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明,而淵源于有部的持經譬喻師,逐漸發展完成,是可以決定的。爲了反抗有部阿毗達磨的權威性,特地標榜「以經爲量」,這才被稱爲經部。室利邏多弘法的地方,是阿瑜陀;無著Asan%ga、世親也從北方到這裏來弘法。這裏是笈多Gupta王朝的新都,經濟繁榮,文化發達的地方。在佛教中,有一大致如此的情形:思想的啓發者,從山林修持中來;義理發達而形成學派的,在都市。室利邏多,還有诃黎跋摩等,遊化文化發達地區,義理上都大有成就。但已不是從前的譬喻師風範,成爲解釋契經的論議者了!

  

  經部(譬喻師)采取了過去、未來是無,現在是有的立場,與大衆、分別說Vibhajyava^din 系一致。在法義上有重要貢獻的,是種子bi^ja或熏習va^sana^,abhya^sa說,爲大乘瑜伽行派所采用。有以爲,依「無始時來界」的大乘經說,引起經部種子思想的發展,那是先後顛倒了!對「種子」說得具體些的,如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.二二上)說:

  

   「如芽等相續,皆從種子生,從是而生果,離種無相續。從種有相續,從相續有果,先種後有果,不斷亦不常。如是從初心,心法相續生,從是而有果,離心無相續。從心有相續,從相續有果,先業後有果,不斷亦不常」。 [P226]

  

  爲了過去造業karman,後來感報──異熟果vipa^ka-phala的問題,有人提出了種子生果的譬喻。從種子生果,不是直接的,是從種生芽、莖、葉、花等「相續」,然後結果。種子滅壞了,然種中生果的作用,依芽、莖等相續,不斷的生滅,到最後才結果的。這樣,從初剎那心造業,業是剎那滅的,而業力依心法而一直相續,到因緣成熟,才感得果。以種子爲譬喻,成立過去的業能感果報,『中論』所引的,當然不及後來的經部說得完美,但確與經部師說有同樣的意義。在『中論』中,業種說是被批評的,依『般若燈論』說:「阿毗昙人言」(21),這是出于『阿毗昙』的。在漢譯的衆多阿毗昙中,有種子說形迹的,是法勝Dharmas/res!t!hin的『阿毗昙心論』,『論』卷一(大正二八.八一二下)說:

  

   「無教[表]者,若作業牢固,轉異心中,此種子生。如善受戒人,不善、無記心中彼猶相隨;惡業人,惡戒相隨」 「無記心羸劣,彼不能生強力業,謂轉異心中,彼相似相隨。是故身無教[表],口無教[表],(但善、惡而)無無記」。

  

  『阿毗昙心論』,上面曾說到,是依『甘露味論』造的。『心論』所說:「轉異心中,此種子生」;「轉異心中,彼相似相隨」,雖種子的譬喻,不太明白,但確是爲了說明業力的存在。『阿毗昙心論經』也說:「善不善,……若與余識俱,與彼事相續。如執須摩那花,雖複舍之, [P227] 猶見香隨。何以故?香勢續生故」(22)。『雜心論』也說:「強力心能起身口業,余心俱行相續生。如手執香華,雖複舍之,余氣續生」(23)。與余識俱起而相續生,以持香華爲譬喻,可說是熏習說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「別解脫律儀,從初表業發得已後,于一切時……現在相續隨轉不斷」 (24)。表業vijn~apti-karman是依身、語的善惡行爲。身業與語業,能引發(如受戒而起)無表業avijn~apti-karman,「于異心中相似相隨」。有部是叁世實有的:例如受戒發生無表業,在現在相續蘊中,是相續不斷的,但如舍戒或死了,戒無表就中止了,而依業感果報的,是無表業剎那滅而成過去,業在過去中,因緣成熟而感報。所以阿毗昙的業相續說,與經部不完全相同。不過業的種子說,熏習說,一生中相續不斷,阿毗達磨確已說到了,經部師只是依現在有去說明吧了。『大乘成業論』引偈說:「心與無邊種,俱相續恒流,遇各別熏緣,心種便增盛。種力漸次熟,緣合時與果,如染枸橼花,果時瓢色赤」(25)。傳說偈頌是馬鳴As/vaghos!a所說的 (26),不知是否正確!但經部的種子、熏習說,出于譬喻師(阿毗昙說的現在化),應該是合理的!世親所傳的經部種子說,說得比『中論』偈更精密些,如『順正理論』(引『俱舍論』)說:「然業爲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,能生當果。業相續者,謂業爲先,後後剎那心相續起。即此相續,後後剎那異異而生,名爲轉變。即此轉變,于最後時,有勝功能無間生果,異余轉變,故名差別」(27)。從種子生果的譬喻,理解出相續「傳生」的道理,拿來解說從業生果。一、相續:無表 [P228] 業生起,一直生滅相續下去;如從種生芽、生莖等,相續不斷。二、轉變:業在心相續中,是不斷轉變的,或業力減弱,或者增強;如從芽到莖,到枝條等,不斷的轉變。叁、差別:某種業力,勝過其他的而感得某種果報;如開花而結果。「差別」是與前不同,也就是功能的殊勝。從芽、莖等相續,而理解到業種生果的功能,依心心相續、轉變而能感果。到這時,種子、熏習等,已從世俗的譬喻,轉爲義理上的術語了。

  

  種子、熏習,到底依什麼而相續轉變生果呢?共有四說。一、「心心相續」說:『中論』所引是這樣說的,到世親的時代,這也還是經部師的一般意見;所以『順正理論』評破經部,總是說到心法上去。心心相續,一般是六識說,因而有六識前後相熏,或熏「識類」的見解。二、「六處受熏」說:六處──眼等五處是色,意處是心。上座室利邏多說:「是業煩惱所熏六處,感余生果」(28);上座立六處受熏,也就是六處相續爲所依的。本來,譬喻師與分別論者一樣,「無有有情而無色者,亦無有定而無心者」(29)。佛經雖有無色界及無心定──無想定、滅盡定的名稱,其實無色界是有色的,無心定是有心的。有情,是根身(色)與心的綜合,所以論到種子的所依與受熏,當然不只是色,不只是心,而是色根與心──六處受熏了。叁、「色(根)心互熏」說:世親在『俱舍論』中說:「先代諸軌範師鹹言:二法互爲種子。二法者,謂心有根身」(30),世親采用此說。這與六處受熏,似乎相差不多,但『俱舍論』是有部阿毗達磨化的。依有部的阿 [P229] 毗達磨說:無色界是無色的,無心定是沒有心的。依據這一見解,所以說:色根能爲色法、心法種子的所依,心也能爲心法及色法種子的所依。這樣,無心定以後,可以從依色根的心種子而起心法;無色界以後,也可以從依心的色種子而生色。四、「細心相續」說:『大乘成業論』說:「一類經爲量者,所許細心彼(無心定)位猶有」(31)。一切種子依細心相續,所以無心位中,細心能爲種子的相續所依。「一類經爲量者」,如世友Vasumitra所造『問論』──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說:「滅定猶有細心」(32)。原則的說:「無有定而無心者」的譬喻師,都以爲無心定中有細心的,不過是微細的意識;論所依相續,也不會專依細心說的。如專依細心爲種子的相續所依,那就轉進到瑜伽行派的唯識論了。經部的相續所依,應以前二說爲主(33)。

  

  『大毗婆沙論』中,如所造(色的)觸,無表色,不相應行等,譬喻者都說是沒有實體的。獨立而成爲經部譬喻師,過去、未來也是無了。五蘊──蘊是聚義,容易解說爲是假有的。十二處──六根、六境,說假部Prajn~aptiva^din說:「十二處非真實」(34)。室利邏多也說:「故處是假,唯界是實」(35)。依經部──上座等說:勝義有的,是剎那的因果諸行;從一一界(能生因)性生起一一法,可說是真實有的。從一一法成爲所依(根)、所緣(境)生識來說,都是沒有真實作用的。所以說:「五識(所)依(根、所)緣(境),俱非實有。極微一一不成所依、所緣事故。衆緣和合方成所依、所緣事故」(36)。五根與五(塵)境,都是色法,色的實法是極微。 [P230] 但每一根極微,都沒有爲識所依的作用;每一境極微,都不能爲識的所緣。要依衆多的極微和合,才能說是識的所依、所緣。這樣,和合而說根說境,都是假有而不是真實的。在認識中,「識是了者,此非勝義」(37)。識的了別作用,沒有自性的了別,要在依根、緣境的和合中顯現出來,所以也不是真實的。這樣,上座等經部師,達到了認識論中,根、境,識都是假施設有的結論。

  

  陳真谛Parama$rtha所譯的『四谛論』,婆薮跋摩Vasuvarman──世冑所造,是一部釋經論,與『成實論』一樣,依四谛次第來說明。『論』上說:「大聖旃延論,言略義深廣;大德佛陀蜜,廣說[毘婆沙]言及義」(38)。略的太略,廣的太廣,所以造這部不略不廣的論釋。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應該是說假部(真谛譯爲分別說部)的創立者,『!8句勒』──『藏論』的作者。佛陀蜜Buddhamitra是世親同時的前輩。『四谛論』廣引『俱舍論』,是贊同經部義的。主要是重于『藏論』及說假部。『四谛論』是一時見谛說:「我說一時見四谛:一時離(苦),一時除(集),一時得(滅),一時修(道)」(39)。又泛說見道時,「或一心,或十二心,或十五心」(40)。十二心是犢子部Va^tsi^putri^ya,十五心是有部說。經部說十二處是假,與說假部相同。本論說道是有爲的(41),與說假部的「道不可修,道不可壞」不同。這部論比『俱舍論』遲一些,也有自由取舍,綜合折衷的精神,被稱爲「經部異師」(42)。

  

  在經部思想大發展中,世親所造的『俱舍論』,受到衆賢Sam!ghabhadra『順正理論』的 [P231] 評破,爲當時聲聞佛教界的大事,也是印度聲聞佛日的余輝。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