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分別說戒」:佛抵王舍城Ra^jagr!ha,舍利弗S/a^riputra等出家;犢子Va^tsi^putra外道來出家,廣明受戒事。二、『律二十二明了論』,一卷,是正量部的律論。此論與『苾!9文比丘五法行經』合並考定:犢子部的「比丘戒本」,是二百戒(40)。叁、『立世阿毗昙論』,一0卷,與『起世因本經』性質相近,色界立十八天,是犢子系的。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譯出叁部:一、『正法念處經』,七十卷,以善惡業報爲宗旨,與馬鳴的『善惡業報略』,意趣相通。傳說是「正量部誦」,然有部論師也有引用此經的(文句可能多少差別)。二、『犢子道人問經』,一卷,已經佚失 [P214] 。叁、『叁彌底部論』。依『論』末,應名「依說論」──『取施設論』,立叁種人:「依說人」,「度說人」,「滅說人」(41)。在這些譯本中,可見犢子系是重在通俗教化,與有部的譬喻師學風相近。重于通俗教化,所以玄奘所見的正量部,教區非常廣大。犢子部也有阿毗昙,但義理論究,也傾向于世俗所能信受的。如立「不可說我」外,說「諸行有暫住,亦有剎那滅」(42)。有爲法中,心心所法、聲音、燈焰是剎那滅的,一般色法──身體及山河大地,都是一定時期暫住的。這樣,正量部就說:「身表(以)行動爲性。……雲何名行動?謂轉至余方,……色處所攝」(43)。 身表業,如從此到彼;身體的行爲,在動作過程中,動是暫住的,所以能從此到彼。又立不失法avipran!a^s/a,如『中論』說:「不失法如券,業如負財物,此性則無記,分別有四種。……以是不失法,諸業有果報」(44)。 在身語表業生起時,蘊相續中有不失法生起;業滅去了,不失法還在。如借人的財物,立下借據一樣。不失法是暫住的,要等到感報才滅去。如還了債,債據才毀去一樣。不失法是有實體的,是不相應行所攝,是無覆無記性。成立叁世業果,立不失法而以借據爲喻,不是通俗而容易信受嗎(45)!又如正量部立「直緣外境」(46),根識能直接的認知外境,不如有部那樣,識上要起境的「行相」,這也是簡單直捷的。正量部等的學風,與有部的持經譬喻師相近,在佛教普及化中,是不應該忽視的。

  

  「大乘佛法」時代,大衆部系的思想,由于沒有經論傳譯過來,所以不能明了。『大集經』 [P215] 說:大衆部「廣博遍覽五部經書」;『诃梨跋摩傳』說:「有僧祇部僧,住巴連弗邑,並遵奉大乘。……研心方等,銳意九部」(47)。 大衆部是泛覽各部,而不反對大乘的。大乘論中,偶而說到大衆部義。一、根本識:如『攝大乘論』說:大衆部說「根本識,如樹依根」(48)。意識與前五識,都是依意而起的。『解深密經』的「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,六識身轉」;『唯識叁十論』就說:「依止根本識,五識隨緣現。……意識常現起」了(49)。根本識,無非「阿含經」中「依意生識」的一種說明。二、攝識:真谛所譯『顯識論』說:熏習力,大衆部中「名爲攝識」。如誦經一樣,一遍一遍的讀下去,第十遍就會背誦,那是後一遍能攝得前一遍的關系。攝識,名爲識而實是不相應行(50),應該是攝藏在識中的一種力量。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說:「由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」(51),不也是有類似的意義嗎?大衆部的心識論(及分別說者的「窮生死蘊」、「有分識」),不一定爲了說明唯識vijn~apti-ma^trata^,但大乘唯識者的第八識,正是由此引發而成立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6-00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一(大正二七‧一0五上)。

  注【16-00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六0(大正二七‧叁一叁上)。

  注【16-003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叁(大正二七‧四七九上)。

  注【16-00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二二(大正二七‧六叁四中──下)。 [P216]

  注【16-005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五六(大正二七‧二八八中)。

  注【16-00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四五(大正二七‧七四五上)。

  注【16-007】『馬鳴菩薩傳』(大正五0‧一八叁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6-008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6-009】『付法藏因緣傳』卷五(大正五0‧叁一五上)。

  注【16-010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七二(大正二七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1】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「序」(大正二八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2】『惟曰雜難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0九上)。

  注【16-01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一中)。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「序」(大正二八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4】『阿育王傳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一二0中)。『阿育王經』卷六(大正五0‧一四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6-01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叁中)。

  注【16-016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八八(大正二五‧六八四上)。

  注【16-017】『出曜經』卷一(大正四‧六0九中)。

  注【16-018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一中)。

  注【16-019】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卷一(大正二八‧七二叁下)。

  注【16-020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五叁(大正二七‧七八0上)。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卷八(大正二八‧ [P217] 七七九下)。

  注【16-021】以上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八章(叁五五──四0六);第六章(二四五── ──二六八)。

  注【16-02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七九(大正二七‧四一0中)。

  注【16-023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四六(大正二九‧六0二下)。

  注【16-02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六0(大正二七‧叁一二中)。

  注【16-025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六七(大正二七‧叁五八上)。

  注【16-02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七六(大正二七‧叁九叁上)。

  注【16-027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五二(大正二七‧七七四上)。

  注【16-028】以上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九章(四0八──四二八)。

  注【16-029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下──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0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二下)。

  注【16-031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叁八六上)。

  注【16-032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3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4】『四分律』卷叁一(大正二二‧七八五下)。 [P218]

  注【16-035】『四分比丘戒本』(大正二二‧一0二叁上)。

  注【16-036】參考淨海『南傳佛教史』(二二──七七)。

  注【16-037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(大正二七‧八中)。

  注【16-038】『部執異論』(大正四九‧二二上)。

  注【16-039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0(大正二七‧四六六中)。

  注【16-040】拙作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』第叁章(一七四──一七九)。

  注【16-041】以上,參閱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第九章(四四九──四六八)。

  注【16-042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16-043】『大乘成業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八一下)。

  注【16-044】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‧二二中)。

  注【16-045】不失法,可參閱『隨相論』(大正叁二‧一六一下──一六二上);『大乘成業論』(大正叁一‧七八叁中)。

  注【16-046】『俱舍論(光)記』卷一末(大正四一‧二七上)。

  注【16-047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(一0)『虛空目分』(大正一叁‧一五九下)。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一(大正五五‧ 七九上)。

  注【16-048】『攝大乘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四上)。 [P219]

  注【16-049】『解深密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六九二下);『唯識叁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六0下)。

  注【16-050】『顯識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八0下)。

  注【16-051】『攝大乘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叁中)。

  

  第叁節 經部興起以後的綜合學派

  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中,迦濕彌羅Kas/mi^ra的阿毗達磨abhidharma論師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