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论中,经部是说根与外境是非实有的,但依种 [P356] 子[界]所生色,是实有的。如种子是依心识而相续有的,从种子识生起的色等,不也可以说非实有吗?在认识论──能所关系中,经部以为眼识所见的色,是眼识的表象,而不是实色,瑜伽唯识者也是这样说的;所以瑜伽唯识兴起,经部就被融摄而消失了。释尊说:「二和生识」。如眼识生起,一定要有青、黄等色为所缘;有眼根──「清净色」,等于视觉神经的生理机构作所依,眼识才有生起的可能。瑜伽行者成立「唯识」,说色是眼识的表象,眼根是生识的功能(50)。这是但立能识、所识,而完成「唯识无义」的定律。法称但说唯识现,没有说阿赖耶识,可能是:阿赖耶识的行相、所缘,微细难知,在能所相关的认识论中,不容易说明阿赖耶识的所缘,是唯识所现吧!总之,成立「唯识」与量论的发展,是密切相关的。然从印度辩论术而来的,无论是正理、胜论等论法;『瑜伽论』的因明,陈那、法称大成的量论,都不是推求未知的事理,发展新知,只是为了维护自已的宗教而努力──以种种论理方法,证明自宗是正确的。以因明来说,立自、破他,无非是维护佛法的方便。法称的时代,佛教界倾向于如来果德,及对人(师长)的诚信。『释量论』特立「成量品」,论证佛智的完全正确,多少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(51)。
注【25-001】『成唯识论述记』卷第一本(大正四三‧二三一下──二三二上)。
注【25-002】吕澄『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』(内学第三辑一一五──一二0)。
注【25-00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(大正三0‧三0二中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五上)。『成唯识论 [P357] 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九中──一0上)。
注【25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一(大正三0‧五七九上──下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五中──一三七上)。『成唯识论』卷三‧四(大正三一‧一五中──一九上)。
注【25-005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(大正三0‧二八0中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三下──一三四上)。『成唯识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二四下──二六上)。
注【25-006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五九四中──下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25-007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三中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三下)。
注【25-008】『唯识二十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五中)。
注【25-009】『观所缘缘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八八下)。
注【25-010】『唯识二十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四中)。
注【25-011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九‧五三一下)。
注【25-01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一二引经(大正二七‧六三四下)。
注【25-013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六一三下)。
注【25-014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九上)。
注【25-015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一(大正三0‧五七九下──五八0上)。
注【25-016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一0中)。『集量论释略抄』(内学第四辑一一)。 [P358]
注【25-017】『佛说佛地经论』卷三(大正二六‧三0三上──中)。
注【25-018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一0中)。参阅『佛说佛地经论』卷三(大正二六‧三0三中)。
注【25-019】『高僧传』卷二(大正五0‧三三二下)。
注【25-020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四中)。
注【25-021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25-022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0下、一三九下)。
注【25-023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0中)。
注【25-024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五(大正一六‧六二一下)。
注【25-025】以上,见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二上──六0七中)。
注【25-026】以上,见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一五一上)。
注【25-027】宇井伯寿『大乘庄严经论研究』(九──一一)。
注【25-028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一三下)。
注【25-02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七四(大正三0‧七0四下)。
注【25-030】『佛地经』有戒贤释,亲光释。「亲光等菩萨造」,那是糅合而为一本了;玄奘又糅合十师释而成『 成唯识论』。玄奘的一再糅译,显然有「定于一」的用意。
注【25-031】『佛地经论』卷三(大正二六‧三0一下)。 [P359]
注【25-032】『大乘百法明门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五五中)。
注【25-033】『佛说佛地经论』卷三(大正二六‧三0一下)。
注【25-034】『佛说佛地经论』卷三(大正二六‧三0二中──三0四上)。
注【25-035】『摄大乘论(无性)释』卷九(大正三一‧四三八上)。
注【25-036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五四下──五七上)。
注【25-037】『十地经论』卷八(大正二六‧一七0下)。
注【25-038】『入楞伽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二二上 )。
注【25-039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一五六下)。卷三(大正三一‧一七五上)。
注【25-040】参考拙作『真谛三藏阿摩罗识之研究』(『妙云集』「下编」三『以佛法研究佛法』二七九──二八八)。
注【25-041】『慈恩三藏法师传』卷一(大正五0‧二二二下)。卷三(大正五0‧二三八下)。
注【25-042】『方便心论』(大正三二‧二三中)。
注【25-04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五(大正三0‧三五六上──三六0下)。『显扬圣教论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五三一上 ──五三五中)。
注【25-044】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卷七(大正三一‧六九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25-045】『顺中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四二上)。『顺中论』传为无着所造。对正理派的宗、因、喻等,取彻底否 定的态度,与无着的思想不合。 [P360]
注【25-046】『成实论』卷二(大正三二‧二五六上)。
注【25-047】『如实论』(大正三二‧三0下)。
注【25-048】『南海寄归内法传』卷四(大正五四‧二二九中)。
注【25-049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四(大正二九‧三五0下)。
注【25-050】『唯识二十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五中)。『观所缘缘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八八下──八八九上)。
注【25-051】以上陈那、法称的「量论」,曾参考吕澄所译『集量论释略抄』,『因轮决择论』,及『因明正理门 论证文』(内学第四辑一六五──二七0)。法尊所译『释量论略解』(台湾佛教出版社出版)。
第三节 中观学的复兴
世亲Vasubandhu时代,中观者Ma^dhyamika僧护Sam!gharaks!a,先后得到了两位弟子──佛护Buddhapa^lita与清辨Bha^vaviveka,衰落的中观学,这才重振而开始了新的机运。后期中观的著作,西藏的译本不少;汉译的仅有清辨的『般若灯论』,『大乘掌珍论』,及莲华戒Kamalas/i^la的『广释菩提心论』等。近来,法尊译出月称Candraki^rti 的『入中论』,及从所译的『菩提道次第广论』,『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』,多少知道一些。衰落的中观学,忽而兴盛起来,可说是瑜伽行派Yoga^ca^ra所激发的。瑜伽行派的根本信念, [P361] 是经说「一切法无自性空」,是不了义的;三自性中,遍计所执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 是无[空]的,依他起自性para-tantra-svabha^va与圆成实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是有(自性)的,这才是了义的(如『解深密经』说)。龙树Na^ga^rjuna依『般若』等经造论,那时没有『解深密经』,没有三自性说,当然不会评论后起的经论。后起的瑜伽行派,却以先前所说「一切法无自性空」为不了义,中观派自然会起来声辩。似乎龙树的后学,兴起了诤论,其实诤论的原因,应该是以「一切法无自性空」为不了义的瑜伽行者。复兴的中观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