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詳,在西元叁‧四世紀間,龍樹學顯然是相當衰落了!僧護有兩位著名的弟子,佛護Buddhapa^lita與清辨,清辨或譯爲「分別明」。佛護,南方人,從中印的僧護受學,著有『根本中論釋』。後來,回南方去弘法。佛護的弟子蓮 [P327] 華覺Kamalabuddhi,再傳弟子月稱Candraki^rti,南方薩曼多Samanta人,在南方出家,從蓮華覺受學龍樹宗義。曾任那爛陀寺座主,是一位卓越的中觀學者!他注釋龍樹論,如『根本中明句論』,『六十如理論釋』,『七十空性論釋』;又注釋提婆的『四百論』──『瑜伽行四百論廣釋』。又依『十地經』,作『入中論』(于六地中廣破瑜伽學派),有法尊的譯本。這一學系,後爲西藏學者所推崇。清辨,生于南印度王族。出家後,來中印度,從僧護聽受大乘經及龍樹的論義。回到南方,造『中論』的注釋,名『根本中般若燈論』,唐波頗蜜多羅Prabha^karamitra 譯,名『般若燈論釋』。清辨又造『中觀心論』與注釋『中觀心思擇焰論』;『大乘掌珍論』,玄奘譯,藏譯本缺。清辨在南印度,常隨比丘有一千多人,法門是相當興盛的 (11)!弟子叁缽羅多陀Sampraduta,再傳室利崛多S/ri^gupta。室利崛多的弟子智藏 Jn~a^nagarbha,歐提毗舍Od!ivis/a人。著『分別二谛論』;在東方──藩伽羅Ban%gala地方,宣揚清辨的宗風。後來有觀誓Avalokitavrata,著『般若燈論』的『廣釋』。佛護與清辨,不知道龍樹的『大智度論』,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只是依龍樹『中論』等五論,提婆的『四百論』等頌文,研求弘揚,可稱爲後期龍樹學。因爲對立破的意見不同,漸分成二系,後來稱佛護系爲「隨應破派」Pra^san%gika,清辨系爲「自立量派」Sva^tantrika。近于「隨應破派」的中觀者,還有寂天S/a^ntideva,爲南印度的搜羅史咤Saura^s!t!ra王子。爲了避王位而到東 [P328] 印度,在般遮摩僧诃Pan~cama-sim!ha王處協助國政多年,才到那爛陀寺,從勝天Jayadeva 出家。勝天是護法以後,斷任那爛陀寺座主的,所以寂天應該是西元六‧七世紀間人。據說:寂天從文殊Man~jus/ri^聞法,編集了『學處要集』,『諸經要集』,『入菩薩行論』(頌)。寂天在那爛陀寺,平時表現得很懶散、懈怠,所以並不受人尊敬。但在一次誦經大會中,寂天誦出了『入菩薩行論』,這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,這才引起會衆的尊崇。後來,寂天到羯陵伽Kalin%ga 去住。末後,他舍棄了出家身分(過在家人生活),修秘密行。寂天的『入菩薩行論』,以發心、六度、回向爲次第。『學處要集』與『諸經要集』,也是以行持爲目,廣引大乘經,也引「阿含」與「陀羅尼」來說明。在論師們專心思辯論诤的時代,顯然的表示了厭倦煩瑣思辨,而重視實踐的學風。寂天的思想,也還是屬于中觀派的。這叁部論,我國趙宋時都己譯出。『學處要集』,法護Dharmapa^la、日稱等譯,名『大乘集菩薩學論』,題作「法稱造」。『諸經要集』,就是法護,惟淨等譯出的『大乘寶要義論』。『入菩薩行論』,天息!6蛲譯出,名『菩提行經』,題作「龍樹集頌」。叁部論都譯出,竟沒有傳出寂天的名字!也許是寂天的思想,誘導學者重于實行,爲學衆所接受,而義理方面,沒有獨到而不成學派的關系吧!
無著、世親以來,以中印度,主要是以那爛陀爲中心的「大乘佛法」,也可說是相當的隆盛。在知名的大德中,依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所載,有一反常的現象,那就是幾乎沒有摩竭陀人。最 [P329] 多的是南印度人:瑜伽行派中,如安慧,陳那,僧使,德慧,護法,法稱;中觀派中,如佛護,清辨,月稱,觀誓,寂天。如加上龍樹,提婆,龍叫Na^ga^hvaya或譯龍猛(12),重要的大乘論師,無著、世親以外,幾乎多數是南印度人了。摩竭陀以東,及東南歐提毗舍(今Orissa,『大唐西域記』屬南印度)的,瑜伽行派有法使,優婆塞月官Candragomin與無性Asvabha^va ;中觀派有室利崛多,智藏,寂護,師子賢等。時代遲一些的,瑜伽、中觀的綜貫者,多在東方,這是後來中觀與「秘密佛法」結合的重要原因。德光是中印度(偏西)的摩偷羅人,在迦濕彌羅弘法,波羅王朝時期,北方的迦濕彌羅與烏仗那Udya^na,佛法還在流行,但已多數是秘密行者了。在這叁百年中,在家優婆塞而主持佛法,可能出身于婆羅門族的,也多起來了。如法顯(西元五世紀初)于巴連弗邑Pa^t!aliputra,見「大乘婆羅門子,名羅汰私婆迷」,「舉國瞻仰,賴此一人弘宣佛法」(13);『方等泥洹經』(與『大般涅槃經』前分同本),法顯就是在此地得到的。 西元七世紀上半,玄奘在礫迦國T!akka,見「七百歲婆羅門,……停一月,學經、百論、廣百論」(14); 從(西印度人)「居士勝軍論師,……首末二年,學唯識決擇論」等(15)。瑜伽行派的月官,無性,都是在家優婆塞(16)。大乘菩薩道,本重于在家者的遍及各階層,普化人群。在家而弘法的人多了,在印度,不免受到印度的傳統文化──印度神教的影響。「秘密佛教」中,更多的以在家身分主持教法,應該是與此有關的。 [P330]
注【24-001】『洛陽伽藍記』卷五(大正五一‧一0二0下)。
注【24-002】參閱拙作『北印度之教難』(『妙雲集』下編九『佛教史地考論』叁一一──叁二一)。
注【24-003】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』卷上(大正五一‧五中)。
注【24-004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九(大正五一‧九二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24-005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一(大正五一‧九叁五下)。
注【24-006】『南海寄歸內法傳』卷四(大正五四‧二二九上)。
注【24-007】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』卷下(大正五一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注【24-008】真谛叁藏是優禅尼Ujjayaini^人,毗鄰伐臘毗。真谛所傳的唯識學,有溝通如來藏說的趨向,也介紹正量部,疑與西部學風有關。
注【24-009】窺基傳說,護法年叁十二就死了。然從護法的不少著作,濟濟多士的不少弟子,及玄奘與義淨,都說他著有『雜寶聲明論』二萬五千頌的事實看來,窺基的傳說,是不宜采信的!
注【24-010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四(大正五一‧八九一中──下)。
注【24-011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二0六)。
注【24-012】龍叫,就是『楞伽經』「偈頌品」所說的龍猛。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,說龍叫闡明「唯識中道」,其實是如來藏說。『印度佛教史』作者多羅那他,屬「覺曩巴派」,是依『如來藏經』、『入楞伽經』等真常唯心論,自稱唯識中道。 [P331]
注【24-013】『高僧法顯傳』(大正五一‧八六二中)。
注【24-014】『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二叁二上)。
注【24-015】『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』卷四(大正五0‧二四四上)。
注【24-016】本節人地事迹,多參考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第二叁章──二六章(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九一──叁0叁)。
第二節 瑜伽學的發展
無著Asan%ga、世親Vasubandhu以後,瑜伽行派Yoga^ca^ra中,大乘不共的唯識 vijn~apti-ma^trata^學,著重于世親『唯識叁十論』(及『唯識二十論』)的闡揚。依唐玄奘所傳,爲世親『唯識叁十論』(頌)作注釋的,有十家:護法Dharmapa^la,德慧Gun!amati A安慧Athiramati,親勝Bandhus/ri^,難陀Nanda,淨月S/uddhacandra,火辨Citrabha^na,勝友Vis/es!amitra,最勝子Jinaputra,智月Jn~a^nacandra。『成唯識論述記』說:親勝與火辨,是世親同時代的人。安慧是德慧的弟子;淨月與安慧同時。護法出于世親之後;勝友,最勝子,智月,都是護法的弟子(1)。玄奘所出的『成唯識論』,是以護法說爲主,雜糅十家的注釋,代表當時的那爛陀寺Na^landa^戒賢S/i^labhadra一系,集當時唯識學的大成。『唯識叁十論』的十家注釋梵本,傳來中國的已失去了。安慧的『唯識叁十釋』, [P332] 有梵本與西藏譯本。近有香港霍韬晦的譯注本,名『安慧「唯識叁十釋」原典譯注』。陳真谛 Parama$rtha譯的『轉識論』,是『唯識叁十論』釋的一本,不知作者是誰,也許是十家注的一種。
傳下來的唯識學,有不少的異義。從前,傳入中國的,有菩提流支Bodhiruci所傳的地論系,真谛所傳的攝論系,玄奘所傳的法相(唯識)系,引起了相宗新舊不同的論诤。西藏所傳的唯識學,以安慧說爲主,與玄奘所傳的以護法說爲主,見解不同,因而有人要分別「唯識古學」與「唯識今學」(2)。要論述唯識思想的同異,有幾點是應該先確認的。一、唯識學是以『瑜伽師地論』「本地分」──『十七地論』爲根本的。十七地中,以「五識身地」,「意地」爲先,表示了一切以心識爲主的佛法。關于「心意識」,如『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