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

 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

  

  第一節 曹溪流派

  慧能在韶州行化四十多年,予禅宗以極深遠的影響。當時僻處嶺南的弟子,雖傳下法海、志道等名字,但事迹不詳。他們的貢獻,是『壇經』的集成與傳出,及有關慧能事迹的傳說。發展曹溪頓教而成爲大宗的,屬于中原及江南的弟子。

  

  

  

  中原的荷澤宗

  荷澤宗,以神會住在洛陽荷澤寺而得名。慧能去世以來的五十年(七一叁─ ─七六二),是神會北上,努力于發揚南宗頓教,確定慧能爲六祖的時代。神會的一生,已在上一章說過了。神會的門下,在京洛一帶的,竟沒有卓越的禅師。在這政治中心地帶,與北宗尖銳的對立,「相見如仇」,結果是誰也沾不了便宜,僅留下「壇經傳宗」等口實。少數行化到江南的,恰好洪州、石頭、牛頭禅盛行,也難有卓越的表現。惟磁州法如一系,傳入成都,後來有圭峰宗密(七八0──八四一),爲荷澤宗的殿軍大師。但宗密「教禅一致」,荷澤宗與華嚴教合一,失去了南宗頓教──簡易的特色。 [P320]

  

  江南的洪州宗與石頭宗

  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所傳出的法系,到十世紀,被認爲曹溪禅門的正統。行思(或作「行司」)的傳記,附見于『宋僧傳』卷九「義福傳」 下(大正五0‧七六0下),『傳燈錄』卷五(大正五一‧二四0上──下)。行思是吉州(今江西吉安縣,就是廬陵)人,開元二十八年(七四0)去世。在曹溪會下,行思被稱爲「上座」,是一位年齡較長的弟子。慧能生前,行思早已離開曹溪,住在故鄉的青原山靜居寺。傳說「四方禅客,繁擁其堂」,而現在能知道名字的,僅石頭希遷一人而已。希遷的傳記,見『宋僧傳』卷九 「希遷傳」(大正五0‧七六叁下 ──七六四上),『傳燈錄』卷一四(大正五一‧叁0九中──下)。希遷卒于貞元六年(七九0),年九十一歲,應生于久視元年(七00)。希遷是嶺南高要(今廣東高要縣)人,起初在曹溪會下做沙彌。慧能去世(七一叁),希遷只有十四歲。他曾「上下羅浮,往來叁峽」,到處去參訪。開元十六年(七二八),受具足戒。然後到青原山來依止行思,終于成爲一代的大禅師。天寶初年(七四二),希遷到南嶽來。在一石臺上結庵,所以人稱「石頭和尚」──石頭宗由此得名。廣德二年(七六四),曾到梁端(今湖南長沙縣)住了一個時期。從七四二到七九0,希遷弘禅的時間,長達半個世紀。門下的法嗣,『傳燈錄』列二十一人。如荊州的天皇道悟(八0七卒),澧洲的藥山惟俨(八二八卒),潮州的西山大顛(八二四卒),都是有名的禅師。雲門宗,法眼宗,曹洞宗,傳說都是從石頭系統出來的。 [P321]

  

  慧能的另一弟子懷讓,傳記見張正甫(八一五)所作的『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並序』(全唐文卷六一九);『宋僧傳』卷九「懷讓傳」 (大正五0‧七六一上──中);『傳燈錄』卷五(大正五一‧ 二四0下──二四一上)。懷讓于天寶二年(七四四)去世,世壽六十八,應生于儀鳳二年(六七七)。懷讓是金州安康(今陝西安康縣)人,起初從荊州恒景律師出家。與同學坦然,參訪嵩山老安。二十叁歲(六九九)時,來曹溪參慧能。在曹溪門下十二年(或說「十五年」),景雲二年(七一一)辭去。先天二年(七一叁),懷讓到南嶽來,住般若寺。懷讓的弟子,『宋僧傳』舉道峻、道一──二人,『傳燈錄』列九人。其中,嚴峻就是道峻,後來住楊州大明寺;神照住廣東潮州的西山。藥山惟俨,潮州大顛,百丈懷海,都是從神照(或作「慧照」)出家的。懷讓的弟子中,留有事迹的,也只有洪州道一。道一的傳記,有權德輿(約七九一)所作的『唐故洪州開元寺石門道一禅師碑銘並序』(全唐文卷五0一);『宋僧傳』卷一0「道一傳』(大正五0‧七六六上── 下);『傳燈錄』卷六(大正五一‧二四五下──二四六下)等。道一卒于貞元四年(七八八),年八十歲,是生于景龍叁年(七0九)的。道一是漢州(今四川廣漢縣)人,俗姓馬,被尊稱爲「馬大師」;後世又稱之爲「馬祖」(其實「馬祖」是牛頭下鶴林玄素──「馬素」的俗稱)。憲宗谥爲大寂禅師,所以或稱之爲「大寂」。道一本爲成都淨衆寺金和尚無相的弟子;後到南嶽來,從懷讓修學。天寶初年(七四二),道一住建陽(今福建建陽縣)的佛迹嶺,開始聚徒教化。不久 [P322] ,遷到臨川(今江西臨川縣)的西山,南康(今江西南康縣)的龔公山。大曆年間(七六六── 七六九),移住洪州(今江西南昌縣)開元寺,所以人稱之爲「洪州宗」。道一的門下盛極了,稱「八十八位善知識」。如南泉普願(八叁四卒),西堂智藏(八一四卒),而百丈懷海(八一四卒)最有名。懷海下出了沩山靈佑(八五叁卒),黃蘗希運(八五六頃卒),爲沩仰與臨濟二宗的根元。

  

  行思與懷讓,當時只是與少數學人,度著禅的生活,沒有公開的開法傳禅。如『圓覺經大疏鈔』說:「讓和上是六祖弟子,本不開法,但山居修道」(續一四‧二七九)。神會在滑臺大會上說:「能禅師……門徒道俗,近有數(百?)余人,無有一人敢濫開禅門」 (神會集二八叁)。到了希遷與道一,禅風才大盛起來。『宋僧傳』 「希遷傳」引劉轲碑(八二0頃作)說:「自江西主大寂,湖南主石頭,往來憧憧,不見二大士爲無知矣」!這可以想見當時的盛況。然在會昌法難(八四五)以前,石頭一系的興盛,是比不上荷澤與洪州的。石頭一系的思想,也沒有被認爲曹溪的正宗,這可以舉當時的文記爲證。

  

  一、韋處厚(八二八卒)所作『興福寺內供奉大德大義禅師碑銘』(全唐文卷七一五)說: 「自脈散絲分,或遁秦,或居洛,或之吳,或在楚」。

  

  大義是道一的門下,死于八一八年。韋處厚作碑,說到禅的分散,是代表洪州宗當時的意見 [P323] 。碑中所說的:「秦者曰秀」,是北宗;「洛者曰會」,是荷澤宗;「吳者曰融」,是牛頭宗;「楚者曰道一」,是洪州宗。敘述當時的禅分四大支,卻沒有提到石頭。碑文雖不滿神會門下的「壇經傳宗」,而稱神會爲「得總持之印,獨曜瑩珠」,大有曹溪門下第一人的意思。那時的洪州門下,對神會還是表示尊敬的。

  

  二、賈餗(八二五)所作『楊州華林寺大悲禅師碑銘並序』(全唐文卷七叁一)說:

  

   「菩提達磨,始來中土。代襲爲祖,派別爲宗。故第六祖曹溪慧能,始與荊州神秀分南北之號。曹溪既沒,其嗣法者,神會、懷讓,又析爲二宗」。

  

  大悲禅師是神會的弟子靈坦(死于八一六年)。碑文承認了懷讓爲曹溪門下,荷澤與洪州─ ─二宗並立,也沒有說到石頭。

  

  叁、白居易(八四七卒)所作『西京興善寺傳法堂碑並序』(全唐文卷六七八)說:

  

   「自四祖以降,雖嗣法有冢嫡,而支派猶大宗小宗焉。以世族譬之,既師(指興善惟寬)與西堂藏,甘泉賢,勒潭海,百岩晖,俱父事大寂(道一),若兄弟然。章敬澄,若從兄弟。徑山欽,從祖兄弟。鶴林素,華嚴寂,若伯叔然。(武)當山忠,東京會,若伯叔祖。嵩山秀,牛頭融,若曾伯叔祖」。

  

  『傳法堂碑』,是爲道一的弟子興善惟寬(卒于八一七)作的。所敘的譜系,有點雜亂,然 [P324] 代表了洪州門下當時的意見。碑中說到了洪州大寂,牛頭法融,嵩山(神)秀,東京神會;所敘述的,都屬當時四大宗,並沒有提到石頭一系。

  

  四、『圓覺經大疏鈔』卷叁之下,列舉七家:「拂塵看淨,方便通經」,是北宗;「叁句用心爲戒定慧」,是淨衆宗;「教行不拘而滅識」,是保唐宗;「觸類是道而任心」,是洪州宗;「本無事而忘情」,是牛頭宗;「藉傳香而存佛」,是宣什宗;「寂知指體,無念爲宗」,是荷澤宗(續一四‧二七七──二八0)。敘述當時的七家(除去四川方面的淨衆,保唐,宣什,也還是四大宗),卻沒有石頭的地位。

  

  五、宗密的又一著作,『禅源諸诠集都序』卷上之二(大正四八‧四00下)說:

  

  「宗義別者,猶將十家(原誤作「室」),謂江西,荷澤,北秀,南侁,牛頭,石頭,保唐,宣什,及稠那,天臺等」。

  

  宗密列舉十家,連(不屬達摩系統的)稠那、天臺都在內,才提到了石頭。統攝諸家的禅爲叁宗,其中「泯絕無寄宗……石頭、牛頭,下至徑山,皆示此理」(大正四八‧四0二下)。洪州與荷澤,同屬「直顯心性宗」,而石頭卻與牛頭相同,這意味著石頭宗的不徹底,不足以代表曹溪的正統。

  

  上述的五項文證,都是會昌法難以前的實錄。到會昌法難止,荷澤與洪州,互相承認爲曹溪 [P325] 門下的二大流。石頭宗的早期意義,應好好的加以研究。

  

  

  

  劍南的保唐宗

  保唐宗的成立者,是成都保唐寺無住。『傳燈錄』卷四,有無住的機緣語句,得法于淨衆寺的無相(大正五一‧二叁四中──二叁五上)。宗密也把他看作五祖下的一文,如『圓覺經大疏鈔』卷叁之下(續一四‧二七八)說:

  

   「其先亦五祖下分出,即老安和上也。……有一俗弟子陳楚章,時號陳七哥。有一僧名無住,遇陳開示領悟,亦志行孤勁。後遊蜀中,遇金和上開禅,亦預其會。但重谘問見,非改前悟。將欲傳之于未聞,意以禀承俗人,恐非宜便,遂認金和上爲師」。

  

  老安是嵩山慧安;金和上是淨衆寺無相,爲智诜的再傳弟子。老安與智诜,都…

《中國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