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[P247] 論』「本地分」──『十七地論』。這是瑜伽行派學行的根源。

  

  無著傳出彌勒的瑜伽行,造論弘揚大乘。世親造『俱舍論』後,也轉入大乘。據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,這是受了無著的化導。受到無著的影響,是無可懷疑的。但『傳』上說:世親起初建造叁寺,有一所是「大乘寺」。後受無著的感化,因爲曾毀謗大乘,想割舌謝罪,那就不免前後矛盾!世親造『俱舍論』,學風自由取舍,不拘一派。次造『成業論』,就依「一類經爲量者」的細心──『解深密經』的阿陀那a^da^na識持種說,轉入大乘了。無著與世親,都曾住阿瑜陀弘法,約爲西元叁七0──四四0年間。這是旃陀羅笈多二世Candragupta Ⅱ,鸠摩羅笈多Kuma^ragupta王的時代;旃陀羅笈多二世,被稱爲超日──正勤日Vikrama^ditya王。無著與世親,傳說都受到了王室的尊敬(17) 。漢譯與藏譯,彌勒與無著都有論書。彌勒學是無著所傳出的,不妨說這都是無著論(也可說都從彌勒傳來的)。不過可以這樣分別:無著有所受而傳出的早期論書,可歸于彌勒;無著後來有所抉擇,有所發展而造的大乘論,應該說是無著造的。依據這一原則,彌勒論是:一、『瑜伽師地論』──『十七地論』。二、『辯[分別]中邊論』本頌,真谛Parama$rtha,玄奘譯。叁、『分別瑜伽論』,沒有譯出,大概與『解深密經』的「分別瑜伽品」有關。四、『辯法法性論』,近代法尊由西藏本譯出。西藏所傳,有彌勒解說『般若經』的『現觀莊嚴論』。西元七世紀,玄奘與義淨,留學印度,都還沒有說起這部論。無著論是 [P248] :一、『大乘莊嚴經論』,唐(西元七叁叁年譯畢)波羅頗蜜多羅Prabha^karamitra譯。品目是依『瑜伽』「本地分」「菩薩地」的,而在「菩提品」中,廣說「法界甚深」,叁身 trayah!-ka^ya、四智catva^ri-jn~a^na^ni;在「述求品」中,廣說唯識vijn~apti-ma^trata^。依玄奘所傳,本頌是彌勒造的。二、『攝大乘論』,我國有四種譯本。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(是菩薩在佛前說的)的「攝大乘品」,以「十種殊勝」,作有條理而詳明的,成立不共二乘的大乘唯識。叁、『阿毗達磨大乘集論』,唐玄奘譯。「遍攝一切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諸思擇處」(18),是與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有關的。本論是阿毗達磨abhidharma論:「本事分」四品:「叁法品」明「自相」與「共相」;「攝品」明「攝」;「相應品」明「相應」;(「因緣」在「叁法品」中說);「成就品」明「成就」──這是阿毗達磨的主題。本論是以大乘立場,赅攝二乘的。莊嚴大乘,攝大乘,集大乘,應該是無著的主要論著。四、『瑜伽師地論』的「攝決擇分」,廣論「五法」:引『解深密經』全部(除「序品」),及『寶積經』的本母。對『瑜伽』的阿賴耶 a^laya識,以八相論證其決定是有的;依阿賴耶建立流轉與還滅。無漏新熏說,與『攝大乘論』相同。這是無著對「本地分」所有的決擇。『瑜伽論』的後叁分,「攝事分」中事契經的本母,確定與說一切有部的『雜阿含經』相合。這可能是舊有傳來的,而綜合爲『瑜伽師地論』五分。表示大乘是勝于聲聞的,而佛法根源在「阿含」。五、『顯揚聖教論』,玄奘譯。前叁品,攝 [P249] 『瑜伽論』的文義;後八品──「成無常品」,「成苦品」,「成空品」,「成無性品」,「成現觀品」,「成瑜伽品」,「成不思議品」,「攝勝義決擇品」,著重于觀行,明勝過聲聞的大乘深義。六、『六門教授習定論』頌,唐義淨譯,這是有關止觀修行的。七『金剛般若(經)論』,隨達磨笈多Dharmagupta譯,以「七種義句」來解說經文。據『金剛仙論』的傳說,這是彌勒所造的長行義釋,由無著傳受流通(19)。還有『順中論』,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 譯,是隨順『中論』的,題無著造。西藏譯本中缺,這是可疑的。說到世親的論書,一、『辯中邊論』,是彌勒頌的解釋。二、『大乘莊嚴經論』長行;叁、『攝大乘論釋』(有叁種譯本);四、『六門教授習定論』長行:這叁部是解釋無著論的。世親的主要創作,是五、『唯識二十論』;六、『唯識叁十論』頌。『唯識二十論』,有頌與長行,有叁種漢譯本。這部論,成立「唯遮外境,不遣相應,內識生時似外境現」(20)的唯識說;遮破種種外人的疑難,是重于遮遣外境的。『唯識叁十論』,重于成立唯識的事理、行果。傳說是晚年所作,沒有長行解說就去世了。『唯識叁十論』,成爲後起的唯識學者,研究與解說的重要論書。在漢譯中,世親有不少的釋經論,如一、『十地經論』,二、『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』;叁、『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』;四、『彌勒菩薩所問經論』;五、『大寶積經論』(西藏所傳,這是安慧造的);六、『涅槃(經)論』;七、『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』(又有勒那摩提譯本);八、『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[P250] 』:這八部,都是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的。九、『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舍』;一0、『轉*輪經優波提舍』;一一、『叁具足經優波提舍』:這叁部是東魏毗目智仙譯的。一二、『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』;一叁、『遺教經論』:這二部是陳真谛譯的。北魏早期(西元五0八──五四0年)譯出的世親論,主要是些釋經論;譯者是北印度人,可能與當時當地的學風有關。在這些釋經論中,『十地經論』與『無量壽經優波提舍』,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極深!

  

  

  注【18-001】參閱拙作『世親的年代』(『妙雲集』下編九『佛教史地考論』叁二九──叁四一)。

  注【18-002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五(大正五一‧八九六中)。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一七六──一七七)。

  注【18-003】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(大正五0‧一八八下)。

  注【18-004】『惟曰雜難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0八下)。

  注【18-005】『高僧傳』卷五(大正五0‧叁五叁中)。

  注【18-006】『佛說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8-007】『佛說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叁中)。

  注【18-008】『佛說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四中)。

  注【18-009】『濟諸方等學經』(大正九‧叁七六上、叁七七上)。

  注【18-010】『佛說稻!8蝏經』(大正一六‧八一六下──八一八下)。

  注【18-011】四種所緣境事的瑜伽行,見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二六,二七卷。 [P251]

  注【18-01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九(大正二五‧一二六下)。

  注【18-013】『雜寶藏經』卷二(大正四‧四五七中)。

  注【18-01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六叁(大正二七‧叁二七中)。卷二九(大正二七‧一五二下)。

  注【18-015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八八(大正二五‧六八四上) 。

  注【18-016】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八章(叁九五──叁九七)。

  注【18-017】拙作『佛教史地考論』(『妙雲集』下編九‧叁二叁──叁四二)。

  注【18-018】『阿毗達磨雜集論』卷一六(大正叁一‧七七四上)。

  注【18-019】『金剛仙論』卷一0(大正二五‧八七四下)。

  注【18-020】『唯識二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四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瑜伽行者對一般大乘法的見解

  「大乘佛法」是在(東)南方興起的;或起于南方而大成于北方,如『華嚴』、『般若』、『涅槃』等大部。直到無著Asan%ga、世親Vasubandhu,才有學出北方,在中印度大成的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這是孕育于說一切有Sarva^stiva^din系──阿毗達磨者,譬喻者,經部師的學風中,有精思密察的特長。無著、世親的時代,流傳的大乘教典相當多,思想不免雜亂。龍樹Na^ga^rjuna系的大乘空義,也在流行,但顯然衰落了。當時的大乘佛教界,問題多 [P252] 多:有誤解大乘空義的;有依「後期大乘」(如來藏我)而重如來果德的,專說一乘的;傾向于易行的、秘密的。無著與世親,繼承彌勒Maitreya學,起來造論通經,導引佛法于正道。又在「佛法」的律儀基礎上,成立菩薩的「叁聚淨戒」,使大乘的出家者,過著如法的僧團生活。這一學系,在「普爲發趣一切乘者」(尊重聲聞涅槃的究竟)的基礎上,闡揚大乘不共的唯識 vijn~apti-ma^trata^說,爲佛教界所推重,成爲大乘的顯學。

  

  瑜伽行者怎樣決了當時流傳的「大乘佛法」?『般若』等空相應經,說一切法皆空,瑜伽者說是「不了義經」;如依文解義,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空,那就是惡取空durgr!hi^ta^-s/u^nyata^。初期的『瑜伽師地論』中,「菩薩地」的「真實義品」,立假說自性prajn~aptiva^da-svabha^va ,離言自性nirabhila^pya-svabha^va,近于二谛說。什麼是假說自性?「世間共了」的色、聲、香、……涅槃──一切法,是假說自性;依世俗說是有的,但沒有言說所诠表那樣的自性。于假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