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乐的,是受用身;种种变化利益众生的,是变化身。自性身重于契证清净法界,而受用身与变化身,约自利与利他说。佛自利的受用身,剎土,众会,佛号,佛身体等都不同。这可以释通十方佛土的种种差别,但佛佛平等的、自利的真实身,有这样的差别吗?自性身是自性常;受用身是不(间)断常,变化身是相续常,后二身是无常的,解说经说的常住佛,所以约别义而称之为常。『论』说四智,圆镜智「不动」,后三智与三身中的后二身,都依圆镜智而起;圆镜智与自性身,有相当的意义,不过自性身约无漏界为所依止说,圆镜智约与真如无别的一切种智说(25)。无着的『摄大乘论』,在「彼果智殊胜分」,也立三身。「自性身者,谓诸如来法身,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」。『摄论』广说法身,法身有五相:「转依为相」,「白法所成为相」,「有无无二为相」,「常住为相」,「不思议为相」:而但为成熟菩萨的受用身,多为成熟声闻的变化身,是无常的。法身转五蕴而得自在;转识蕴得四智,那法身是以四智(等)而自在的。『论』中说「念佛法身」;说佛受用的十八圆满净土。『摄论』所说法身, [P345] 是如智不二的,超越一切而又显现一切,利济一切有情(26)。从如智不二的超越性说,法身与自性身相同;法身内证而起不思议用,利济有情,应该与自性身不同。法身常住,四智是常还是无常呢!又如『庄严经论』的受用身,也称法受用身,是「自利」的,于净土中自受用法乐;而『摄大乘论』的受用身,却是「但为成熟诸菩萨」,意义上是不同的。『庄严经论』与『摄论』,都说转识蕴得四智,而没有对转识为智,作详细的叙述。汉译本说到转第八,七,六,前五识── 四类,分别的得四种智,但梵本中缺。这是译者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a^karamitra,在那烂陀寺,亲近戒贤论师,而以当时那烂陀寺的唯识学,补充了『大乘庄严经论』(27)。『唯识三十论』,详于三类转变识的分别;从唯识现而论到唯识性;在行果的叙述中,泛称佛果为「法身」,对身、智没有明确的分别。唯识学在发展中,对佛果完成精密的叙述,那是世亲以后,瑜伽唯识论者的重要任务,以适应佛教界(倾向以佛为主的佛法)的要求。

  

  世亲以后,到戒贤的时代,约近二百年。唯识论者,有以阿赖耶a^laya识与如来藏 tatha^gata-garbha相结合的,是『入楞伽经』与『大乘密[厚]严经』,在「虚妄唯识」的假相下,显出「真常唯心」的真义。不忘『瑜伽论』义,以经典形式出现的,有『佛说佛地经』及『如来功德庄严经』。玄奘所译『佛说佛地经』(大正一六.七二一上)说:

  

   「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。何等为五?所谓清净法界,大圆镜智,平等性智,妙观察智, [P346] 成所作智」。

  

  大觉地,就是佛地,依此五法而成就圆满大觉佛果的。所说「五法」,清净法界dharmadha^tu-vis/uddhi 是真如tathata^异名,如与四智,作了各别的说明。『成唯识论』引『如来功德庄严经』说:「如来无垢识,是净无漏界,解脱一切障,圆镜智相应」(28)。无垢识,是阿摩罗识amala-vijn~a^na的义译。依此经说,阿摩罗识是转染为净的第八清净识,摄持一切清净无漏种子[净无漏界];如阿赖耶识的摄持杂染(及清净)种一样,阿摩罗识摄持净无漏种,现起一切无漏清净的佛法。无垢识与圆镜智相应,也与有漏第八识,与有漏心所相应一样。这样,确定了清净法界以外的四智,是有为的清净依他起性,与『瑜伽论』「摄决择分」所说:「依他起自性,亦正智所摄」相合(29)。正智是无漏智,是依他起性,不是圆成实性所摄的。还有,佛的无漏智,与无漏识相应,也是有漏智那样,与有漏识相应。这是与一般大乘经,从「依智不依识」,而倾向于唯智无识的不同。如与智各别,无漏智与识相应,契合『瑜伽师地论』与阿毗达磨论的见解。

  

  在论书与论师方面,『唯识三十论』的安慧释,不知作者名字的『转识论』,都没有广说佛果。玄奘所译的,「亲光等菩萨造」(30)的『佛地经论』这样说:「无为功德,净法界摄」;「有为功德,四智所摄」(31)。明确的区别了清净法界与四智的不同。有漏位说一切唯识,依『大乘百 [P347] 法明门论』,一切法略分为五:「一切最胜故[识],与此相应故[心所],二所现影故[色],三位差别故 [不相应行],四所显示故[无为]」(32)。无漏位转识成智,『佛地经论』也说:「四智具摄一切佛地无漏心及心法,若俱有法[不相应行],若所变现品类差别[色]」(33)。无漏位依智得名,其实也是心与心所相应的,所以:「四智相应心品,……有二十一,谓五遍行,五各别境,十一唯善」。转染成净的八种净识,每一净识都是与二十一无漏善心所相应的(34)。以上『佛地经论』的解说,是大乘而阿毗达磨化的,与『瑜伽师地论』的风格相同。无着论说的三身,『佛地经论』分别为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,会通了『庄严经论』与『摄论』的异说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,说到四智,但没有说转什么得什么智。无性Asvabha^va的『摄大乘论释』,说转八、七、六、前五识,别别的得四智(35)。『佛地经论』与无性的『摄大乘论释』,是世亲以下,陈那、护法、戒贤的系统;玄奘杂糅而成的『成唯识论』,所说转依的意义,就是依此而作更圆满的安立。『成唯识论』约四种义来说明转依:一、能转道;二、所转依;三、所转舍;四、所转得。「所转依」有二,持(染净)种依与迷悟依,这是会通了阿赖耶识为所依,如来藏(真如、法界等)为所依的二大流。「所转得」有二:「所显得」是真如离障的大涅槃,约义立四种涅槃;「所生得」是大菩提,从无漏种子所生的,就是四智相应心品(36)。在如、智差别(不一不异之异),正智是有为依他起性的原则下,抉择、会通:『成唯识论』所代表的,是西元六‧七世纪间,那烂陀寺大成的唯识学。 [P348]

  

  在这里,顺便说到瑜伽唯识传来我国的情形。『瑜伽师地论』「本地分」的「菩萨地」,西元五世纪初,已由昙无谶Dharmaraks!a译出;菩萨戒以外,没有引发多大影响。西元六世纪初,北印度的菩提流支Bodhiruci等来,译出世亲的『十地经论』等。『十地经论』的宏传,形成「地论师」一系。「地论师」说:阿梨[赖]耶识是真识。『十地经论』说:「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」(37),并没有真识的意味。「地论师」的真识说,可能是从菩提流支所译的,『入楞伽经』的「自相阿梨耶识不灭」中来的(38)。西元五四六年,真谛Parama$rtha来中国,译出世亲的『摄大乘论释』等,成「摄论师」一系。真谛所译的『摄论释』,在世亲的解说中,每有所补充、解说(所译其他的论书,也有这种情形)。如说:「阿梨耶识,界以解为性」;「闻熏习与解性和合,以此为依,一切圣道皆依此生」(39)。持种、异熟阿梨耶识以外,又立解性梨耶,所以阿梨耶有「真妄和合」的意义,这可能是从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所说,依他起性「彼二分」而来的。真谛于八识外,立阿摩罗识──无垢识,也许是『楞伽经』「八九种种识」的第九识吧!阿摩罗识的内容,是八地菩萨(及阿罗汉)舍阿梨耶所得的「转依」;又通于初地所证得的;及众生的本净心(40)。真谛所译的论典,重于阿赖耶(或作「本识」)种子识的转变,被称为「一能变」说。而最特出的,是对阿梨耶识为所依,如来藏为所依──两大思想,作了疏解融通的工作。对翻译来说,不够忠实,但所援引的思想,是存在于当时的教界,并非他个人的意见。真 [P349] 谛是优禅尼Ujjayaini^人,近于摩腊婆Ma^lava,伐腊毗Valabhi^。这一带地方,正量部 Sam!mati^ya盛行,当然是不可说我anabhila^pya-pudgala的流行区。真谛所传,代表了中印度西部地区的唯识(唯心)学。西元七世纪初,玄奘传来了大量的唯识经论,特别是杂糅众说的『成唯识论』,被称为是「法相宗」或「唯识宗」。唯识学,本是依『瑜伽师地论』为本的。无着的『大乘庄严经论』与『摄大乘论』,阐扬阿赖耶的种子识变(『摄论』说缘起与缘所生法,已有种子识变、现行识变二义)。由于会通当时流行的大乘经,也会通了如来藏与大我。依此而发展下去,就有『楞伽』、『密严』等传出。世亲的『唯识三十论』,依『瑜伽』「摄决择分」,阐扬阿赖耶、末那、前六识──三类现行识变。陈那、护法一系,重视理性思辨,而思想复归于『瑜伽』。正智是依他起,有为生灭的;智与识相应;如与智不一。依此来论佛果──三身、四智,都作了详密的分别;『成唯识论』再也不谈如来藏了。玄奘的西行求法,主要是「誓游西方以问所惑,并取十七地论(『瑜伽论』「本地分)」以释众疑」;到了那烂陀寺,从戒贤「听瑜伽三遍」(41)。玄奘所传的『成唯识论』,是综集当时中印度东部──那烂陀大成的唯识学。当然是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,可说是后起的,但从瑜伽唯识的发展来说,正是复归于『瑜伽』的古义。

  

  成立「一切唯识现」以外,瑜伽行派的卓越成就,是因明hetu-vidya^的高度发展。在瑜 [P350] 伽行派以前,从辩论术而来的论理学,是称为正理──尼夜耶naiya^yika与因论hetu-s/a^stra 的。「正理」,本是真理的意义,其后演化为思惟论究真理的方法。大抵由于种种沙门团兴起,印度传统的婆罗门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