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唯識是法相的,決不是對立的(14)。『唯識叁十論』,說轉變的識,共十六偈;說唯識與叁相,共九偈;行證僅五偈。依此而集大成的『成唯識論』,廣明轉變的識,占了全論十卷的六卷半,這所以後代的唯識學者,對于叁相即唯識,唯識即叁相的原則,不免漸漸的模糊了。
唯識vijn~aptima^trata^,唯心cittama^trata^,經中並沒有顯著的差別,但在習慣上,瑜伽學是被稱爲「唯識」的。佛法以離惡行善、轉迷啓悟爲宗旨,所以如說一切以心識爲主導,那是佛教界所公認的。但如說「叁界唯心」,「萬法唯識」,那是「後期大乘」所不共的;與「初期大乘」的「一切皆空」,可說是大乘的兩絕!唯心(識)的思想,是從瑜伽者yogaka─ ─定慧的修持經驗而來的。漢支婁迦谶Lokaraks!a所譯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修般舟叁昧 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的,在叁昧中見佛,與佛問答。「自念:佛無所從來,我亦無所至。自念:欲處、色處、無色處(以上即叁界),意[心]所作耳。我所念即見,心作佛,心自見,心是佛,心佛[心是如來],心是我身,心見佛」(15)。『解深密經』卷叁(大正一 [P271] 六.六九八上──中)說:
「諸毗缽舍那[觀]叁摩地所行影像,彼與此心……當言無異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識故。善男子!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……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時,即有如是影像顯現」。 「若諸有情自性而住,緣色等心所緣影像,……亦無有異。而諸愚夫由顛倒覺,由諸影像,不能如實知唯是識」。
『解深密經』所說「唯識所現」,也是在說明叁摩地sama^dhi的境界,然後說到一般人心所行影像,也是唯識的。這與『般舟叁昧經』所說,從知道佛是自心作,再說叁界唯心,是相同的。「唯識所現」的思想,是這樣來的。又如『攝大乘論本』說:「諸瑜伽師于一物,勝解種種各不同;種種所見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識」(16)。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所說唯識的理由,主要也還在禅觀的經驗(17)。但禅觀經驗,不是一般人所知的,這怎能使人信受呢?『般舟叁昧經』說了多種夢境,及麻油、水精、淨水、明境,能見自已影像的譬喻(18)。『解深密經』也說明鏡境喻(19) 。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說:「菩薩成就四法,能隨悟入一切無義」。在定慧經驗外,又多舉一例:如人見是水,魚見是窟宅,鬼見爲火,天見爲七寶莊嚴(20)。不同類的有情,所見彼此「相違」,可見唯是自心的變現。依瑜伽行而引出的「叁界唯心」,「萬法唯識」,在瑜伽者是修驗所證 [P272] 明的,但萬象森羅,說一切是唯識所現,到底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解的。所以世親造『唯識二十論』,陳那Din%na^ga作『觀所緣(緣)論』,破斥外境實有的世俗所見,是道理所不能成立的。外境實有不能成立,反證「唯識所現」的可信,近于一般的唯心哲學了!
梁真谛Parama$rtha譯出『攝大乘論釋論』等,所傳的唯識說,被稱爲「一(識)能變」說。唐玄奘廣譯這一系的論典,以『成唯識論』爲主,稱爲「叁(類識)能變」說。這二系,在我國很有诤論,其實是依據的經論不同,思想的著重不同。如無著的『攝大乘論』說:依阿賴耶識爲種子而生起的,一切都是識。類別一切法爲十一種識:「謂身、身者、受者識,彼所受識,彼能受識;世識,數識,處識,言說識,自他差別識,善趣惡趣生死識」。「身」識,是眼等五根(身);「身者」識是染汙意;「受者識」是無間滅意:這叁識,是六內界。「彼所受識」是色等六外界。「彼能受識」是六識界。從識中十八界種子而生起的,就是十八界法;從識種變現一切,一切都是識。上來五種識,是有情的一切;其他六種識,「世識」(時間)等只是上五種識的差別安立(21)。依『攝大乘論』,「緣起」是攝持種子阿賴耶識;「緣所生法」是轉識的有見有相。依此來成立唯識。如『攝大乘論』卷中(大正叁一.一叁九上)說:
「若處安立阿賴耶識識爲義識,應知此中余一切識是其相識,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;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,似義現時,能作見識所依止事: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 [P273] 性」。
一切唯識,有兩個層次:一、依阿賴耶種子識而現起一切法,一切都是以識爲性,都名爲識。「攝論」類別爲十一識,這是依緣起的因果關系說。二、在現起的一切法(識)中,又分爲二,見識與相識,或名爲「似義影像」、「分別影像」(22)。七識等是見,是分別影像;六塵等一切法是相,是似義影像。雖然都是依阿賴耶種子而現起的,見與相也有相互緣生的意義,但又構成能所關系。使人信解唯識的,主要還在能所──相不離見,相依見起(認識論)的正理。無著『大乘莊嚴經論』也是這樣,如說:「自界及二光」。「自界」是阿賴耶識中的自種子,「二光」是能取光與所取光,光a^bha^sa是顯現的意思。又說:「能取及所取,二相各叁光,不真分別故,是說依他相」。顯現爲所取相的,是「句光」,「義光」,「身光」;顯現爲能取相的,是「意光」,「受光」,「分別光」(23)。從識種子所顯現的, 能取gra^haka與所取gra^hya ,各有叁類,是依他起相。在「菩提品」說到轉依時,有五根──「身」;意根──染汙的「意」;「義」──五塵;「受」──五識;「分別」──第六意識;安立──器世間,與「句」(形迹)相當(24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與『攝大乘論』,都是從種識而現爲能取所取──見與相的;一切依種子識而顯現,成爲一識轉變的唯識,這是無著論的唯識說。然而攝持種子的阿賴耶識,也有識的了別與所取,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.五七九下)說: [P274] 「略說有四種業:一、了別器業;二、了別依業;叁、了別我業;四、了別境業。此諸了別,剎那剎那俱轉可得」(25)。
爲了成立阿賴耶,提出這四類了別作用;這不是一識所能了別,是同時有多識俱起所了別的。了別器與了別依,是屬于阿賴耶識的了別作用。多識同時俱起的了別作用,與彌勒的『辯中邊論』說相同,如說:「識生變似義,有情、我及了」(26)。似「義」是變似色等諸境性──「器世間」;似「有情」是「依」眼等根而現似有情;似「我」是染汙意所執自我;似「了」是前六識所了的粗「境」。阿賴耶識所了別的,說得詳細些,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.五八0上)說:
「略說阿賴耶識,由于二種所緣境轉:一、由了別內執受故;二、由了別外分別器(世間)相故。了別內執受者,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,及諸色根根所依處」。 「阿賴耶識緣境微細,世聰慧者亦難了故」(27)。
阿賴耶識既稱爲識,當然有他的了別所緣作用,只是深潛微細的存在,不是一般人所能覺了的。阿賴耶識所了別的,自體以外的是器世間;自體內的,有遍計所執習氣──種子,及有色根身與根所依處。這是與『解深密經』所說相近的,如說:「一切種子心識,……依二執受:一者,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;二者,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」(28)。『解深密經』說明有情身分最 [P275] 初生起,所以沒有提到器世間,但說到了執受名言戲論習氣。在阿賴耶識的執受了別中,有種子,可見這是著重賴耶現行的。阿賴耶與前七識,同樣是現行識,那就阿賴耶與七轉識一樣,應有自性,所依,所緣,助伴(心所相應),作業(6)(29)等。世親所造的『唯識叁十論』頌,正是依據『解深密經』,『攝決擇分』,『辯中邊論』頌,可說是繼承彌勒的唯識說。重于阿賴耶種子識,重于阿賴耶現行識,義理相通而說明未免差別!
大乘不共的唯識說,雖有不同派別,然依虛妄分別識爲依止,是一致的。虛妄分別的根本─ ─阿賴耶識,是妄識,剎那剎那的生滅如流;攝持的種子,也是剎那生滅,瀑流那樣的恒轉。以虛妄分別攝持種子爲依,依此而現起一切,「一切唯識現」,是「緣起」的從因生果。現起的一切,境不離識,境依識起,「一切唯識現」,是「緣起所生」的依心有境。雖有二系,都是虛妄分別識爲依的唯識說,所以我稱之爲「虛妄唯識論」。綜觀瑜伽行派,以衆生生死事爲出發點,「佛法」那樣的尊重「緣起」與「緣起所生」。依此說迷妄而生死,轉迷染而清淨解脫。依緣起以成立一切,多少保持了「佛法」的特色。也就因此,重于正常道的「多聞熏習,如理思惟」。雖發展流行于「後期大乘」時代,傾向「唯心論」,而沒有落入偏重信仰與神秘的佛教!
佛法,主要是爲了轉迷啓悟,轉雜染爲清淨;瑜伽行派因此而提出轉依a^s/raya-para^vr!tti 一詞。轉依是轉生死爲涅槃nirva^n!a,轉迷妄爲菩提bodhi;生死雜染等所依轉去了,轉而 [P276] 顯現成就的,名爲轉依。「佛法」說「依于緣起」。「大乘佛法」說:「依于勝義」,「依無住本立一切法」;或說「依如來藏故有生死,依如來藏故涅槃」:含義雖可能不同,而以「真常」爲依,卻是一致的。瑜伽行派怎樣的說明轉依呢?『瑜伽論』「本地分」說:「與一切依不相應,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,轉依所顯真無漏界」(30);轉依是一切依寂滅的無漏界 ana^srava-dha^tu。「攝決擇分」以阿賴耶識成立還滅說:「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。……由緣真如境智,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;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