。據說:阿育王大信佛法,供施不絕,外道們都自己剃落,著袈裟,混入僧伽中。由于外道思想的羼入,引起了僧伽間的論诤。王都華氏城Pa^t!aliputraPa^t!iliputta 的阿育王寺,七年間不能和合布薩。阿育王于是迎請目犍連子帝須,分別邪正,將雜入佛法的外道,一齊驅出。其余的純正比丘,都是分別說者。這才和集大衆舉行律的結集,稱爲第叁結集(11)。近代尊重巴梨語佛教的學者,看作曆史上的事實。但這一傳說,是北傳佛教所沒有說起的。實爲部派結集的一種,而非教界所公認的。當時的佛教界,如大天Maha^deva是大衆部,末闡提MadhyantikaMajjhantika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;而分別說部的力量,似乎要強些。分別說部,是西方系中的重律學派。這是阿育王曾經出鎮的,摩哂陀母親的故鄉──阿盤提Avanti、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