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是会通如来藏相应的清净功德。总之,如来藏我,瑜伽学者是以法界、真如来解说的。这不宜向理性边说,这是众生、菩萨、如来的我自体;如来不可思议的大我。不过,如来藏我,在不忘「佛法」者的心目中,总不免有神化的感觉。所以世亲以下,陈那Din%na^ga,护法Dharmapa^la,戒贤S/i^labhadra,玄奘一系,特重『瑜伽论』与『解深密经』,探究论理轨范而发扬因明hetu-vidya^,对于如来藏我,也就几乎不谈了!
弘扬广大甚深菩萨道的「大乘佛法」,内容是多方面的,甚深行以外,有适应「信行」的方便。在甚深行中,与『般若』同源而异流的,有与文殊Man~jus/ri^有关的法门。「文殊法门」,有轻视僧伽律制,「但依胜义」说法的特性。传出多少出格的行动,如(现出家相的)文殊三 [P259] 月在王宫、淫女处安居;执剑害佛。多少出格的语句,着重于烦恼是菩提,淫欲是菩提,五逆罪是菩提(16)。在烦恼上用力,如说:「有此四魔、八万四千诸烦恼门,而诸众生为之疲劳,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,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」(17)。这些出格的语句,多数在经中作了合理的解说:没有解说而流传在佛教界的,当然也不少。在瑜伽学者看来,这一方便,可能引起逆流,成为正法住世的障碍。所以无着、世亲以下,多少通变而维持僧伽的清净形象。对于当时流行的「大乘佛法」(及「佛法」),宣说:「复有四种意趣,四种秘密,一切佛言应随决了」(18)。四种意趣 catvaro abhipra^ya^h!是:平等意,别时意,别义意,众生乐欲意。四种秘密catva^ro abhisam!-dhaya^h! 是:令入秘密,相秘密,对治秘密,转变秘密。如经上说:诵持佛名,决定不退无上菩提;唯由发愿,往生极乐国土。这是别时意趣,为了对治众生的懈怠障,所以这样说的(19)。这与龙树Na^ga^rjuna所说,为心性怯劣者说易行道,意见恰好相合。这里要略说转变秘密 parin!a^mana$bhisam!dhi:语句隐密,不能依通常的文义去解释,要转作反面的别解,才不致于误会。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.一四一中)说:
「觉不坚为坚,善住于颠倒,极烦恼所恼,得最上菩提」。
这一颂,如依文解释,那真比邪教更邪了!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,说「秘密决择」,举:「逆害于父母,王及二多闻,诛国及随行,是人说清净」;「不信不知恩,断密无容处,恒食人 [P260] 所吐,是最上丈夫」;及「觉不坚为坚」等三颂(20)。第一颂,是世间公认的极大罪恶,怎么能说是清净?后二颂,是世间极下劣人,烦恼深重,怎么能说是最上的大丈夫?说他能得无上菩提?这都要「转变密显余义」,才能合理。论末,引一段经文,如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卷七(大正三一.六九四中)说:
「又契经言:菩萨摩诃萨成就五法,名梵行者,成就第一清净梵行。何等为五?一者,常求以欲离欲;二者、舍断欲法;三者、欲贪已生,即便坚执;四者。怖治欲法;五者、二二数会」(21)。
从文字表面来说,这是「秘密大乘佛法」中的男女和合。经文以为:最上的梵(清净)行,是「以欲离欲」,希望从淫欲中远离一切欲。如贪欲(欲念或欲事)生起,就要「坚执」延续下去。所以,不用断欲法;对于「治(淫)欲法」,也是怕听的。「二二数会」,就是男女的时时交合。无着以为这些秘密语句,不能依文解说,应该转变作别的解说。安慧Athiramati所造『阿毗达磨杂集论』,以大乘法义,给以合理的解释。解释「二二数会」为:「以世出世二道,及奢摩他、毗钵舍那二道,数数证会故」(22)。这是说:菩萨依世间道而修出世道,得出世道而修世间道(无分别后得智);及止、观双运的修证。传入日本的密宗,对于男女的相伴、相抱等,也是解说为止观双运或悲智双运的。在这里可以知道:「秘密大乘」的某些部分,已经流行;男 [P261] 女和合,以欲离欲的密法,也已开始传说了。对于佛教界的这一倾向,瑜伽学者是不以为然的,以「转变秘密」来解说。但众生心如水向下,瑜伽学者并不能达成阻遏的任务,佛教界将每下愈况,然瑜伽学者曾尽其维护下法的努力!
注【19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六上)。
注【19-002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三六(大正三0‧四八八下)。
注【19-003】『解深密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六九三上──六九六中)。
注【19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七四(大正三0‧七0四下)。
注【19-005】『辩中边论颂』(大正三一‧四七七下)。
注【19-006】同上
注【19-007】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四中)。
注【19-008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三四四上)。无性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五作:「一切有情有如来藏」(大正三一‧四0六中)。
注【19-009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八二九下)。『佛性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七九八下)。
注【19-010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三下)。
注【19-011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三四二下)。无性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四0五中)。
注【19-012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五九六上)。 [P262]
注【19-013】以上参阅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(一九0──一九四)。
注【19-014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九上)。
注【19-015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五七下)。
注【19-016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一二章(九二八──九四0)。
注【19-017】『维摩诘所说经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三下──五五四上)。
注【19-018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一上)。又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二0中──下)。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八八上)。
注【19-019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二0下──六二一上)。
注【19-020】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九四上)。
注【19-021】『二二数会』,『大正藏本』作『三二数贪』,今依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』改正。
注【19-022】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』卷一六(大正三一‧七七三下)。
第三节 瑜伽行派学要
上文略论瑜伽行Yoga^ca^ra者对当代流行的佛法,采取的立场与评说,这里要叙述瑜伽学的自宗大意。瑜伽学论典多而法义繁广,在根本的思想基础上,免不了也有不同的异义,然扼要的说:『瑜伽师地论』的「摄决择分」,虽广引『解深密经』与原始『宝积经』(该经现编为『 [P263] 大宝积经』的『普门菩萨会』),广明大乘,但『瑜伽论』的「本地分」,是通明三乘的;「摄释分」,「摄异门分」,「摄事分」──后三分,更都是为了解说『阿含经』与律的。瑜伽学宗本所在的『瑜伽论』,没有远离了「佛法」。无着Asan%ga与世亲Vasubandhu的论书,成立唯识vijn~apti-ma^trata^,引用了『华严』的『十地经』,『解深密经』,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。一般所说的依六经、十一论,那是依『成唯识论』而说的。现在,从无着的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.一四一中)说起:
「欲造大乘法释,略由三相应造其释。一者,由说缘起;二者,由说从缘所生法相;三者,由说语义。……说语义者,……或由德处,或由义处」。
论文举出了造论的三大内容。「说语义」,是直依经文来说明。其中「德处」,是佛与佛土的圆满功德,经文是『华严经』,『解深密经』,『佛地经』等所共说的。「义处」是慈悲利益(义)众生的菩萨大行,可说是名符其实的真实菩萨,经文出原始『宝积经』。瑜伽学者论义的特长,是「说缘起」与「说缘所生法相」。
缘起prati^tya-samutpa^da,是「佛法」重要的术语。『缘起经』中,说缘起是法住 dharma-sthitita^,法界dharma-dha^tu。界dha^tu是因义、本性义;『相应部』与此「界」相当的,作idappaccayata^,是「缘性」──「相依性」的意义(1)。佛说缘起是:「此有故 [P264] 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而纯大苦聚集;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而纯大苦聚灭。生死流转与还灭涅槃,都是依缘起而成立的。无着的『摄大乘论』,先说缘起,原则上是继承「佛法」(与着重胜义的大乘经不同)的。『摄论』是怎样的说明缘起呢?引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颂说:「言熏习所生,诸法此从彼,异熟与转识,更互为缘生」(2)。名言熏习va^sana^,就是生起转识 pravr!tti-vijn~a^na的一切法种子bi^ja;种子是熏习所成的,所以称为熏习。从名言熏习,生起前七转识──一切法;转识──诸法又熏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虚妄唯识论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