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。或「得本心」;「見自性」,「見本性」。「識心見性」,爲後來「明心見性」所本。「本」是本來如此,本來清淨,表示「性」或「心」的這一意義,就稱爲「本心」,「本性」。「法」是一切法,萬法,「性含萬法」;「萬法在自性」;「一切法盡在自性」,表示這一意義,就稱爲「法性」,「自法性」。「心」與「性」,在名義上,有什麼差別,有什麼關系呢?在一般的教理中,每說「性地」,「心王」,而『壇經』卻不同,如(大正四八‧叁四一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心即是地,性即是王。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」。 「自心地上,覺性如來」。

  

  從衆生來說,「性」是每人的生命主體(王,主,主人翁),每人的真正自己(真我)。衆生位中,可說「性」與「身心」是對立的;身心的生存與滅壞,是以「性」的存在與離去而決定的。如約衆生「自有本覺性」說,「性」就名爲「法身」,「法身」也是與色身對立的,如(大正四八‧叁叁八下──叁叁九上)說:

  

   「若一念斷絕,法身即是離色身」。 「一念斷即死(原作「無」),別處受身」。 「色身是舍宅,不可言歸(依)。向者(法身等)叁身,在自法性」。 [P354]

  

  法身是:「何名清淨法身佛?善知識!世人性本自淨,萬法在自性。……一切法自在(應作「在自」)性,名爲清淨法身」。衆生自性本淨,一切法在自性,所以名爲「法身」(身是依止義)。衆生的法身,就是自性。「性」與「身心對立」,「法身」也與「色身」對立。死,就是「法身」離去了。

  

  「性」──「自性」(「法身」),與一切法的關系呢?「性」如虛空一樣,性含萬法,萬法盡在自性。萬法是自性所變的,如(大正四八‧叁叁九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不思量,性即空寂,思量即是變化。思惟惡法,化爲地獄。思量善法,化爲天堂。…… 自性變化甚明,迷人自不知見」。 「世人性本自淨,萬法在自性。思量一切(惡)事,即行于惡。思量一切善事,便修于善行。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,自性常清淨」。

  

  「性」是本來清淨,本來空寂,是超越于現象界的。善與惡,天堂與地獄,都是因「思量」而從自性中化現。一切法的現起,不能離卻自性,如萬物在虛空中一樣。所以,善的,惡的,苦報,樂果,都是自性所起,不離自性。叁界,六趣,離自性是不可得的。盡在自性中,所以一切本來清淨,沒有什麼可取可舍的。然而衆生迷了,一切在自性,不離自性,而不能明見自性。在衆生境界中,色身是舍宅,性(或名法身)是主,自性成爲生死中的自我(小我)。從返迷啓悟 [P355] ,求成佛道來說:自性就是法身;自性具足叁身佛,衆生迷而不見,向外求佛,這是完全錯了。佛,要向衆生身心去求,如(大正四八‧叁四四下──叁四五上)說:

  

   「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自若無佛心,向何處求佛」? 「若能身中自有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」。 「但識衆生,即能見佛。若不識衆生,覓佛萬劫不得見也」。

  

  真佛,只在衆生自己身心中,就是「自性」,所以說:「佛是自性作」。就是「法身」(「自性法身」),也名爲「真如本性」,所以(大正四八‧叁四0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故知不悟,即是佛是衆生;一念若悟,即衆生(原有「不」字,今刪)是佛。故知一切萬法,盡在自身心中,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」!

  

  「自性」、「法身」,只在衆生中。迷就是衆生,悟就是佛。可以說:「性」──「自性」,是萬法的本源,是衆生的當體;是成佛的真因(佛性),也就是佛的當體。這是『壇經』所提出的主題,問題在怎樣去體見!

  

  與「性」有同樣重要意義的,是 「心」。『壇經』在教授十弟子時,明確的說到(大正四八‧ 叁四叁中):

  

   「法性起六識──眼識,耳識,鼻識,舌識,身識,意識;六門;六塵。自性含萬法,名 [P356] 爲含藏識。思量即轉識。生六識,出六門,(見)六塵,是叁六十八。由自性邪,起十八邪含。(由)自性(正,起)十八正含。惡用即衆生,善用即佛」。

  

  「自法性」起一切,含一切,名爲含藏識。「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。……性含萬法是大」。在這一意義上,性就是心,是第八藏心。「思量即轉識」,上面曾經引述:「不思量,性即空寂,思量即變化。思量惡法,化爲地獄;思量善法,化爲天堂」等。「思量」,是轉識特有的作用,迷妄本源,起善起惡,苦報樂報,叁界六趣生死,都由于思量。思量,自性就起化了,這是第七識。加上依六根門,緣六塵境的六識,共有八識。這一心識說,大體近于地論宗的南道派── 勒那摩提所傳。阿黎耶是真識,阿陀那(或末那)是妄識。阿黎耶識就是法性,所以「計法性生一切法」;「計于真如以爲依持」。「性」是生命主體,萬化的本源,所以如「王」。王所攝屬的是「地」,性所攝屬的是「心」,所以名爲「心地」。約含容一切法說,性與(本)心是一樣的;「本心」是「本性」所有的「本覺性」(約起化說,名爲「性」)。比對『起信論』,「性」是「心真如」,及「心生滅」中的如來藏性。「心」是「心生滅」中,依如來藏而有阿黎耶識,及依阿黎耶而轉起的諸識。『壇經』所傳的,是原始的如來藏說。但不用如來藏一詞,而稱之爲「性」或「自性」。如來藏(「性」)就是衆生,就是法身,法身流轉于生死,可參讀『不增不減經』等。 [P357]

  

  二、「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,無念爲宗」:這是『壇經』所傳的修行法。1.「無相」,如(大正四八‧叁叁八下)說:

  

   「無相,于相而離相」。 「外離一切相是無相。但能離相,性體清淨,是(原衍一「是」字)以無相爲體」。

  

  衆生是于相而取著相的,如看心就著于心相,看淨就著于淨相。取相著相,就障自本性,如雲霧的障于明淨的虛空。如離相,就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,如雲散而虛空明淨一般。所以無相不只是離一切相,更是因離相而顯性體的清淨,「自性」是以無相爲體的。

  

  2.「無住」的意義,如『壇經』(大正四八‧叁叁八下)說:

  

   「爲人本性,念念不住。前念今(原作「念」)念後念,念念相續(原作「讀」),無有斷絕。若一念斷絕,法身即是離身色。念念時中,于一切法上無住。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縛。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,(是)以無住爲本」。

  

  人的「本性」(「性」‧「自性」),是念念不住的。在一生中,是從不斷絕的。「性」本來不住,從本來不住的自性,起一切法,所以『維摩經』說:「依無住本,立一切法」。一切法在自性,也是念念不住的(或稱爲叁世遷流),然衆生不能明了。試引『肇論』的「物不遷論」來解說:一切法是前念,今念,後念──念念相續的。審谛的觀察起來:「昔物自在昔,不從今 [P358] 以至昔;今物自在今,不從昔于至今」。念念相續,而實是「法法不相到」的,「性各住于一世」的;不是葛藤一般的牽連于前後的。因爲衆生不了解,「既知往物而不來,而謂今物而可往」,所以就念念住著了。經上說:「顧戀過去,欣求未來,耽著現在」;于念念中系縛,往來生死。如能體悟自性的本來不住;一切法在自性,也無所住。直了現前──「來而不往,去而不留」,如雁過長空,不留痕迹;如見阿!B粊佛國,一見不再見。那就是念念不住,頓得解脫自在。『壇經』以本性的「無住爲本」,所以反對「直言坐不動,除妄不起心」的禅法,如(大正四八‧叁叁八中)說:

  

   「若如是,此法同無情(原作「清」),卻是障道因緣。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(原作「住在」」,即通流;住即被縛。若坐不動是,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)。

  

  曹溪的禅,在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中著力。直下無住,見自本性,活潑潑的觸處都自在解脫。這與「住心」一境的定法,確是非常不同的。

  

  3.「無念」,如『壇經』(大正四八‧叁叁八下)說:

  

   「于一切境(原作「鏡」)上不染,名爲無念。于自念上離境,不于法上念生。莫百物不思,念盡除卻。一念斷即死,別處受生」。 「無者無何事?念者何物?無者離二相諸塵勞。真如是念之體,念是真如之用。性起念, [P359] 雖即見聞覺知(原作「之」),不染萬境而常自在」。

  

  「無念」,一般總以爲是沒有念,什麼心念都不起。慧能以爲人的本性,就是念念不斷的,如真的什麼念都沒有,那就是死了。所以勸人「莫百物不思,念盡除卻」。「空心不思」,就是「迷人」。那「無念」是什麼意義呢?「于自念上離境,不于法上念生」,就是無念。念是心,心所對的是境(法)。一般人在境上起念,如境美好,于境上起念,起貪。境相惡,就于境上起念,起瞋。一般人的「念」,是依境而起,隨境而轉的。這樣的念,是妄念,終日爲境相所役使,不得自在。所以說:「迷人于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見,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」。所以要「無念」──「于自念上離境,不于法上念生」。也就是不依境起,不逐境轉。「念」,是本來自在解脫的。念是真如的用,真如(「性」)是念的體。從「性起念」,本來自在。只爲了心境對立,心隨境轉,才被稱爲妄念。只要「于自念上離境」,念就是見聞覺知(自性的作用)。雖還是能見,能聽,而這樣的見聞…

《中國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