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緣起,說明衆生生死流轉的因果系列,是生命的緣起,而緣起法則是可 [P191] 通于非情的。有部論師對緣起的解釋,各有所重,所以「緣起有四種,一、剎那,二、連縛,叁、分位,四、遠續」(24)。一、剎那ks!an!a緣起:與迦旃延尼子同時的寂授──設摩達多 S/armadatta所說。一剎那中,有無明、行……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與一念中相近。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說:「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緣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緣,在于一心中」(25)。一心緣起,可說受到剎那緣起的影響。二、連縛sam!bandhika緣起:世友『品類足論』說「雲何緣起?謂一切有爲法」。一切有爲法,通于有漏、無漏;有先後或同時的因果關系,所以名爲連縛。叁、分位avasthita緣起:『發智論』說:無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,是現生的果。愛、取、有,是現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來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叁世,有兩重因果。所以名爲分位,是階段的意思。以人來說,如識入母胎,新生命開始,名爲「識」。胎中肉團,還沒有成(人)形階段,名爲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爲「六處」。十二支,是叁世因果的十二階段。每一階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蘊,以五蘊爲體。名爲「無明」、「識」等,是約這一階段的特性而說,並非只是「無明」或「識」等。四、遠續pra^kars!ika緣起:是『界身足論』說的。生死業報,是不限于前後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業因緣、到今生才受報;今生的惑業因緣,要多少生以後才受報。所以生死業報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遠的,名爲「遠續」。這四說,毗婆沙師認爲都是合理的;特別是 [P192] 世友的「連縛緣起」,通于一切有爲法,受到『大毗婆沙論』編集者的稱贊:「是了義」說,「是勝義」說。然佛說十二緣起重于惑業苦的叁世因果;聲聞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脫,所以毗婆沙師還是以「分位緣起」爲主。(26) 。
叁、二谛說:二谛是世俗谛sam!vr!ti-satya與勝義谛parama$rtha-satya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「余契經中說有二谛」,不知是那一部經。在『大毗婆沙論』編集時,二谛說已是佛教界的通論了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二谛有四家說,不一定是有部論師的。一、苦、集二谛是世俗現見的有漏事,是世俗谛;滅、道二谛是出世的修證,是勝義谛。這可能與說出世部Lokottarava^din 的「俗妄真實」說相通。二、苦、集二谛是世俗事,滅谛是以譬喻等來施設的,所以前叁谛都是世俗谛;「唯一道谛是勝義谛」,這是聖者自知,不可以世俗來表示的。這可能與說假部 Prajn~aptiva^din所說:「道不可修,道不可壞」──聖道常住的思想相通。叁、苦、集、滅、道──四谛,都是世俗谛;「唯一切法空非我理,是勝義谛」。傳說一說部Ekavya^vaha^rika ,「說世出世皆無實體,但有假名」,第叁家可能與一說部相近。四、毗婆沙師自宗:四谛事是世俗谛;四谛的十六行相──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因、集、緣、生,滅、盡、妙、離,道、如、行、出。十六行相是四谛的共相──通遍的理性,是聖智所證知的,所以是勝義谛。毗婆沙師的本義,是事理二谛,與後代所說的不同(27)。──以上,說明『發智論』成立以來,叁百年中 [P193] 有部論師的大系,編集『大毗婆沙論』的實際情形。(28)
『發智論』,經迦濕彌羅師的廣釋──毗婆沙,使說一切有部的論義,光芒萬丈!但過分繁廣,不容易把握精要;過分雜亂,沒有次第,對一般初學來說,實在難學!而『大毗婆沙論』的評黜百家,也不可能盡合人意。這就是阿毗達磨論書,進入一新的階段,擇取要義而組織化的原因。這一發展趨勢,一直到『俱舍論』,『顯宗論』,但『俱舍論』已不能說是有部的論書了。在漢譯中,這一新風格的論書,試次第的略加敘述。
一、『阿毗昙甘露味論』:失譯,二卷,十六品;作者瞿沙Ghos!a,與四大論師的妙音同名,但論義多不合,應該是另一位瞿沙。十六品的組織,列表如下:
圖片
略示道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布 施 持 戒 品
┌…界 道 品
┌世間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┤
┌業果┤ └…住 食 生 品
│ └行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業 品
│ ┌性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陰 持 入 品
├體用┤ ┌有爲緣生………┐
┌應知應斷┤ │ │ ├…行 品
│ │ └作用┼心法相應………┘
[P194]
│ │ ├衆生緣起……………因 緣 種 品
廣明法義┤ │ └染淨增上……………淨 根 品
│ └縛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結 使 禅 智 品
│ ┌行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叁十七無漏人品
└應修應證┤ ┌智慧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智 品
│ │ ┌修定次第……………禅 定 品
└行法┼禅定┤
│ └趣道斷結……………雜 定 品
└覺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叁 十 七 品
結示宗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四 谛 品
散攝余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雜 品
『甘露味論』,引用了『發智論』,『品類論』,『大毗婆沙論』,對『品類論』的關系極深。如「行品」的相應行與不相應行,四無記根,同于『品類論』的「辯五事品」。「智品」的十智,出于『品類論』的「辯諸智品」。又如「業品」的身、口、意行,……樂、苦、不樂不苦報叁行,次第與文句,都與『品類論』的「辯攝等品」相合。作者重『品類論』,論義每不合毗婆沙師的正義;或引用「西方師說」,「外國師說」,「妙音說」,「有說」,作者是一位西方 [P195] 系的論師。是西方系,卻又有綜合東西與發展性。如不相應行,是依『品類論』的,卻又取『大毗婆沙論』的異生性。如經說七隨眠;『發智論』立九十八隨眠;『品類論』又別立十二隨眠;『甘露味論』以爲:如不分界與部,隨眠應該只有十種,所以說:「實十使」(29)。這一隨眠的分類,成爲以後阿毗達磨論師的正義。擇取要義,作有組織的著作,爲一部阿毗達磨良好的入門書!
二、『阿毗昙心論』:吐火羅法勝Dharmas/res!t!hin所造。曾經二度譯出,符秦鸠摩羅佛提Kuma^rabuddhi初譯,譯文拙劣,已經佚失了。晉太元一六(西元叁九一)年,僧伽提婆再譯,即現存的四卷本。關于『阿毗昙心論』,先要澄清兩點:一、道梴的『毗婆沙(經)序』說:「法勝迦旃延撰阿毗昙以拯頹運」(30)。呂澄『阿毗達磨泛論』等,因此說:法勝與迦旃延尼子,所作『阿毗昙心論』與『發智論』,爲東西二系的對立,以後才有『大毗婆沙論』的結集(31)。其實,序文的「法勝,」是「前勝」的訛寫;『心論』是造于『大毗婆沙論』以後的。二、『心論』先偈頌,後長行。讀起來,偈頌的音調動聽,也容易記憶,所以這一體裁,爲後起的『雜心論』、『俱舍論』等所采用。慧遠的『阿毗昙心序』說:「其爲經,標偈以立本,述本以廣義」 (32)。先造偈,再以長行解義,一般都這樣說。實際上,『心論』是依『甘露味論』而改編的。『心論』(大數)二五0偈,分爲一0品。如「行品」,「業品」,「智品」,定品」(「禅定 [P196] 品」、「雜定品」)、「雜品」,名稱與內容,可說與『甘露味論』相合。改「結使禅智品」爲「使品」,「叁十七無漏人品」爲「聖賢品」,「陰持[界]入品」爲「界品」;其他各品,除「布施持戒品」,大都編入「契經品」;僅「論品」是『心論』獨有的。『甘露味論』是長行,法勝依據這部長行,改編爲前九品。依自已的立場,修正補充長行文句,再造偈頌。『心論』「雜品」長行中,說到:斷法,知法,遠法,近法,見處,二道得果,何心般涅槃: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