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論中,經部是說根與外境是非實有的,但依種 [P356] 子[界]所生色,是實有的。如種子是依心識而相續有的,從種子識生起的色等,不也可以說非實有嗎?在認識論──能所關系中,經部以爲眼識所見的色,是眼識的表象,而不是實色,瑜伽唯識者也是這樣說的;所以瑜伽唯識興起,經部就被融攝而消失了。釋尊說:「二和生識」。如眼識生起,一定要有青、黃等色爲所緣;有眼根──「清淨色」,等于視覺神經的生理機構作所依,眼識才有生起的可能。瑜伽行者成立「唯識」,說色是眼識的表象,眼根是生識的功能(50)。這是但立能識、所識,而完成「唯識無義」的定律。法稱但說唯識現,沒有說阿賴耶識,可能是:阿賴耶識的行相、所緣,微細難知,在能所相關的認識論中,不容易說明阿賴耶識的所緣,是唯識所現吧!總之,成立「唯識」與量論的發展,是密切相關的。然從印度辯論術而來的,無論是正理、勝論等論法;『瑜伽論』的因明,陳那、法稱大成的量論,都不是推求未知的事理,發展新知,只是爲了維護自已的宗教而努力──以種種論理方法,證明自宗是正確的。以因明來說,立自、破他,無非是維護佛法的方便。法稱的時代,佛教界傾向于如來果德,及對人(師長)的誠信。『釋量論』特立「成量品」,論證佛智的完全正確,多少是爲了適應時代的要求(51)。

  

  

  注【25-001】『成唯識論述記』卷第一本(大正四叁‧二叁一下──二叁二上)。

  注【25-002】呂澄『安慧叁十唯識釋略抄』(內學第叁輯一一五──一二0)。

  注【25-00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(大正叁0‧叁0二中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五上)。『成唯識論 [P357] 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九中──一0上)。

  注【25-00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‧五七九上──下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五中──一叁七上)。『成唯識論』卷叁‧四(大正叁一‧一五中──一九上)。

  注【25-005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二八0中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叁下──一叁四上)。『成唯識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二四下──二六上)。

  注【25-00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五九四中──下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5-007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叁中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叁下)。

  注【25-008】『唯識二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五中)。

  注【25-009】『觀所緣緣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八八下)。

  注【25-010】『唯識二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四中)。

  注【25-011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叁叁(大正二九‧五叁一下)。

  注【25-01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一二引經(大正二七‧六叁四下)。

  注【25-013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六一叁下)。

  注【25-014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九上)。

  注【25-015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‧五七九下──五八0上)。

  注【25-016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一0中)。『集量論釋略抄』(內學第四輯一一)。 [P358]

  注【25-017】『佛說佛地經論』卷叁(大正二六‧叁0叁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5-018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一0中)。參閱『佛說佛地經論』卷叁(大正二六‧叁0叁中)。

  注【25-019】『高僧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叁叁二下)。

  注【25-020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四中)。

  注【25-021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5-022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0下、一叁九下)。

  注【25-023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0中)。

  注【25-024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五(大正一六‧六二一下)。

  注【25-025】以上,見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二上──六0七中)。

  注【25-026】以上,見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一五一上)。

  注【25-027】宇井伯壽『大乘莊嚴經論研究』(九──一一)。

  注【25-028】『成唯識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叁下)。

  注【25-029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七四(大正叁0‧七0四下)。

  注【25-030】『佛地經』有戒賢釋,親光釋。「親光等菩薩造」,那是糅合而爲一本了;玄奘又糅合十師釋而成『 成唯識論』。玄奘的一再糅譯,顯然有「定于一」的用意。

  注【25-031】『佛地經論』卷叁(大正二六‧叁0一下)。 [P359]

  注【25-032】『大乘百法明門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五五中)。

  注【25-033】『佛說佛地經論』卷叁(大正二六‧叁0一下)。

  注【25-034】『佛說佛地經論』卷叁(大正二六‧叁0二中──叁0四上)。

  注【25-035】『攝大乘論(無性)釋』卷九(大正叁一‧四叁八上)。

  注【25-036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五四下──五七上)。

  注【25-037】『十地經論』卷八(大正二六‧一七0下)。

  注【25-038】『入楞伽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二二上 )。

  注【25-039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一五六下)。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七五上)。

  注【25-040】參考拙作『真谛叁藏阿摩羅識之研究』(『妙雲集』「下編」叁『以佛法研究佛法』二七九──二八八)。

  注【25-041】『慈恩叁藏法師傳』卷一(大正五0‧二二二下)。卷叁(大正五0‧二叁八下)。

  注【25-042】『方便心論』(大正叁二‧二叁中)。

  注【25-04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五(大正叁0‧叁五六上──叁六0下)。『顯揚聖教論』卷一一(大正叁一‧五叁一上 ──五叁五中)。

  注【25-044】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卷七(大正叁一‧六九叁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5-045】『順中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四二上)。『順中論』傳爲無著所造。對正理派的宗、因、喻等,取徹底否 定的態度,與無著的思想不合。 [P360]

  注【25-046】『成實論』卷二(大正叁二‧二五六上)。

  注【25-047】『如實論』(大正叁二‧叁0下)。

  注【25-048】『南海寄歸內法傳』卷四(大正五四‧二二九中)。

  注【25-049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四(大正二九‧叁五0下)。

  注【25-050】『唯識二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五中)。『觀所緣緣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八八下──八八九上)。

  注【25-051】以上陳那、法稱的「量論」,曾參考呂澄所譯『集量論釋略抄』,『因輪決擇論』,及『因明正理門 論證文』(內學第四輯一六五──二七0)。法尊所譯『釋量論略解』(臺灣佛教出版社出版)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節 中觀學的複興

  世親Vasubandhu時代,中觀者Ma^dhyamika僧護Sam!gharaks!a,先後得到了兩位弟子──佛護Buddhapa^lita與清辨Bha^vaviveka,衰落的中觀學,這才重振而開始了新的機運。後期中觀的著作,西藏的譯本不少;漢譯的僅有清辨的『般若燈論』,『大乘掌珍論』,及蓮華戒Kamalas/i^la的『廣釋菩提心論』等。近來,法尊譯出月稱Candraki^rti 的『入中論』,及從所譯的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,『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』,多少知道一些。衰落的中觀學,忽而興盛起來,可說是瑜伽行派Yoga^ca^ra所激發的。瑜伽行派的根本信念, [P361] 是經說「一切法無自性空」,是不了義的;叁自性中,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 是無[空]的,依他起自性para-tantra-svabha^va與圓成實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是有(自性)的,這才是了義的(如『解深密經』說)。龍樹Na^ga^rjuna依『般若』等經造論,那時沒有『解深密經』,沒有叁自性說,當然不會評論後起的經論。後起的瑜伽行派,卻以先前所說「一切法無自性空」爲不了義,中觀派自然會起來聲辯。似乎龍樹的後學,興起了诤論,其實诤論的原因,應該是以「一切法無自性空」爲不了義的瑜伽行者。複興的中觀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