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

 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

  第一節 瑜伽行者與論書

  西元四.五世紀間,無著Asan%ga與世親Vasubandhu論師,造了很多論書,成爲瑜伽行派Yoga^ca^ra-bhu^mi,與龍樹Na^ga^rjuna的中觀派Ma^dhyamika,並稱爲大乘的二大正軌。關于無著、世親的年代,近代學者的意見不一,試依我國譯經史而加以推斷。無著、世親學,被稱爲瑜伽派,是依『瑜伽師地論』(玄奘譯爲一00卷)得名的。瑜伽行地Yoga^ca^rabhu^mi ,本爲一般禅觀集的通稱。如僧伽羅剎Sam!gharaks!a的『修行道地經』,佛陀跋陀羅 Buddhabhadra所譯的『修行方便禅經』,原文都是瑜伽行地。這部論也是瑜伽行地(西藏譯如此),瑜伽行的所依地,也就是瑜伽行者的所依地,語音小有變化,成爲瑜伽師地yoga-ca^rya-bhu^mi 。『瑜伽師地論』分爲五分:「本地分」,「攝抉擇分」,「攝釋分」,「攝異門分」,「攝事分」(藏譯本分爲八事)。「本地分」是根本的,分爲十七地,所以我國起初傳說爲『十七地論』。「攝抉擇分」是抉擇「本地分」的。「攝釋分」與「攝異門分」,是對『阿 [P242] 含經』教體等的解釋,及經中以不同名字來表達同一內容的解說。「攝事分」是「經」(『雜阿含經』的「修多羅」部分)與「律」的摩怛理迦──本母ma^t!rka^。在「本地分」的十七地中,第十五名「菩薩地」,有單行流通的,現在還存有梵本。對于『瑜伽論』,漢、藏的一切傳說,都是與無著有關的。北涼玄始叁年(西元四一四),中印度人昙無谶Dharmaraks!a,來到姑臧,譯出『菩薩地持經』。宋元嘉八年(西元四叁一),求那跋摩Gun!avarman從南方海道到達建業(今名南京),譯出『菩薩戒經』。這二部,都是「本地分」中「菩薩地」的早期譯本。求那跋摩又譯出『優婆塞五戒略論』,『叁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』,『昙無德(法藏部)羯磨』。求那跋摩是重戒律的,所以在所譯的『菩薩戒經』中,增加了「序品」,從布施說到菩薩戒法。宋元嘉十二年(西元四叁五),中印度人求那跋陀羅Gun!abhadra,也從海道到了廣洲。他譯出『相續解脫經』,『第一義五相略』。所譯的『相續解脫經』,是『解深密經』的後二品;『第一義五相略』,據嘉祥吉藏所引,說叁轉*輪,可見這是『解深密經』的「勝義谛相品」,到「無自性相品」的略譯。求那跋陀羅所譯的『相續解脫經』,經前都有「如相續解脫經中說」一句,可見這不是依經譯出,而是從『瑜伽論』「攝決擇分」所引的『解深密經』譯出的。這樣,「本地分」與「攝決擇分」,在西元四一四──四叁五年間,已有部分先後的傳到我國。無著與『瑜伽師地論』的傳出有關,是不能遲于西元四世紀的。還有,西元五0五年前後,菩提 [P243] 流支Bodhiruci來華,傳出『金剛仙論』。論中提到彌勒Maitreya,無障礙(無著),天親(世親),金剛仙Vajrasena,菩提流支的師承次第。雖屬傳說,但菩提流支與世親,已隔著一段時間。所以,假定無著爲西元叁叁六──四0五,世親爲西元叁六一──四四0年間人,才能與我國譯經史上的史實相吻合(1)。

  

  無著與世親,是兄弟,犍陀羅Gandha^ra富婁沙富羅Purus!apura人。依玄奘所傳,無著依化地部Mahi^s/a^saka出家,世親從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出家。無著修學大乘,在阿瑜陀國Ayodhya^,夜晚上升兜率天Tus!ita,從彌勒菩薩受學『瑜伽論』──應該是稱爲『十七地論』的「本地分」(2)。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說:彌勒每晚從天上來到人間,爲大衆「誦出十七地經」,只有無著能親見彌勒的聖容(3)。無著從彌勒學得『瑜伽論』,在一般人看來,當然是神話,其實是事出有因的。一、彌勒是未來佛,現在兜率天宮,是佛教界公認的。如對佛法有疑難而無法決了,可以「上升兜率問彌勒」。西元四.五世紀,在罽賓(北印度)一帶,這一宗教信仰,非常流行。早在吳支謙(西元二二二──二五0間)所譯的『惟曰雜難經』,就說到有一位羅漢,上升兜率問彌勒的事了(4)。西元四世紀,「釋道安每與弟子法遇等,于彌勒前立誓,願(死後)生兜率」(5),都是爲了「決疑」。漢(西元一七九)支婁迦谶Lokaraks!a 初譯的『般舟叁昧經』,說到專心念佛的,能見佛,與佛問答(6)。這是自心所見的,在佛教的修 [P244] 持中,的確有這種現象。「秘密大乘」的悉地成就,本尊現前,如有疑問,也可以請本尊解答。在瑜伽行者的定境中,這些是修驗的現象,是沒有什麼可疑的。二、問答決疑,一般是與所見聖尊的法門有關的。無著見彌勒,那彌勒法門是怎樣的呢?在早期大乘經中,佛爲彌勒說的,彌勒爲大衆說的並不多。支謙所譯『慧印叁昧經』,佛命彌勒護法,說七事因緣發菩薩意[菩提心],與『瑜伽論』「發心品」的四因四緣發心相近(7)。佛爲彌勒說:後世有些自以爲菩薩的,「住在有中,言一切空,亦不曉空,何所是空。……口但說空,行在有中」(8)。西晉竺法護所譯『濟諸方等學經』,是糾正大乘學者偏差的。佛對彌勒說:「不能覺了達諸法界,專以空法而開化之,言一切法空,悉無所有。所可宣講,但論空法,言無罪福,輕蔑諸行」;「或有愚人口自宣言:菩薩惟當學般若波羅蜜;其余(聲聞、辟支佛)經者,非波羅蜜,說其短乏」(9)。這兩部彌勒法門,與無著所傳的『瑜伽師地論』,以一切空經爲不了義,普爲叁乘,可說完全契合!又如支謙等五譯的『佛說稻!8蝏經』,彌勒說明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」的佛意。經中說到「如秤低昂」的同時因果說(10),也與『瑜伽論』相合。與彌勒有關的少數經典,思想都與後起的瑜伽行派相同,這是值得注意的!叁、『瑜伽師地論』是以瑜伽行爲中心,攝持境相與果德的。瑜伽行,都是有所傳承,展轉傳授而後集出的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二六(大正叁0.四二七下──四二八上)說:

  

   「曾聞長老颉隸伐多問世尊言:大德!諸有苾刍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: [P245] 爲何于緣安住其心?雲何于緣安住其心?齊何名爲心善安住?佛告長老颉隸伐多:……諸有苾刍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,或樂淨行,或樂善巧,或樂令心解脫諸漏;于相稱緣安住其心,于相似緣安住其心,于緣無倒安住其心,能于其中不舍靜慮」。

  

  「曾聞」,是沒有經典明文,是傳承下來這樣說的。勤修觀行的瑜伽師,不外乎止──奢摩他s/amatha與觀──毗缽舍那vipas/yana^,止觀于所緣而安心。所緣有叁:「淨行」是對治煩惱偏重的不同方便,就是五停心──不淨,慈愍,緣性緣起,界差別,安那般那念。「善巧」是于法無倒了知的,是蘊善巧,界善巧,處善巧,緣起善巧,處非處善巧。「淨惑」是斷除煩惱的:世間道斷惑,是粗、靜──厭下欣上的一種定法;出世道斷惑,是四谛(十六行相)觀。這一瑜伽行,是聲聞行。『瑜伽論』總立「四種所緣境事」:「一、遍滿所緣境事;二、淨行所緣境事;叁、善巧所緣境事;四、淨惑所緣境事」。後叁者,就是颉隸伐多Revata所傳的。『瑜伽論』增列「遍滿所緣境事」,內容爲一、「有分別影像」──觀;二、「無分別影像」──止;叁、「事邊際性」,是盡所有性、如所有性;四、「所作成滿」,是止與觀的修行成就(11)。在『解深密經』的「分別瑜伽品」中,佛爲彌勒說瑜伽行,就專約「有分別影像境事」等四事(即「遍滿所緣境事」)說;這是與彌勒有關的,大乘的瑜伽行。所以『瑜伽論』的四種所緣境事,是在颉隸伐多的,聲聞瑜伽行的基礎上,與彌勒的大乘瑜伽行──「遍滿所緣境事」相結合而成 [P246] 的。颉隸伐多,或譯離越,離婆多,是釋尊門下專心禅觀的大弟子。但在罽賓(烏仗那一帶)地區,有離越寺,如說:「此(離越)山下有離越寺」(12);離越寺是與「大林」、「晝暗林」齊名的大寺。也有離越阿羅漢,如『雜寶藏經』說:「昔罽賓國有離越阿羅漢,山中坐禅」(13)。罽賓有著名的離越寺,有離越阿羅漢,所以「曾聞」佛爲颉隸伐多(離越)說瑜伽行,可能是出于罽賓離越大寺的傳承!關于彌勒,彌勒是姓,義譯爲慈,北印度也確有姓彌勒而被稱爲菩薩的大德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尊者慈授子Maitreya-datta-putra生下來就說:「叁界各有見修所斷二部諸結」;他墮在地獄,還能說法救度衆生(14)。在我國,這位彌勒是被稱爲菩薩的。還有,「罽賓國彌帝!8蒰[彌勒]力[屍]利菩薩,手網缦」(15)。彌帝!8蒰屍利Maitreyas/ri^,應譯爲慈吉祥。在『出叁藏記集』的「薩婆多部記」,也有這位菩薩(名字傳寫多訛誤)。道安從西域譯師得來的消息,這是大菩薩,是賢劫第七「光炎佛」,在同是菩薩的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的作者婆須蜜 Vasumitra,大瑜伽師僧伽羅剎的中間成佛(16)。西元二世紀前,這二位是北印度姓彌勒的菩薩。依上叁點,可以推定爲:在未來彌勒的信仰下,北方有不滿說一切空,不同意偏贊大乘的彌勒學;也有含攝離越寺所傳的聲聞瑜伽,彌勒的大乘瑜伽行;北方確有姓彌勒而被稱爲菩薩的大德。無著出于這樣的北印度,總持傳統的聲聞行,面對當時的大乘法門,有不能貫通的地方,在修彌勒觀行中,見彌勒菩薩,而得到疑滯的決了;也就依此而集出,作爲彌勒所傳的『瑜伽師地 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