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Bra^hman!a教徒,迫得发展辩论术。其中特重思辨以求真理得解脱的,形成尼夜耶派,有『正理经』;胜论Vais/es!ika也以究理著名;数论Sa^m!khya,弥曼萨Mi^ma^m!sa^ 等,婆罗门教分流出的教派,都多少有论理的学风,西元一世纪起,渐渐的流行起来。尼夜耶派的『正理经』,明十六谛(或作十六句义)。一、量prama^n!a,立现量,比量,譬喻量,声量(教量)。量是正确的知识,可作为知识的准量。正确的知识,依此四量而得,所以『方便心论』说知四量名「知因」。二、所量prameya,是所知的对象。三、疑sam!s/aya,四、用prayojana:对所知见的事理,不能确定[疑];所以有求解决的作用。五、宗──悉檀 siddha^nta,是立者所主张的,有遍所许宗,先禀承宗,傍准义宗,不顾论宗──四宗。六、喻dr!s!t!a$nta,是举例。七、支分avayava,就是比量的五支:宗,因,喻,合,结(决定 。八、思择tarka。九、决nirn!aya,义理决定。以上,是论证的重要事项。以下,是实际论辩,论证的谬误或失败,如一0、论议va^da,彼此互相论议。一一、纷议jalpa;一二、坏义vitan!d!a^;一三、似因hetu-a^bha^sa;一四、难难chala;一五、诤论ja^ti;一六、堕负nigrahastha^na,论议失败。从十六句义,可见与未来因明的关系。思惟分别与论辩 [P351] ,依龙树Na^ga^rjuna的中道观,是不能证知正理而得解脱的,所以龙树作『回诤论』与『广破经』,彻底的评破了『正理经』。然思辨正理的方法,主要是为了自宗与他宗间的辩难;受一般异教学风的影响,佛教也不得不采取、修改正理派的论法,作为维护佛法的方便。魏吉迦夜Kin%kara 译出的『方便心论』说:「如为修治庵摩罗果,而外广植荆棘之林,为防果故。今我造论,亦复如是,……为护法故」(42)。『方便心论』,经录都佚名,「高丽藏本」也如此,但「宋藏本」以下,都作「龙树菩萨造」,是不足信的。又有陈真谛的『如实论』「反质难品」,「如实」可能是「正理」的异译。「反质难品」,与『集量论』所破的『成质难』相合。传说是世亲所造,为陈那所否认。『方便心论』与『如实论』,都是佛教徒,参照『正理经』的论法,多少修正,作为立正破邪的方便。『瑜伽师地论』「闻所成地」,以为「五明处」是三乘学者所应该正确了解的。五明中的因明,是「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」。「诸所有事」,共七种:「一、论体性,二、论处所,三、论所依,四、论庄严,五、论堕负,六、论出离,七、论多所作法」。七事,都是有关对敌[论]方立论的事,瑜伽行派早期的修学因明,显然还是辩论法。七事中的「论所依」,为辩论的主要依据。立论:「所成立义」,有自性与差别;「能成立法」有八:「一、立宗,二、辩因,三、引喻,四、同类,五、异类,六、现量,七、比量,八,正教量」。『显扬圣教论』所说相同,名之为「论法」(43)。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,名为「论轨」,简略些,内 [P352] 容大致相合。只有「能成立法」的前五法,作:立宗,立因,立喻,合,结,那是与『正理经』的五支作法,完全一致了(44)。传说世亲有『论轨』,『论式』,『论心』的三部著作,都已失传!
因明的革新而大有成就的,是世亲的弟子陈那。陈那的因明八论,玄奘译出了『因明正理门论本』,『观所缘(缘)论』。义净译出了『集量论』,可惜佚失了;又译出『取因施设论』,『观总相论颂』。吕澄依藏译本,出『集量论释略抄』,并与『因明正理门论』,互相比对印证。又译出『因轮决择论』。玄奘所译的,商羯罗主S/an%karasva^min的『因明入正理论』,是依『集量』、『理门』而作的,陈那因明论的特色,如『瑜伽论』等立三种量,陈那但立现量 pratyaks!a-prama^n!a与比量anuma^na-prama^n!a──二量。至教量或圣教量──每一教派的经说(如吠陀,佛经,新旧约),如不为对方所信受,就不能成为定量。如经教所说,正确而可以为他所接受的,那一定是符合现量与比量的。所以但立二量,不取圣教量,也就是以理为宗,而不是信仰为先的。明显呈现而离分别的智,是现量。现量有四类:(五)根识所了;意(五俱意)也有离分别的;心与心所的自证分;瑜伽者离分别的直观。比量是推理的正确知识,有自比量与他比量。自比量,是自已推理的正知;以自已的正知,为了使他了解而立量,是他比量。旧时是五支作法,陈那简化为三支:宗siddha^nta,因hetu,喻dr!s!t!a$nta。如立「声无 [P353] 常[宗],所作性故[因]。诸所作者,皆见无常,如瓶等[同喻];诸是常者,见非所作,如虚空等[异喻]」。比量的三支中,因三相是最重要的,三相是「(遍)是宗法性;同品定有性,异品遍无性」。『顺中论』说到:若耶须摩论师说言……「彼因三相」;因三相是「朋[宗]中之法,相对[异]朋无,复自朋成」(45)。『成实论』说:「十六种(句)义,是那耶修摩(所)有」(46)。若耶须摩或译那耶修摩Naya-suma,是正理学徒的意思。『如实论』说:「我立因三种相:是根本法,同类所摄,异类相离」(47)。这可见「因三相」是陈那以前所旧有的,陈那是对「因三相」作更合理的论列。如『因轮决择论』,就是说明因三相的正因,及不具三相的过失。在因明论理的卓见外,依佛法来说,是将重于认识论的现识变现,与重于论理学的正知──量论,结合起来;也是为了成立唯识变现,所以在认识论与论理学上痛下功夫。如唯识学中,立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;因明中,立所量、(能)量、量果──自证。又在现量中,立瑜伽者的直观,与修持佛法的宗教经验相结合。陈那的因明,或称量论,不是一般的,而是以世俗的「因论」,作为成立、理解唯识现的方便。
陈那再传第子法称Dharmaki^rti,造了七部量论,『释』量论是最重要的一部。法称的论书,文字艰涩,起初不受人尊重。后得弟子天主慧Devendramati与释迦慧S/a^kyamati的精研注释,才流行起来。玄奘没有提到法称,也许他的著作,还不大流行;义净就说到「法称则 [P354] 重显因明」了(48)。法称的论书,与天主慧等释论,西藏都有译本。近来法尊译出的『释量论』;及依僧成的『释量论疏』,略出『释量论略解』,多少可以了解一些。『释量论』是依据『集量论』,解说而有所修正发展的。如陈那的宗、因、喻──三支,还是传统五支说的简化。对他而成立自宗,或评破对方的主张,一定要先揭出自已的见解(或否定对方的主张)──宗;其次说明理由──因;然后从同类、异类两方面,举事例来证成──喻。宗、因、喻的三支次第,主要是适合于对他的辩论。法称修改为近于喻、因、宗的次第:如凡是所作法,都是无常的,如瓶盆等;声也是所作法;因而得到「声是无常」的结论。这一次第,近于西方逻辑的三段论法,是顺于自已正确推理的次第(自比量)。法称着重于自己正确的推理,使这一方法,能普遍应用于自已对佛法的正确思惟,所以『释量论』四品,第一品就是「自义比量品」。陈那在「宗过」中,有「决定相违」:如甲方以三支比量,成立自宗;乙方也成立一比量,与甲方的立义相反,而比量的三支却都没有过失。这就成了立敌双方对立,相持不下的局面,名「相违决定」。「相违决定」,近于西方逻辑中的「二律背反」。法称不立「相违决定」,以为正确的思惟,必有所决定,也就是正理定于一,所以否定了「相违决定」。然身在相对的世间,运用世间的名言分别,思惟世间的事理,陈那立「相违决定」,可能还是正确的!陈那的『集量论』初说:「归敬为量、利诸趣,示现、善逝、救护者。释成量故集自论,于此总摄诸散义」。一般造论的,多数先归敬佛 [P355] (法、僧),说明造论的所为──动机与目的所在。『集量论』初的一颂,上二句是归敬为量的佛;下二句说明造论的所为。这本是造论的一般清形,法称却据此一颂,成立第二「成量品」(二八五‧五颂)。「成量品」说释尊开示四谛,使人如实知四谛: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。佛是依此修习而成,具足大悲等功德。佛所知、所说,无不是究竟正确的,是真正的「量士夫」,可作为我们闻思的准量。在「量论」、「因论」的发展中,法称的著作与后起的解说,在世间「认识论」与「论理学」中,应有值得研究的价值!
「量」,是认识论;「因明」,是论理学(逻辑),都只是世间的学问。在瑜伽唯识派中发展起来,对佛法的影响极大,几乎成为学佛者必修的科目。因明为五明之一,无着、世亲以来,非常重视他。由于正理派等势力增强,学风重视辩论,瑜伽行派不能不研究来求适应,而为了成立「唯识」,应该是发展的主因。「唯心」或「唯识所现」,是瑜伽行者修验的心境,而说明一切唯识所现,说种子识变,是不够的,必须依现行识──分别所分别中去说明。唯识理论的诱发者,是经部。经部以为:十八界种子生一切法,是实有的,而约六根、六境──十二处生识来说,是假有的。如『顺正理论』说:「(经部)上座作如是言:五识依[根]缘[境],俱非实有。极微一一不成所依、所缘事故,众微和合方成所依、所缘事故。……极微一一各住,无依缘用,众微和合,此用亦无,故处是假,唯界是实」(49)。在认识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