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「分别说戒」:佛抵王舍城Ra^jagr!ha,舍利弗S/a^riputra等出家;犊子Va^tsi^putra外道来出家,广明受戒事。二、『律二十二明了论』,一卷,是正量部的律论。此论与『苾!9文比丘五法行经』合并考定:犊子部的「比丘戒本」,是二百戒(40)。三、『立世阿毗昙论』,一0卷,与『起世因本经』性质相近,色界立十八天,是犊子系的。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译出三部:一、『正法念处经』,七十卷,以善恶业报为宗旨,与马鸣的『善恶业报略』,意趣相通。传说是「正量部诵」,然有部论师也有引用此经的(文句可能多少差别)。二、『犊子道人问经』,一卷,已经佚失 [P214] 。三、『三弥底部论』。依『论』末,应名「依说论」──『取施设论』,立三种人:「依说人」,「度说人」,「灭说人」(41)。在这些译本中,可见犊子系是重在通俗教化,与有部的譬喻师学风相近。重于通俗教化,所以玄奘所见的正量部,教区非常广大。犊子部也有阿毗昙,但义理论究,也倾向于世俗所能信受的。如立「不可说我」外,说「诸行有暂住,亦有剎那灭」(42)。有为法中,心心所法、声音、灯焰是剎那灭的,一般色法──身体及山河大地,都是一定时期暂住的。这样,正量部就说:「身表(以)行动为性。……云何名行动?谓转至余方,……色处所摄」(43)。 身表业,如从此到彼;身体的行为,在动作过程中,动是暂住的,所以能从此到彼。又立不失法avipran!a^s/a,如『中论』说:「不失法如券,业如负财物,此性则无记,分别有四种。……以是不失法,诸业有果报」(44)。 在身语表业生起时,蕴相续中有不失法生起;业灭去了,不失法还在。如借人的财物,立下借据一样。不失法是暂住的,要等到感报才灭去。如还了债,债据才毁去一样。不失法是有实体的,是不相应行所摄,是无覆无记性。成立三世业果,立不失法而以借据为喻,不是通俗而容易信受吗(45)!又如正量部立「直缘外境」(46),根识能直接的认知外境,不如有部那样,识上要起境的「行相」,这也是简单直捷的。正量部等的学风,与有部的持经譬喻师相近,在佛教普及化中,是不应该忽视的。

  

  「大乘佛法」时代,大众部系的思想,由于没有经论传译过来,所以不能明了。『大集经』 [P215] 说:大众部「广博遍览五部经书」;『诃梨跋摩传』说:「有僧祇部僧,住巴连弗邑,并遵奉大乘。……研心方等,锐意九部」(47)。 大众部是泛览各部,而不反对大乘的。大乘论中,偶而说到大众部义。一、根本识:如『摄大乘论』说:大众部说「根本识,如树依根」(48)。意识与前五识,都是依意而起的。『解深密经』的「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,六识身转」;『唯识三十论』就说:「依止根本识,五识随缘现。……意识常现起」了(49)。根本识,无非「阿含经」中「依意生识」的一种说明。二、摄识:真谛所译『显识论』说:熏习力,大众部中「名为摄识」。如诵经一样,一遍一遍的读下去,第十遍就会背诵,那是后一遍能摄得前一遍的关系。摄识,名为识而实是不相应行(50),应该是摄藏在识中的一种力量。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说:「由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」(51),不也是有类似的意义吗?大众部的心识论(及分别说者的「穷生死蕴」、「有分识」),不一定为了说明唯识vijn~apti-ma^trata^,但大乘唯识者的第八识,正是由此引发而成立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6-00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一(大正二七‧一0五上)。

  注【16-00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六0(大正二七‧三一三上)。

  注【16-003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九三(大正二七‧四七九上)。

  注【16-004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二(大正二七‧六三四中──下)。 [P216]

  注【16-005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五六(大正二七‧二八八中)。

  注【16-006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四五(大正二七‧七四五上)。

  注【16-007】『马鸣菩萨传』(大正五0‧一八三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6-008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6-009】『付法藏因缘传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三一五上)。

  注【16-010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七二(大正二七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1】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』「序」(大正二八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2】『惟曰杂难经』(大正一七‧六0九上)。

  注【16-013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一中)。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』「序」(大正二八‧七二一上)。

  注【16-014】『阿育王传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一二0中)。『阿育王经』卷六(大正五0‧一四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6-015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三中)。

  注【16-016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八八(大正二五‧六八四上)。

  注【16-017】『出曜经』卷一(大正四‧六0九中)。

  注【16-018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一中)。

  注【16-019】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』卷一(大正二八‧七二三下)。

  注【16-020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三(大正二七‧七八0上)。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』卷八(大正二八‧ [P217] 七七九下)。

  注【16-021】以上参阅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第八章(三五五──四0六);第六章(二四五── ──二六八)。

  注【16-02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七九(大正二七‧四一0中)。

  注【16-023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四六(大正二九‧六0二下)。

  注【16-024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六0(大正二七‧三一二中)。

  注【16-025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六七(大正二七‧三五八上)。

  注【16-026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七六(大正二七‧三九三上)。

  注【16-027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二(大正二七‧七七四上)。

  注【16-028】以上参阅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第九章(四0八──四二八)。

  注【16-029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下──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0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二下)。

  注【16-031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三八六上)。

  注【16-032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3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七上)。

  注【16-034】『四分律』卷三一(大正二二‧七八五下)。 [P218]

  注【16-035】『四分比丘戒本』(大正二二‧一0二三上)。

  注【16-036】参考净海『南传佛教史』(二二──七七)。

  注【16-037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(大正二七‧八中)。

  注【16-038】『部执异论』(大正四九‧二二上)。

  注【16-039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九0(大正二七‧四六六中)。

  注【16-040】拙作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』第三章(一七四──一七九)。

  注【16-041】以上,参阅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第九章(四四九──四六八)。

  注【16-042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16-043】『大乘成业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八一下)。

  注【16-044】『中论』卷三(大正三0‧二二中)。

  注【16-045】不失法,可参阅『随相论』(大正三二‧一六一下──一六二上);『大乘成业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八三中)。

  注【16-046】『俱舍论(光)记』卷一末(大正四一‧二七上)。

  注【16-047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(一0)『虚空目分』(大正一三‧一五九下)。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一一(大正五五‧ 七九上)。

  注【16-048】『摄大乘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四上)。 [P219]

  注【16-049】『解深密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六九二下);『唯识三十论』(大正三一‧六0下)。

  注【16-050】『显识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八0下)。

  注【16-051】『摄大乘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三中)。

  

  第三节 经部兴起以后的综合学派

  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中,迦湿弥罗Kas/mi^ra的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师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