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禅宗史 第七章 荷澤神會與南宗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燈普化的付法製,在禅宗史中,有深遠的意義,而不是捏造的。從代表曹溪禅風的『壇經』來看,與『大乘無生方便門』等北宗禅,顯有重大的區別。神會立頓教(如來禅)而斥漸教(清淨禅),不能說沒有自己的見地,而只是爭一法統。神會在『南宗定是非論』(神會集二八叁、二九一)說: [P295] 「(和)上答:從秀禅(師)……說禅教人……。以下有數百余人說禅教人,並無大小,無師資情,共爭名利,元無禀承,亂于正法,惑諸學道者,此滅佛法相也」。

  

  「和上告遠法師及諸人等:莫怪作如此說,見世間教禅者多,于學禅者極其缭亂。恐天魔波旬及諸外道入在其中,惑諸學道者,滅于正法,故如此說」。

  

  從這段文看出,禅門大啓以來,人人自稱得法,處處開法立宗。從來一系相承的禅法,顯然陷于分化,分化爲形形色色。尤其是神秀一系,受到國家尊重,自不免有依傍禅門,「共爭名利」的現象。這對于服膺曹溪禅風,堅信一代一人付法製的,充滿了護法真誠的神會,實有不能不大聲疾呼的苦心。神會是慧能門下的「狂」者,「狂者有所進取」。『證道歌』說:「圓頓教,勿人情,有疑不決直須爭。不是山僧爭人我,修行恐落斷常坑」。神會的「爲天下學道者定宗旨,爲天下學道者辨是非」,正是那種爲佛法、爲衆生的真誠。如以世俗眼光,看作形式的法統之爭,那是與事實相去遠了!

  

  

  

  爲法的挫折與成功

  從神秀入京(七0一)以來,經普寂等繼踵弘揚,到天寶初年(七四二),在當時的政教中心──洛陽、長安,以及大河南北,已有深廣的基礎。神會北上,發表震動當時,批評北宗的宏論,當然是不能沒有阻礙的。在滑臺大雲寺召開大會,就有人臨時「拆破場」了。『圓覺經大疏鈔』卷叁之一說: [P296] 「俠客沙灘五臺之事,縣官白馬。衛南盧鄭二令文事,叁度幾死。商旅缞服,曾易服執秤負歸。百種艱難,具如祖傳。達摩懸絲之記,驗于此矣!因淮上祈瑞,感炭生芝草,士庶鹹睹,乃盡今(命?)建立無退屈心」。

  

  所說的這些艱難,是在到洛陽以前的。文字過于簡略,不能完全明了當時的情形。「縣官白馬」,是爲白馬的官府所拘系(縣與懸同)。白馬在滑臺東,當時滑臺是屬于白馬縣的;起因是「俠客沙灘五臺之事」。「叁度幾死」,是爲了「衛南盧鄭二令文事」。盧、鄭,是二位縣令。「衛南」,應是衛河(又名南運河)以南,不知是那二縣的縣令。上是武俠的牽累,這裏是文字引起了麻煩。「商旅缞服」以下,似乎是受到處分,脫去僧衣而服勞役!神會在滑臺、邢州一帶,已遭遇種種的打擊。但並不氣餒,進一步的到了洛陽──北宗的中心地帶。敢說敢爲,終于遭遇了更大的挫折,如『宋僧傳』「神會傳」說:

  

   「天寶中,禦史盧奕阿比于寂,誣奏會聚徒,疑萌不利。玄宗召赴京,時駕幸昭應,湯池得對,言理允惬。敕移住均部;二年,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」。

  

  關于神會的被徙移,『圓覺經大疏鈔』卷叁之一,說得更爲分明:

  

   「天寶十二年,被谮聚衆。敕黜弋陽郡,又移武當郡。十叁載,恩命量移襄州。至七月,又敕移荊州開元寺,皆北宗門下之所致也」。 [P297]

  

  這一次的問題,極爲嚴重。天寶十二年(七五叁),神會六十六歲,禦史盧奕奏神會聚衆,怕有不利于國家的企圖。盧奕是北宗的護持者,對神會運用了政治的力量。神會的門下多了,分子就可能複雜。當時曾在湯池,面見玄宗,接受詢問。但結果,被貶放到弋陽郡(今江西弋陽縣)。又移到武當郡(今湖北均縣)。第二年(十叁年),又移住襄州(今湖北襄陽)。到七月裏,又移住荊州開元寺。不到二年,就遷徙了四次,艱困是可以想象的!在神會再回洛陽以前,就住在荊州。

  

  時局的突然變亂,神會得到了再起的機會。天寶十四年(七五五)十一月,安祿山反了。第二年(七五六),洛陽、長安淪陷,玄宗去了四川,太子在靈武即位(即肅宗)。到至德二年(七五七),郭子儀等恢複了東西兩京。這時候,神會出來了,被公推來主持開壇度僧的事,如『宋僧傳』說:

  

   「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,然于飛挽索然。用右仆射裴冕權計,大府各置戒壇度僧,僧稅(百)缗,謂之香水錢,聚是以助軍須。……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。于時寺宇宮觀,鞠爲灰燼,乃權創一院,悉資苫蓋,而中築方壇。所獲財帛,頓支軍費。代宗郭子儀收複兩京,會之濟用,頗有力焉」。

  

  當時的度僧,是納稅得度的。納稅得度的情形,如『佛祖曆代通載』卷一叁(大正四九‧五九八 [P298] 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聽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度爲僧。或納錢百缗,請牒剃落,亦賜明經出身。及兩京平,又于關輔諸州,納錢度僧道萬余人。進納自此而始」。

  

  『唐書』「食貨志」,也說到:「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;納錢百千,賜明經出身」。當時的立壇度僧,對民衆來說,免了兵役、勞役。對政府來說,得到了軍需的支應。在政府軍費的迫切下,神會出來主持號召,獲得大量金錢上的供應,當然對神會特別重視起來。神會受到了皇帝的供養,如『宋僧傳』說:

  

   「肅宗皇帝诏入內供養。敕將作大匠,並功齊力,爲造禅宇于荷澤寺中」。

  

  神會在那時,念念不忘南宗頓教,爲南宗做了兩件大事。一、由郭子儀出面申請,請爲菩提達摩──初祖立谥,如陳寬『再建圓覺塔志』(「唐文拾遺」叁一)說:

  

   「司徒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,複東京之明年(七五八),抗表乞大師谥。代宗皇帝谥曰圓覺,名其塔曰空觀」。

  

  二、由廣州節度使韋利見啓奏,請六祖袈裟入內供養,如『別傳』(續一四六‧四八七)說:

  

   「上元二年,廣州節度韋利見奏,僧行滔及傳袈裟入內。孝感皇帝依奏,敕書曰:敕曹溪山六祖傳袈裟,及僧行滔並俗弟子,韋利見令水陸給公乘,隨中使劉楚江赴上都。上元二 [P299] 年十二月十七日下」(「上元」,應是「幹元」的誤寫)。

  

  從韶州請得傳法袈裟,到宮內去供養,這是付法傳衣,慧能爲六祖的最好證明。在兵荒馬亂中,郭子儀與韋利見,爲禅宗奏請,可斷論爲與當時主持壇度,受到政府崇敬的神會有關。神會是「狂」者,是富有英雄氣概的禅僧。支持他的,如兵部侍郎宋鼎,太尉房管(作「六葉圖序」),郭子儀,韋利見,都是與軍隊有關的人,也許是氣分相投的關系!

  

  神會爲曹溪頓教而獻身,不避任何艱險,坦然直進,終于達成了:韶州慧能爲禅宗六祖,永爲後代的定論。神會也該爲了圓滿所願而熙怡微笑了!以後的事,如『圓覺經大疏鈔』卷叁之下所說:

  

   「幹元(應是無元)元年(七六二)……五月十叁日示滅,年七十五」。 「二年(七六叁),遷厝于東京龍門,置塔寶應。二年,敕于塔所置寶應寺」。 「大曆五年(七七0),敕賜祖堂額,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」。 「七年(七七二),敕賜塔額,號般若大師之塔」。 「貞元十二年(七九六),敕皇太子集諸禅師,楷定禅門宗旨,遂立神會禅師爲第七祖」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有關神會的著作

  [P300]

  有關神會的作品,過去僅從『傳燈錄』(卷叁0),知道『顯宗記』短篇。直到炖煌所藏的,有關神會作品唐寫本的發現,經胡適等校跋而發表出來,神會的禅學,及那個時代的禅宗史,才有較正確的理解。從事神會禅學的研究者,雖不一定能恰當地敘述,或不免偏頗的論斷。然從資料的整理公布來說,是不能不表示欽佩的!

  

  現存有關神會的作品,有『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』;『菩提達磨南宗定是非論』;『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』;『頓悟無生般若頌』。在這幾部中,雖胡適說『顯宗記』爲「禅八股」,卻可能爲神會所作;其余都是門下的記錄或編集。早期的禅宗大德,很少有自己著述的。

  

  

  

  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

  胡適依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伯希和二0四五號第二件爲底本,對勘日本貞木鈴太郎校刊的,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的炖煌寫本,發表于中央研究院『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』二十九本。現又附入『神會和尚遺集』。文中說到:「登此壇場,學修般若波羅蜜」。這是在「壇場」中,開法傳禅(般若)的一項記錄。對神會的禅學來說,最爲體系完整。『曆代法寶記』(大正五一‧一八五中)說到:

  

   「東京荷澤寺神會和上,每月作檀場,爲人說法,破清淨禅,立如來禅,立知見,立言說。爲戒定慧不破言說,雲:正說之時即是戒,正說之時即是定,正說之時即是慧。說無念 [P301] 法,立見性」。

  

  這是神會在壇場所說的主要內容。『壇語』雖沒有具備,而重要的也都在了。特別是「立知見」,如『壇語』(神會集二叁七、二叁八)說:

  

   「心有是非不?答:無。心有來去處不?答:無。心有青黃赤白不?答:無。心有住處不?答:心無住處。和上言:心既無住,知心無住不?答:知。知不知?答:知」。「今推到無住處立知,作沒?……無住心不離知,知不離無住。知心無住,更無余知。… …無所住者,今推知識無住心是。而生其心者,知心無住是」。

  

  神會以啓發式的問答,層層推诘,推到「知心無住」。這就是「自本空寂心」;「知之一字,衆妙之門」的知;「唯指佛心,即心是佛」的心。

  

  『壇語』是神會在洛陽,開法傳禅的記錄。開元二十年(七叁二)在滑臺召開無遮大會,責神秀門下,人人開法…

《中國禅宗史 第七章 荷澤神會與南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