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國禅宗史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(大正五一‧六0叁上)。道信以「入道方便」──「入道安心要方便」教人,道宣已經知道了。天臺學者荊溪湛然(七一一──七八二)在 『止觀輔行傳弘決」卷二之下(大正四六‧一八四下)也說:

  

   「信禅師元用此(文殊說般若)經以爲心要。後人承用,情見不同,致使江表京河禅宗乖互」。

  

  道信以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爲心要,也與神秀所說相合,如『楞伽師資記』(大正八五‧一二九0上 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則天大聖皇後問神秀禅師曰:所傳之法,誰家宗旨?答曰:禀蕲州東山法門。問:依何典诰?答曰: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」。

  

  『楞伽師資記』所傳的「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」,代表了道信的禅門,是確實的、難得的珍貴資料!道信當時弘開的禅門,在上面所引的文句中,就顯出了道信禅法的叁大特色: [P53]

  

  一、戒與禅合一:弘忍門下的開法傳禅,都與戒有關(第四章再詳爲論列)。慧能「說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「兼授無相戒」,是戒禅一致的。如炖煌本『壇經』(大正四八‧叁四0下)說:

  

  「菩薩戒經雲:戒(原誤作「我」,依經文校正)本源(原誤作「願」)自性清淨。識心見性,自成佛道。即時豁然還得本心」。

  

  神秀「五方便」的「離相門」,在正授禅法以前,先發願,請師,受叁歸,問五能,忏悔,受菩薩戒,完全是受菩薩戒的次第。正授菩薩戒,如『大乘無生方便門』(大正八五‧一二七叁中)說:

  

   「菩薩戒是持心戒,以佛性爲戒。性(?)心瞥起,即違佛性,是破菩薩戒。護持心不起,即順佛性,是菩薩戒」。

  

  神秀所傳的,「以佛性爲戒」,與「一念淨心,頓超佛地」的禅門,也達到一致的境地。開法傳禅而與戒相關,不只是南能北秀,弘忍門下的宣什宗、淨衆宗,也是如此。尤其是宣什的「傳香」(『壇經』的惠昕本等,也有傳「五分法身香」的開示),顯然是菩薩戒的內容。依『楞伽師資記』所說,道信有「菩薩戒法」,又有「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」。道信的「菩薩戒法」,雖沒有傳下來,內容不明;但道信的禅門,有戒有禅,是確實的。弘忍門下的禅風,禅與菩薩戒相合,原來是禀承道信(七世紀前半)的門風。這點,極關重要!不明白這一點,柳田聖山(撰『 [P54] 初期禅宗史書之研究』)才重視八世紀的「江陽禅律互傳」,而想象『壇經』的「無相戒」爲牛頭六祖所說,不知道這正是道信以來的禅風。

  

  達摩禅與頭陀行相結合。頭陀行本爲辟支佛行,是出家人的,而且是人間比丘──過著集體生活者所不取的。頭陀行的禅,不容易廣大的弘通。道信使禅與菩薩戒行相聯合,才能爲道俗所共修。說到菩薩戒,南朝非常的流行。梁武帝與隋炀帝(那時是晉王),都曾受菩薩戒。智顗作『菩薩戒義疏』,說傳戒儀式,當時有六本:「一、梵網本,二、地持本,叁、高昌本,四、璎珞本,五、新撰本,六、製旨本」(大正四0‧五六八上)。地持本,高昌本,璎珞本,流傳于北地。新撰本(南方新撰,也用梵網十重戒)及(梁武帝審定的)製旨本,是南朝所通行的。智顗取傳爲鸠摩羅什所驿的梵網本。道信的『菩薩戒法』,雖沒有明文可考,然從南能北秀的戒法,以自性清淨佛性爲菩薩戒體而論,可以想見爲梵網戒本。道信的戒禅合一,是受到了南方,極可能是天臺學的影響。

  

  二、『楞伽』與『般若』合一:近代學者每以爲:達摩以四卷『楞伽經』印心,慧能改以『金剛經』印心。因而有人說:禅有古禅與今禅的分別,楞伽禅與般若禅的分別。達摩與慧能的對立看法,是不對的。依道信的「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」,可以徹底消除這一類誤會。達摩以四卷『楞伽經』印心,當然是確實的,達摩門下曾有「楞伽師」(胡適稱之爲「楞伽宗」)的系統。然 [P55] 據『續僧傳』所說:「摩法虛宗,玄旨幽赜」(大正五0‧五九六下)。「達摩禅師傳之南北,忘言忘念,無得正觀爲宗」(大正五0‧六六六中)。達摩禅從南朝而到北方,與般若法門原有風格上的共同。到了道信,遊學南方,更深受南方般若學的影響。在吉州時,早已教人誦念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了。等到在雙峰開法,就將『楞伽經』的「諸佛心第一」,與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的「一行叁昧」融合起來,製爲『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』,而成爲『楞伽』與『般若』統一了的禅門。

  

  般若法門的「一切皆空」,天臺學者說得好:或見其爲空,或即空而見不空,或見即空即不空,非空非不空。換言之,『般若經』所說的空,有一類根性,是于空而悟解爲不空的;這就是在一切不可得的寂滅中,直覺爲不可思議的真性(或心性)。大乘佛教從性空而移入真常妙有,就是在這一意趣下演進的。達摩以『楞伽』印心,而有『般若』虛宗的風格;道信的『楞伽』與『般若』相融合,都是悟解般若爲即空的妙有,而不覺得與『楞伽』如來藏性有任何差別的。

  

  道信遊學南方,深受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法門的熏陶,終于引用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爲「安心方便」。『文殊說般若經』,共有叁譯,道信所用的,是梁曼陀羅仙(五0叁──)所譯的,名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,二卷。這部屬于般若部的經典,含有明顯的如來藏說,如『經』(大正八‧七二六下、七二九下)說:

  

   「文殊師利言:衆生界相,如諸佛界。又問:衆生界者,是有量耶?答曰:衆生界量,如 [P56] 佛界量」。 「如來界及我界,即不二相」。

  

  「如來界」, 「佛界」,是「如來藏」、「佛性」的別名。「衆生界」,(菩薩界),「如來界」,平等不二,爲『無上依經』,『法界無差別論』等如來藏說經論的主題。『文殊說般若經』已從如來性空,衆生性空(般若本義),而進入「法界不二」說,與『楞伽經』的如來藏說一致。『楞伽』與『文殊般若』的關系,還有兩點可說:一、『文殊說般若經』譯出以後,傳爲真谛所譯的『大乘起信論』,已引用了「一行叁昧」。『大乘起信論』,一向被認爲與『楞伽經』有關,是依『楞伽經』而造的。『起信論』的引用「一行叁昧」,就是『楞伽經』與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的融合。二、在達摩系統中,慧可弟子和禅師,和禅師弟子玄景,玄景弟子玄覺;玄覺與道宣、道信同時。『續僧傳』卷一七說:「玄覺……純講大乘,于文殊般若偏爲意得(得意?)」(大正五0‧五六九下)。玄覺爲達摩門下,重視『文殊般若』的又一人。道信的時代,『楞伽』與『文殊般若』,早有融合的傾向。道信這才依『楞伽經』及『文殊說般若經』,成立「入道安心要方便」的禅門。可以說,「楞伽經諸佛心第一」,是達摩禅的舊傳承;「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」,爲適應時機的新綜合。在禅者的悟境,這兩部經是沒有不同的(方便不同),但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,在達摩禅的傳承中,越來越重要了。 [P57]

  

  叁、念佛與成佛合一:「念佛」是大乘經的重要法門。在中國,自廬山慧遠結社念佛以來,稱念阿彌陀佛,成爲最平易通俗的佛教。達摩禅凝住壁觀,聖凡一如,原與念佛的方便不同。道信引用了一行叁昧,一行叁昧是念佛叁昧之一。「念佛心是佛,妄念是凡夫」:息一切妄念而專于念佛,心心相續,念佛心就是佛。道信的「入道安心方便」,是這樣的方便。依念佛而成佛,雙峰禅門才能極深而又能普及。從弘忍門下的念佛禅中,可以充分的明白出來。

  

  

  

  一行叁昧

  梁曼陀羅仙所譯的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下,有「一行叁昧」。道信引入「楞伽禅」,製立卓越的安心方便。這對于「東山法門』的大發展,及將來南能與北秀的對立,都有深遠而重要的關系。經上所說的──『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』所引的,是這樣(大正八 ‧七叁一上──下):

  

   「複有一行叁昧,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叁昧者,亦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 「文殊師利言:世尊!雲何名一行叁昧?佛言: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,是名一行叁昧」。 (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,當先聞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學,然後能入一行叁昧) ──如法界緣不退、不壞、不思議、無礙、無相」。 「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,應處空閑,舍諸亂意;不取相貌,系心一佛,專稱名字。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于一佛念念相續,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。何以故?念 [P58] 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。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成最正覺,悉具無量功德、無量辯才。如是入一行叁昧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」。

  

  「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,能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(成佛),是『般若經』的根本法門。此外,佛又提出能速成佛道的「一行叁昧」。「一行叁昧」的實質,是「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」;以「法界無差別相」爲系念而成就的叁昧。想成就「一行叁昧」,經中舉二類方便:一、先要聽聞──聽聞、受持、讀、誦,如說修行般若波羅蜜,這是般若(聞思修)正方便。二、「不取相貌(如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),系心一佛,專稱佛名」,這是念佛的勝方便。念佛成就,見十方無量諸佛,「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」。說到這裏,應該知道大乘法門的二大流:一、以『般若經』爲主的念佛,是實相念佛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0(大正八‧五八四中)說:

  

   「以諸法實相而觀如來」。

  

  『維摩诘經』卷下說:「如自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」(大正…

《中國禅宗史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