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所不化」(41)。
龍樹依緣起與空性(涅槃)而明一貫的中道,那對于從「佛法」而分流出的部派,也就有了合理的處理。當時,部派佛教思想,趨于極端,如「佛法中方廣道人[比丘]言:一切法不生不滅,空無所有,譬如兔角、龜毛常無」(42),這是極空而破壞了世俗。而「是聲聞人,著聲聞法,佛法過五百歲後,各各分別有五(百)部,……聞說(大乘)般若諸法畢竟空,如刀傷心」(43),這是極有而不知勝義。部派的種種異見,龍樹統攝爲「叁門:一者、!8句勒門,二者、阿毗昙門,叁者、空門」。!8句勒karan!d!a,傳說是佛世大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所造的,可譯名『藏論』,是盛行于南天竺的論書。!8句勒論的特色是:「廣比諸事,以類相從」;「入!8句勒門,論議則無窮,其中有隨相門、對治門等種種諸門」;論議的都是佛說。阿毗昙abhidharma,「或佛自說諸法義,或佛自說諸法名,諸弟子種種集述解其義」。說一切有部有「六足毗昙」;「發智經八犍度」,及釋義的『大毗婆沙論』。有『舍利弗阿毗昙』,是「犢子道人等讀誦」的。現存漢譯的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,與雪山部Haimavata,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論書相近。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的七部阿毗昙,龍樹沒有說到,也許是孤傳海島,對印度大陸佛教的 [P138] 影響不深吧!「空門」說(衆)生空pudgala-s/u^nyata^,法空dharma-s/u^nyata^,都是依據經文──『雜阿含經』,『中阿含經』,『長阿含經』,『增壹阿含經』,『波羅延經』── 『彼岸道品』,『義品』等而說的。部派佛教的叁門,都是依佛說,依佛說的意義而論述的,只是思想方法不同,陷于對立而互不相容的狀態。對于這,『大智度論』這樣說(44):
「無智聞之,謂爲乖錯。智者入叁種法門,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,不相違背」。 「入此叁門,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。能知是事,即是般若波羅蜜力,于一切法無所罣礙。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,入阿毗昙門則墮有中,若入空門則墮無中,若入!8句勒門則墮有無中」。
阿毗昙分別法的自相、共相,因而引起一一法實有自性svabha^va的執見,所以墮在「有」中。空門說法空,如方廣道人那樣,就是墮在空「無」中。!8句勒是大迦旃延所造的論,依真谛的『部執異論疏』說:大衆部Maha^sa^m!ghika分出的分別說(玄奘譯作「說假」)部 Prajn~aptiva^din,是大迦旃延弟子:「此是佛假名說,此是佛真實說;此是真谛,此是俗谛」(45) 。分別的說實說假,說真說俗,很可能墮入「有無」中的(46)。這種種論議,都淵源于佛(『阿含』)說,只是偏執而以對方爲「乖錯」。如得般若波羅蜜,也就是通達緣起即空即假名的中道,那可說部派異義,都有其相對的真實性,于一切法門無所礙了!一切法是緣起的,不是沒有特性 [P139] 、形態、作用,與其他法的關系,只是沒有自性吧了。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一一法有九種」:一、有體,二、各有法(業),叁、各有力用,四、各有因,五、各有緣,六、各有果,七、各有性,八、各有限礙,九、各有開通方便,知此九法名「下如」。知九法終歸要變異盡滅的,名「中如」。知九法「是非有非無,非生非滅,滅諸觀法,究竟清淨,是名上如」(47)。如tathata^ 是不異義,也就是如實。下、中、上─淺深的不同,可說都是如實的。所以論師的不同異議,都有相對的意義,只是執有執無,執假執實,所以處處不通。如得般若如實慧,那就一切無礙;應機說法,知「一切佛語皆是實」了!
龍樹說緣起即空的中道,然空是『阿含經』以來,佛教界一致宣說的修行法門,只是解說有些不同而已。『大智度論』提出了叁種空:一、分破空,二、觀空,叁、十八空(48)。「分破空」,即天臺宗所說的析法空。以!5貚爲例:將!5貚分析到極微parama^n!u,而極微是假立的,如「推求微塵,則不可得」。「觀空」:外境是可以隨觀心而轉的,如『阿含經』所說的不淨觀 As/ubha^-smr!ti,十遍處das!a-kr!tsna-a^yatana^ni等。如一女人,或見是美麗清淨的;修不淨觀的,見是惡露充滿的;嫉妒他的生瞋恨心;無關的人「無所適莫」。好惡、美醜,隨人的觀感不同而異,可見外境沒有實性,所以是空。「十八空」as!t!a^das/a-s/u^nyata^h!:雖隨法而有種種名字,而所以是空的理由,都是「非常非滅故。何以故?性自爾」(49)。這是說一切法本來自性空,也 [P140] 就是出離二邊戲論的中道,是大乘空的精義(50)。『智論』含容的統攝了叁種空,偶爾也以前二空爲方便,但究極的離戲論的中道,是十八空──本無自性空。『智度論』在說到空,無相animitta ,無願apran!ihita爲甚深義時,又提到叁種空:一、「叁昧空」:在叁昧sama^dhi ──定心中,觀一切法空;空是能緣的叁昧(心)空,以空叁昧觀一切法,所以說一切法空。二、「所緣空」:所緣境是空的,緣外境的空相,名爲空叁昧。叁、「無自性空」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七四(大正二五.五八一中──下)說:
「不以空叁昧故空,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。……此中說離是二邊說中道,所謂諸法因緣和合生,是和合法無有一定法故空。……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,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,非佛所作,亦非余人所作,諸佛爲可度衆生故,說是畢竟空相」。
從這裏,可以理解龍樹的大乘空義,依緣起說;從緣起而知一切法沒有定性[自性],沒有自性故是畢竟空atyanta-s/u^nyata^,畢竟空是寂滅無戲論的。爲了化度衆生,依世俗谛說畢竟空,畢竟空是空相也不可得的。龍樹是中道的緣起即空論者,如從認識論去解說,那是不能符合龍樹論意的。當然,龍樹得般若波羅蜜,是于一切法無礙的,也偶爾應用「觀空」來解說。『論』引『般舟叁昧經』的念佛見佛說:「叁界所有,皆心所作。……若取心相,悉皆無智,心亦虛诳」(不實)(51)。 修念佛叁昧成就,佛現在前立;進而見佛如虛空中繁星那樣的現前。但不是佛來了 [P141] ,只是自心叁昧力所現。依此而推論爲:叁界所有,都是自心所造作的。心所造作的,虛诳不實,所以取著心相,是愚癡的。『般舟叁昧經』也說:「心起想即癡,無想是泥洹」(52)。『智論』引偈說:「諸法如芭蕉,一切從心生,當知法無實;是心亦複空,若有人念空,是則非道行」(53) 。這也是法從心生說,法空心也是空,空是離取著戲論的,所以取空相的也就非道了。又說:「如頗梨珠,隨前色(而)變,自無定色。諸法亦如是,無有定相,隨心爲異」(54)。法無定相,隨心而差異不同,與上面所說的「觀空」,是完全相同的。佛法中,善惡與迷悟,「心爲一切法的主導者」,所以說「心所作」,「從心生」。 反之,「心隨身故,身得樂事,心則欣悅。……將諸天衆入粗澀園中,……諸天人衆鬥心即生」,又如「北方地有雪山,雪山冷故,藥草能殺諸毒。所食米谷,叁毒不能大發;叁毒不能大發故,衆生柔軟,信等五根皆得勢力。以是等因緣,北方多行般若波羅蜜」(55)。心隨身轉,心隨環境而變異,『智度論』不也說得很明白嗎?所以不可依據片段文字,誤解龍樹與無著Asan%ga的「唯心論」一脈相通!龍樹是緣起論者,直說一切法空,而不是無著學系那樣的。
文殊Man~jus/ri^法門,與『般若』同源而異流,每說煩惱即菩提,如說:「貪欲是涅槃,恚癡亦如是,如此叁事中,有無量佛道」(56)。龍樹怎樣解說這些文句?對于淫欲,『智論』依『般若經』,說叁種菩薩:「初者,如世間受五欲,後舍離出家,得菩提道。二者,大功德牢固, [P142] 初發心時斷于淫欲,乃至成佛道。是菩薩或法身,或肉身;或離欲,或未離欲。 叁者,清淨法身菩薩,……與衆生同事而攝取之」(57)。第一類菩薩,如釋尊。第二類,「從初發心常作童真行,不與色欲共會」,也就是發菩提心以來,生生世世,過著清淨梵行的生活。即使是得了無生忍的法身菩薩,也是這樣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五(大正二五.叁一七中)說:
「有人言:菩薩雖受五欲,心不著故,不妨于道」。 「菩薩應作童真修行梵行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梵行菩薩不著世間故,速成菩薩道。若淫欲者,譬如膠漆,難可得離」。
有大乘人以爲:受五欲,對修道是不妨礙的,只要不執著他。對于這種見解,龍樹是不以爲然的。認爲始終修童真梵行,能「速成菩薩道」,也就是成佛要容易得多。『龍樹傳』說:起初,龍樹與友人,到王宮中去淫亂,幾乎被殺,這才深感欲爲苦本而出家。龍樹有過這一番經曆,當然會稱贊始終修梵行的。這是「大功德牢固」,不是一般人都能這樣的。先受欲而後出家(第一類),應該是最一般的。第叁類是法身菩薩,爲了攝化衆生,如維摩诘Vimalaki^rti長者那樣。大菩薩的善巧方便,不是初學者所能行的。說到「煩惱是菩提」,如『大智度論』(58)說:
「因緣生故無實,……不從叁世十方來,是法定相不可得。何以故?一切法入如故。若(不)得是無明定相,即是智慧,不名爲癡。是故癡相、智慧相無異,癡實相即是智慧,取 [P143] 著智慧者即是癡」。 「諸法如入法性中,無有別異。……愚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觀大乘──「性空唯名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