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是會通如來藏相應的清淨功德。總之,如來藏我,瑜伽學者是以法界、真如來解說的。這不宜向理性邊說,這是衆生、菩薩、如來的我自體;如來不可思議的大我。不過,如來藏我,在不忘「佛法」者的心目中,總不免有神化的感覺。所以世親以下,陳那Din%na^ga,護法Dharmapa^la,戒賢S/i^labhadra,玄奘一系,特重『瑜伽論』與『解深密經』,探究論理軌範而發揚因明hetu-vidya^,對于如來藏我,也就幾乎不談了!

  

  弘揚廣大甚深菩薩道的「大乘佛法」,內容是多方面的,甚深行以外,有適應「信行」的方便。在甚深行中,與『般若』同源而異流的,有與文殊Man~jus/ri^有關的法門。「文殊法門」,有輕視僧伽律製,「但依勝義」說法的特性。傳出多少出格的行動,如(現出家相的)文殊叁 [P259] 月在王宮、淫女處安居;執劍害佛。多少出格的語句,著重于煩惱是菩提,淫欲是菩提,五逆罪是菩提(16)。在煩惱上用力,如說:「有此四魔、八萬四千諸煩惱門,而諸衆生爲之疲勞,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,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」(17)。這些出格的語句,多數在經中作了合理的解說:沒有解說而流傳在佛教界的,當然也不少。在瑜伽學者看來,這一方便,可能引起逆流,成爲正法住世的障礙。所以無著、世親以下,多少通變而維持僧伽的清淨形象。對于當時流行的「大乘佛法」(及「佛法」),宣說:「複有四種意趣,四種秘密,一切佛言應隨決了」(18)。四種意趣 catvaro abhipra^ya^h!是:平等意,別時意,別義意,衆生樂欲意。四種秘密catva^ro abhisam!-dhaya^h! 是:令入秘密,相秘密,對治秘密,轉變秘密。如經上說:誦持佛名,決定不退無上菩提;唯由發願,往生極樂國土。這是別時意趣,爲了對治衆生的懈怠障,所以這樣說的(19)。這與龍樹Na^ga^rjuna所說,爲心性怯劣者說易行道,意見恰好相合。這裏要略說轉變秘密 parin!a^mana$bhisam!dhi:語句隱密,不能依通常的文義去解釋,要轉作反面的別解,才不致于誤會。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.一四一中)說:

  

   「覺不堅爲堅,善住于顛倒,極煩惱所惱,得最上菩提」。

  

  這一頌,如依文解釋,那真比邪教更邪了!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,說「秘密決擇」,舉:「逆害于父母,王及二多聞,誅國及隨行,是人說清淨」;「不信不知恩,斷密無容處,恒食人 [P260] 所吐,是最上丈夫」;及「覺不堅爲堅」等叁頌(20)。第一頌,是世間公認的極大罪惡,怎麼能說是清淨?後二頌,是世間極下劣人,煩惱深重,怎麼能說是最上的大丈夫?說他能得無上菩提?這都要「轉變密顯余義」,才能合理。論末,引一段經文,如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卷七(大正叁一.六九四中)說:

  

   「又契經言:菩薩摩诃薩成就五法,名梵行者,成就第一清淨梵行。何等爲五?一者,常求以欲離欲;二者、舍斷欲法;叁者、欲貪已生,即便堅執;四者。怖治欲法;五者、二二數會」(21)。

  

  從文字表面來說,這是「秘密大乘佛法」中的男女和合。經文以爲:最上的梵(清淨)行,是「以欲離欲」,希望從淫欲中遠離一切欲。如貪欲(欲念或欲事)生起,就要「堅執」延續下去。所以,不用斷欲法;對于「治(淫)欲法」,也是怕聽的。「二二數會」,就是男女的時時交合。無著以爲這些秘密語句,不能依文解說,應該轉變作別的解說。安慧Athiramati所造『阿毗達磨雜集論』,以大乘法義,給以合理的解釋。解釋「二二數會」爲:「以世出世二道,及奢摩他、毗缽舍那二道,數數證會故」(22)。這是說:菩薩依世間道而修出世道,得出世道而修世間道(無分別後得智);及止、觀雙運的修證。傳入日本的密宗,對于男女的相伴、相抱等,也是解說爲止觀雙運或悲智雙運的。在這裏可以知道:「秘密大乘」的某些部分,已經流行;男 [P261] 女和合,以欲離欲的密法,也已開始傳說了。對于佛教界的這一傾向,瑜伽學者是不以爲然的,以「轉變秘密」來解說。但衆生心如水向下,瑜伽學者並不能達成阻遏的任務,佛教界將每下愈況,然瑜伽學者曾盡其維護下法的努力!

  

  

  注【19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六上)。

  注【19-002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六(大正叁0‧四八八下)。

  注【19-003】『解深密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六九叁上──六九六中)。

  注【19-00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七四(大正叁0‧七0四下)。

  注【19-005】『辯中邊論頌』(大正叁一‧四七七下)。

  注【19-006】同上

  注【19-007】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四中)。

  注【19-008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叁四四上)。無性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五作:「一切有情有如來藏」(大正叁一‧四0六中)。

  注【19-009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九下)。『佛性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九八下)。

  注【19-010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叁下)。

  注【19-011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叁四二下)。無性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四0五中)。

  注【19-012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五九六上)。 [P262]

  注【19-013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(一九0──一九四)。

  注【19-014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)。

  注【19-015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五七下)。

  注【19-016】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一二章(九二八──九四0)。

  注【19-017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叁下──五五四上)。

  注【19-018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一上)。又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二0中──下)。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八八上)。

  注【19-019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二0下──六二一上)。

  注【19-020】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九四上)。

  注【19-021】『二二數會』,『大正藏本』作『叁二數貪』,今依『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』改正。

  注【19-022】『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』卷一六(大正叁一‧七七叁下)。

  

  第叁節 瑜伽行派學要

  上文略論瑜伽行Yoga^ca^ra者對當代流行的佛法,采取的立場與評說,這裏要敘述瑜伽學的自宗大意。瑜伽學論典多而法義繁廣,在根本的思想基礎上,免不了也有不同的異義,然扼要的說:『瑜伽師地論』的「攝決擇分」,雖廣引『解深密經』與原始『寶積經』(該經現編爲『 [P263] 大寶積經』的『普門菩薩會』),廣明大乘,但『瑜伽論』的「本地分」,是通明叁乘的;「攝釋分」,「攝異門分」,「攝事分」──後叁分,更都是爲了解說『阿含經』與律的。瑜伽學宗本所在的『瑜伽論』,沒有遠離了「佛法」。無著Asan%ga與世親Vasubandhu的論書,成立唯識vijn~apti-ma^trata^,引用了『華嚴』的『十地經』,『解深密經』,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。一般所說的依六經、十一論,那是依『成唯識論』而說的。現在,從無著的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.一四一中)說起:

  

   「欲造大乘法釋,略由叁相應造其釋。一者,由說緣起;二者,由說從緣所生法相;叁者,由說語義。……說語義者,……或由德處,或由義處」。

  

  論文舉出了造論的叁大內容。「說語義」,是直依經文來說明。其中「德處」,是佛與佛土的圓滿功德,經文是『華嚴經』,『解深密經』,『佛地經』等所共說的。「義處」是慈悲利益(義)衆生的菩薩大行,可說是名符其實的真實菩薩,經文出原始『寶積經』。瑜伽學者論義的特長,是「說緣起」與「說緣所生法相」。

  

  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,是「佛法」重要的術語。『緣起經』中,說緣起是法住 dharma-sthitita^,法界dharma-dha^tu。界dha^tu是因義、本性義;『相應部』與此「界」相當的,作idappaccayata^,是「緣性」──「相依性」的意義(1)。佛說緣起是:「此有故 [P264] 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而純大苦聚集;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而純大苦聚滅。生死流轉與還滅涅槃,都是依緣起而成立的。無著的『攝大乘論』,先說緣起,原則上是繼承「佛法」(與著重勝義的大乘經不同)的。『攝論』是怎樣的說明緣起呢?引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頌說:「言熏習所生,諸法此從彼,異熟與轉識,更互爲緣生」(2)。名言熏習va^sana^,就是生起轉識 pravr!tti-vijn~a^na的一切法種子bi^ja;種子是熏習所成的,所以稱爲熏習。從名言熏習,生起前七轉識──一切法;轉識──諸法又熏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