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明,而渊源于有部的持经譬喻师,逐渐发展完成,是可以决定的。为了反抗有部阿毗达磨的权威性,特地标榜「以经为量」,这才被称为经部。室利逻多弘法的地方,是阿瑜陀;无着Asan%ga、世亲也从北方到这里来弘法。这里是笈多Gupta王朝的新都,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的地方。在佛教中,有一大致如此的情形:思想的启发者,从山林修持中来;义理发达而形成学派的,在都市。室利逻多,还有诃黎跋摩等,游化文化发达地区,义理上都大有成就。但已不是从前的譬喻师风范,成为解释契经的论议者了!
经部(譬喻师)采取了过去、未来是无,现在是有的立场,与大众、分别说Vibhajyava^din 系一致。在法义上有重要贡献的,是种子bi^ja或熏习va^sana^,abhya^sa说,为大乘瑜伽行派所采用。有以为,依「无始时来界」的大乘经说,引起经部种子思想的发展,那是先后颠倒了!对「种子」说得具体些的,如『中论』卷三(大正三0.二二上)说:
「如芽等相续,皆从种子生,从是而生果,离种无相续。从种有相续,从相续有果,先种后有果,不断亦不常。如是从初心,心法相续生,从是而有果,离心无相续。从心有相续,从相续有果,先业后有果,不断亦不常」。 [P226]
为了过去造业karman,后来感报──异熟果vipa^ka-phala的问题,有人提出了种子生果的譬喻。从种子生果,不是直接的,是从种生芽、茎、叶、花等「相续」,然后结果。种子灭坏了,然种中生果的作用,依芽、茎等相续,不断的生灭,到最后才结果的。这样,从初剎那心造业,业是剎那灭的,而业力依心法而一直相续,到因缘成熟,才感得果。以种子为譬喻,成立过去的业能感果报,『中论』所引的,当然不及后来的经部说得完美,但确与经部师说有同样的意义。在『中论』中,业种说是被批评的,依『般若灯论』说:「阿毗昙人言」(21),这是出于『阿毗昙』的。在汉译的众多阿毗昙中,有种子说形迹的,是法胜Dharmas/res!t!hin的『阿毗昙心论』,『论』卷一(大正二八.八一二下)说:
「无教[表]者,若作业牢固,转异心中,此种子生。如善受戒人,不善、无记心中彼犹相随;恶业人,恶戒相随」 「无记心羸劣,彼不能生强力业,谓转异心中,彼相似相随。是故身无教[表],口无教[表],(但善、恶而)无无记」。
『阿毗昙心论』,上面曾说到,是依『甘露味论』造的。『心论』所说:「转异心中,此种子生」;「转异心中,彼相似相随」,虽种子的譬喻,不太明白,但确是为了说明业力的存在。『阿毗昙心论经』也说:「善不善,……若与余识俱,与彼事相续。如执须摩那花,虽复舍之, [P227] 犹见香随。何以故?香势续生故」(22)。『杂心论』也说:「强力心能起身口业,余心俱行相续生。如手执香华,虽复舍之,余气续生」(23)。与余识俱起而相续生,以持香华为譬喻,可说是熏习说。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「别解脱律仪,从初表业发得已后,于一切时……现在相续随转不断」 (24)。表业vijn~apti-karman是依身、语的善恶行为。身业与语业,能引发(如受戒而起)无表业avijn~apti-karman,「于异心中相似相随」。有部是三世实有的:例如受戒发生无表业,在现在相续蕴中,是相续不断的,但如舍戒或死了,戒无表就中止了,而依业感果报的,是无表业剎那灭而成过去,业在过去中,因缘成熟而感报。所以阿毗昙的业相续说,与经部不完全相同。不过业的种子说,熏习说,一生中相续不断,阿毗达磨确已说到了,经部师只是依现在有去说明吧了。『大乘成业论』引偈说:「心与无边种,俱相续恒流,遇各别熏缘,心种便增盛。种力渐次熟,缘合时与果,如染枸橼花,果时瓢色赤」(25)。传说偈颂是马鸣As/vaghos!a所说的 (26),不知是否正确!但经部的种子、熏习说,出于譬喻师(阿毗昙说的现在化),应该是合理的!世亲所传的经部种子说,说得比『中论』偈更精密些,如『顺正理论』(引『俱舍论』)说:「然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,能生当果。业相续者,谓业为先,后后剎那心相续起。即此相续,后后剎那异异而生,名为转变。即此转变,于最后时,有胜功能无间生果,异余转变,故名差别」(27)。从种子生果的譬喻,理解出相续「传生」的道理,拿来解说从业生果。一、相续:无表 [P228] 业生起,一直生灭相续下去;如从种生芽、生茎等,相续不断。二、转变:业在心相续中,是不断转变的,或业力减弱,或者增强;如从芽到茎,到枝条等,不断的转变。三、差别:某种业力,胜过其他的而感得某种果报;如开花而结果。「差别」是与前不同,也就是功能的殊胜。从芽、茎等相续,而理解到业种生果的功能,依心心相续、转变而能感果。到这时,种子、熏习等,已从世俗的譬喻,转为义理上的术语了。
种子、熏习,到底依什么而相续转变生果呢?共有四说。一、「心心相续」说:『中论』所引是这样说的,到世亲的时代,这也还是经部师的一般意见;所以『顺正理论』评破经部,总是说到心法上去。心心相续,一般是六识说,因而有六识前后相熏,或熏「识类」的见解。二、「六处受熏」说:六处──眼等五处是色,意处是心。上座室利逻多说:「是业烦恼所熏六处,感余生果」(28);上座立六处受熏,也就是六处相续为所依的。本来,譬喻师与分别论者一样,「无有有情而无色者,亦无有定而无心者」(29)。佛经虽有无色界及无心定──无想定、灭尽定的名称,其实无色界是有色的,无心定是有心的。有情,是根身(色)与心的综合,所以论到种子的所依与受熏,当然不只是色,不只是心,而是色根与心──六处受熏了。三、「色(根)心互熏」说:世亲在『俱舍论』中说:「先代诸轨范师咸言:二法互为种子。二法者,谓心有根身」(30),世亲采用此说。这与六处受熏,似乎相差不多,但『俱舍论』是有部阿毗达磨化的。依有部的阿 [P229] 毗达磨说:无色界是无色的,无心定是没有心的。依据这一见解,所以说:色根能为色法、心法种子的所依,心也能为心法及色法种子的所依。这样,无心定以后,可以从依色根的心种子而起心法;无色界以后,也可以从依心的色种子而生色。四、「细心相续」说:『大乘成业论』说:「一类经为量者,所许细心彼(无心定)位犹有」(31)。一切种子依细心相续,所以无心位中,细心能为种子的相续所依。「一类经为量者」,如世友Vasumitra所造『问论』──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』说:「灭定犹有细心」(32)。原则的说:「无有定而无心者」的譬喻师,都以为无心定中有细心的,不过是微细的意识;论所依相续,也不会专依细心说的。如专依细心为种子的相续所依,那就转进到瑜伽行派的唯识论了。经部的相续所依,应以前二说为主(33)。
『大毗婆沙论』中,如所造(色的)触,无表色,不相应行等,譬喻者都说是没有实体的。独立而成为经部譬喻师,过去、未来也是无了。五蕴──蕴是聚义,容易解说为是假有的。十二处──六根、六境,说假部Prajn~aptiva^din说:「十二处非真实」(34)。室利逻多也说:「故处是假,唯界是实」(35)。依经部──上座等说:胜义有的,是剎那的因果诸行;从一一界(能生因)性生起一一法,可说是真实有的。从一一法成为所依(根)、所缘(境)生识来说,都是没有真实作用的。所以说:「五识(所)依(根、所)缘(境),俱非实有。极微一一不成所依、所缘事故。众缘和合方成所依、所缘事故」(36)。五根与五(尘)境,都是色法,色的实法是极微。 [P230] 但每一根极微,都没有为识所依的作用;每一境极微,都不能为识的所缘。要依众多的极微和合,才能说是识的所依、所缘。这样,和合而说根说境,都是假有而不是真实的。在认识中,「识是了者,此非胜义」(37)。识的了别作用,没有自性的了别,要在依根、缘境的和合中显现出来,所以也不是真实的。这样,上座等经部师,达到了认识论中,根、境,识都是假施设有的结论。
陈真谛Parama$rtha所译的『四谛论』,婆薮跋摩Vasuvarman──世冑所造,是一部释经论,与『成实论』一样,依四谛次第来说明。『论』上说:「大圣旃延论,言略义深广;大德佛陀蜜,广说[毘婆沙]言及义」(38)。略的太略,广的太广,所以造这部不略不广的论释。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应该是说假部(真谛译为分别说部)的创立者,『!8句勒』──『藏论』的作者。佛陀蜜Buddhamitra是世亲同时的前辈。『四谛论』广引『俱舍论』,是赞同经部义的。主要是重于『藏论』及说假部。『四谛论』是一时见谛说:「我说一时见四谛:一时离(苦),一时除(集),一时得(灭),一时修(道)」(39)。又泛说见道时,「或一心,或十二心,或十五心」(40)。十二心是犊子部Va^tsi^putri^ya,十五心是有部说。经部说十二处是假,与说假部相同。本论说道是有为的(41),与说假部的「道不可修,道不可坏」不同。这部论比『俱舍论』迟一些,也有自由取舍,综合折衷的精神,被称为「经部异师」(42)。
在经部思想大发展中,世亲所造的『俱舍论』,受到众贤Sam!ghabhadra『顺正理论』的 [P231] 评破,为当时声闻佛教界的大事,也是印度声闻佛日的余辉。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