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郁禅尼Ujjayini^一帶的佛教,曾活躍于當時的政教中心── [P39] 華氏城。分別說系的銅鍱部、法藏部、飲光部,都可說由此而發展成的。這應爲分別說部的部派結集,非佛教界所公認。銅鍱部所傳,不免!6狅染誇大。至于銅鍱部現存聖典的集成,據說:西元前四0年頃,毗咤伽彌尼王Vat!t!aga^man!i時,僧衆舉行結集,將口誦的聖典,記錄下來(12) 。那時記錄的,與現存的聖典,大致相去不遠。

  

  叁、說一切有部系結集:有前後二次,初如『異部宗輪論』、『大毗婆沙論』(13)所說:阿育王時(『婆沙』作波咤梨城王),以大天的五事異說,引起僧伽的論诤不息。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卷五(引『部執論疏』)(大正七0.四五六中)說:

  

   「王妃既有勢力,即令取破船,載諸羅漢,送恒河中。羅漢神通飛空而去,往罽賓國。… …阿輸柯王問衆人雲:諸阿羅漢今並何在?有人答雲:在罽賓國。即遣往迎盡還供養。大天先既改轉經教,雜合不複如本。諸阿羅漢還複聚集,重誦叁藏。……至此時,叁藏已叁過誦出」。

  

  這是罽賓比丘所傳,近于銅鍱部的傳說,而不盡相同。當時的诤論分化,『異部宗輪論』的舊譯──『十八部論』(大正四九.一八上)說 :

  

   「時阿育王王閻浮提,匡于天下。爾時大衆別部異住,有叁比丘:一名能,二名因緣,叁名多聞」。 [P40]

  

  這是叁比丘衆,與西藏譯本相合。「能」,奘譯作「龍象衆」,梵語na^ga;「能」爲草書「龍」字的訛寫。「因緣」,奘譯作「邊鄙衆」,梵語爲pratyaya,這使我們想起了稱爲波夷那 Pacina的東方比丘。「多聞」,梵語爲bahus/ruta。 阿育王時的叁比丘衆,龍象衆爲西而向南發展的,重律的分別說系;多聞衆爲西而向北發展的,重經法的說一切有系(那時還都是自稱上座部的);邊鄙衆是東方的大衆系。這是西方重法學系的傳說;那時的分別說系,與大衆系(大天他們)關系還良好。西方重法學系,似有不容于東方的形勢。阿育王時代,部派初分。在佛法興盛中,大衆、分別說、說一切有──叁大系,大抵都已開始聖典的(確定自部的)自行結集,因而留下第叁結集的傳說。

  

  次有第四結集說:迦膩色迦王Kanis!ka時,傳說說一切有部,在迦濕彌羅Kas/mi^ra 國舉行叁藏的結集。(近代重視華氏城的結集,于是也就稱爲第四結集)。如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五(大正五一.八八六中──八八七上)說:

  

   「部執不同,王用深疑,無以去惑。時!6虎尊者曰:如來去世,歲月逾邈,弟子部執,師資異論,各據聞見,共爲矛盾!時王聞已,甚用感傷。……敢忘庸鄙,紹隆法教,隨其部執,具釋叁藏。……王乃宣令遠近,召集聖哲。……五百賢聖,先造十萬頌邬波提铄論,釋素恒纜藏;次造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,釋毗奈耶藏;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,釋 [P41] 阿毗達磨藏」。

  

  就文記而論,實是集衆爲叁藏作釋論。玄奘在『大毗婆沙論』末也說:「佛涅槃後四百年,迦膩色迦王瞻部,召集五百應真士,迦濕彌羅釋叁藏」(14)。這只是解釋叁藏的傳說,但西藏所傳,確爲叁藏的結集。據說:迦膩色迦王,在迦濕彌羅的耳環林Kun!d!alavana精舍,或說在阇爛陀羅Ja^lam%dhara的俱婆那Kuvana伽藍,舉行結集叁藏。傳說有五百阿羅漢,五百菩薩,五百學士,參與這一次的結集,校訂文字;毗奈耶也用書寫記錄(15)。這是北方說一切有部的結集傳說;事實與傳說,也許是大有出入的,但在說一切有部,阿毗達磨論宗大發展時,曾有自部的記錄校訂,應就是這一傳說的淵源了。

  

  四、犢子部系Va^tsi^putri^ya結集:西藏所譯,有毗跋耶(清辨Bhavya)的『異部精釋』。所舉部派分化的不同傳說,第叁說爲正量部Sam!mati^ya的傳說。關于部派分裂因緣,這樣說的(16):

  

   「世尊般涅槃後,一百叁十七年,經難陀王而至摩诃缽土摩王時,于華氏城集諸聖衆」。 「僧伽诤論大起,長老龍及堅意等多聞者,宣揚根本五事。……由是分爲二部」。 「如是僧伽紛爭,經六十叁年,及犢子長老,集諸僧伽,息諸诤論,舉行第叁結集」。

  

  正量部從犢子部分出,說到犢子Va^tsi^putri^ya的舉行第叁結集,無疑爲犢子部系的結集傳 [P42] 說。這一傳說,與說一切有部『異部宗輪論』 所說,最爲類似。這二系,同從說一切有的先上座部Pu^rvasthavira分出。其共同點:加以五事而起诤,分成二部。說一切有部所傳叁(或四)比丘衆,有龍及多聞;這裏也說上座龍na^ga及多聞者。但西藏史家,將此龍比丘,與龍軍 Na^gasena比丘相混合了。 又上座龍等說五事起诤,說一切有部也如此說,但只是共論五事而起诤,並非都宣傳五事。總之,這是犢子部系的結集傳說。

  

  五、不明部派的結集傳說:1.僧伽屍城Sa^m!ka^s/ya結集說:『撰集叁藏及雜藏傳』(大正四九.四上)說:

  

   「佛涅槃後,迦葉、阿難等,于摩竭國僧伽屍城北,造集叁藏正經及雜藏經」。

  

  這一傳說,也見于『佛說枯樹經』(經題與內容不合),如(大正一七.七五一上)說:

  

   「僧伽屍城北,迦葉佛時偷婆,……現城即以此偷婆爲稱也。迦葉、阿難等,所以于此地集經者……集訖,諸王于其處,造僧伽藍,名諸王寺,在偷婆北」。

  

  僧伽屍,在今恒河Gan%ga^上流的Sankisa。傳記明說摩竭國Magadha,迦葉Maha^ka^s/yapa 、阿難A^nanda,卻又說在僧伽屍城北,真是一項特殊的傳說!據『大唐西域記』說:這裏是正量部盛行的地方(17),也許這就是正量部的傳說!

  

  2.雪山羅漢結集說:『毗尼母經』卷四(大正二四.八一九上──中)說: [P43] 「此是雪山中五百比丘所集法藏」。

  

  這一說,與上一則異曲同工!明說迦葉等在王舍城,竹林內結集,末了卻以此作結。或解說爲雪山部Haimavata的傳說。這二則,都是部派不明的。但以自部弘通的地點,傳說爲與第一結集有關,卻是相同的。

  

  這一切不同的結集傳說,都是與部派有關,不爲佛教界所公認的傳說。

  

  

  注【8-001】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卷五所引(大正七0.四五0中)。

  注【8-002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九(大正五一.九二叁上)。

  注【8-003】譏諷耶舍立第五波羅夷,如『摩诃僧祇律』 卷叁0(大正二二.四六九中)。

  注【8-004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.五五0下)。

  注【8-005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叁二(大正二二.四九一下)。

  注【8-006】『分別功德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.叁二中)。

  注【8-007】『善見律毗婆沙』卷一(大正二四.六八四下)。

  注【8-008】木村泰賢等說(冢本啓祥:『初期佛教教團史之研究』所引二六五)。

  注【8-009】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.九六八中)。

  注【8-010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所引(五九四──五九五)。 [P44]

  注【8-011】『島史』(南傳六0.五叁──五七)。『大史』(南傳六0.一七四──一九八)。『善見律毗婆沙』卷二(大正二四.六八二上──六八四中)。

  注【8-012】『島史』(南傳六0.一叁四)。『大史』(南傳六0.叁七八──叁七九)。

  注【8-013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.一五上)。『大毗婆沙論』卷九九(大正二七.五一一下──五一二上)。

  注【8-014】『大毗婆沙論』卷二00(大正二七.一00四上)。

  注【8-015】Ta^rana^tha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九九──一0二)。

  注【8-016】寺本婉雅日譯『印度佛教史』附注(八七──八九)。

  注【8-017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四(大正五一.八九叁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節 聖典的語言與古新問題

  第一項 原始聖典與巴利語

  佛法雖爲佛(及弟子等)的叁業德用,而佛教聖典,但依語文而流傳下來。在原始佛教聖典,也就是部派公認的聖典成立史中,也有與語文有關的問題。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傳的巴利語Pa^li聖典,傳說是由摩哂陀Mahinda傳入錫蘭的,是(傳爲一切集成了的)第一 [P45] 結集所用的語言,摩竭陀Magadha的語言,佛陀自已所用的語言。這麼說來,巴利聖典是最純正的,保持佛陀真傳的聖典了。跋耆Vajji比丘「大結集」,也就要指責他們,對聖典的「名詞、性、措辭、修辭」,有所改作了(1)。『銅鍱律』『小品』(南傳四.二一一)說:

  

   「時夜婆、瞿婆,二兄弟比丘,生婆羅門(家),語善、聲美。詣世尊所,敬禮已,卻坐一面」。 「彼等白世尊言:大德!今比丘衆、名異、姓異、生異、族異而來出家,名以自己言詞 saka^ya niruttiya^汙損佛語。願聽我等,轉佛語爲闡陀Chanda。世尊呵曰:愚人!汝等何以說願轉佛語爲闡陀」!「告比丘言:不聽轉佛語爲闡陀,轉者墮惡作。聽各以自己言詞Saka^ya niruttiya^誦習佛語」。

  

  佛陀對佛法與語文的立場,這裏說得最爲明確。兄弟…
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