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四‧五五四下)。『阿!B粊佛國經』說:「如仁者上向見空,觀阿!B粊佛及諸弟子等並其佛剎,當如是」(大正一一‧七六0中)。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所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(大正八‧七四九上),也是同一意義。二、以『華嚴經』爲主的念佛,是唯心念佛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「入法界品」「解脫長者章」(大正一0‧叁叁九下──叁四0上)說: [P59] 「然彼如來不來至此,我身亦不往詣于彼。知一切佛及以我心,悉皆如夢。……我如是知,如是憶念,所見諸佛,皆由自心」。
念佛,是念佛(無邊)相好的,等到叁昧成就,諸佛現前,于是體會到:我沒有到佛國去,佛也沒有到這裏來:諸佛現前,都是唯心所現的。與阿彌陀佛有關的念佛,也是這樣,如『佛說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中──下)說:
「意所作耳(唯心所現),我所念即見。心作佛,心自見,心是佛心,佛心是我身。心見佛,心不自知心,心不自見心。心有想是癡心,無想是涅槃」。
『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叁上)也說:
「諸佛如來法界身,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從心想生,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」。
念佛而悟入唯心所現,于是乎「是心作佛」,「是心是佛」的法門展開了。後代禅者常說的「即心即佛」,不是禅者創說,而是大乘經中,與念佛有關的叁昧。明白上來的念佛說,可知『文殊說般若經』,是在般若無相法門中,應用了唯心念佛,而歸于「法界無差別相」的法門。但還是隨順般若,所以稱名而「不取相貌」。道信以「一行叁昧」與楞伽法門相結合,製立「入道安心要方便」,顯出了法門的特色! [P60]
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的「一行叁昧」,在中國佛教界,早已受到重視。智者于開皇十四年(五九四),在玉泉寺說『摩诃止觀』,廣明大乘的四種叁昧;「常坐」的,就是「一行叁昧」。更早些,傳說爲真谛(五五叁)譯的『大乘起信論』,也引用了「一行叁昧」,如(大正叁二‧五八二上──中)說:
「若修止者,……一切諸想,隨念皆除,亦遣除想。以一切法本來無相,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。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,後以心除心。心若馳散,即當攝來住于正念。是正念者,當知唯心無外境界。……久習淳熟,其心得住。以心住故,漸漸猛利,隨順得入真如叁昧」。 「複次,依是叁昧故,則知法界一相,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,平等無二,即名一行叁昧」(唐譯作「一相叁昧」)。
『起信論』的真如叁昧,可說是天臺「體真止」。但修行方便,是唯心觀次第──先以心遣境,再以心除心。『起信論』以爲:真如叁昧成就了,能知「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」──「法界無差別」,就名爲「一行叁昧」。沒有說到念佛的方便,這是著重「一法界相,系緣法界」;就是「一行叁昧」之所以名爲「一行叁昧」的實質。「一行叁昧」爲佛教界所重視,道信就融攝于達摩傳來的禅法中。 [P61]
入道安心要方便
道信的『入道安心要方便』,全文爲『楞伽師資記』所引錄,文段很長,約叁千五六百字。達摩明「入道」的「二入」,「安心者壁觀」;道信的『入道安心要方便』,是承此而立名的,但已是專明「理入」了。全文可分爲叁部分:一、從開始到「略舉安心,不可具盡,其中善巧,出自方寸」,『大正藏』本共叁十六行,約六百字。先引『文殊說般若經』的「一行叁昧」,而明安心(安心是住心、宅心的意思)的善巧方便。文義都簡要精密,爲安心方便的主體部分。二、從「略爲後生疑者假爲一問」起,共四十叁行,約七百零字。先假設問題,然後以「信曰」來解答。問題爲:
1.「法身若此(無相)者,何故複有相好之身現世說法」? 2.「何者是禅師」? 3.「雲何能得悟解法相,心得明淨」? 4.「臨(終)時作若爲觀行」?「用向西方不」?
問答部分,是集錄「信曰」的解答問題,顯然爲門下所集錄的。在問答中,著重于根機的淺深不等,並明佛弟子的正見。叁、從「又古時智敏禅師訓曰」起,文段最長,內容淺深不一,可說是道信門下不同傳行的雜錄部分。
試作進一步的分解。第一「主體部分」,實爲道信「入道安心要方便門」的主要內容。首先 [P62] ,引述了『文殊說般若經』 「一行叁昧」 (如上面「一行叁昧」所引),然後製立方便(大正八五 ‧一二八七上)說:
「夫身心方寸,舉足下足,常在道場。施爲舉動,皆是菩提」。 「普賢觀經雲: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。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──是名第一忏」。「拚(原文誤作「並」)除叁毒心,攀緣心,覺觀心。念佛心心相續,忽然澄寂,更無所緣念。大品經雲;無所念者,是名念佛。何等名無所念?即念佛心名無所念。離心無別有佛,離佛無別有心;念佛即是念心,求心即是求佛。所以者何?識無形,佛無形,佛無相貌。若也知此道理,即是安心」。「常憶念佛,攀緣不起,則泯然無相,平等不二。入此位中,憶佛心謝,即不須征──即看。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;亦名正法;亦名佛性;亦名諸法實性,實際;亦名淨土;亦名菩提,金剛叁昧,本覺等;亦名涅槃界,般若等。名雖無量,皆同一體」。「亦無能觀所觀之意,如是等心,要令清淨,常現在前,一切諸緣不能幹亂。何以故?一切諸事皆是如來一法身故。住是心中,諸結煩惱自然除滅。于一塵中,具無量世界;無量世界集一毛端。于其本事如故,不相妨礙。花嚴經雲:有一經卷,在微塵中,見叁千大千世界事」。 [P63] 「略舉安心,不可具盡。其中善巧,出自方寸」。
這一部分,是「入道安心要方便」的主要方便。首先揭示了根本意趣:身,心,一切都不外乎方寸,一切唯是自心。「道場」是成佛的依處,「菩提」是佛之所以爲佛的「覺」。「舉足下足」,「施爲舉動」──一切語默動靜,行來出入,見聞覺知,資生事業,那一樣不是菩提,那一處不是成佛的道場!這雖是大乘經的常談,卻正表示了禅宗的特色!
說到安心方便,先要忏悔業障。實相忏是第一忏悔,也就是『壇經』的「自性忏」。還要拚除(掃除的意思)貪瞋癡心,攀緣心,覺觀(新譯「尋思」)心。內心清淨了,才能契入「一行叁昧」的念佛。
念佛的初方便,沒有說到,只說「念佛心心相續」,念到「忽然澄寂」,就是「無所念」,連念佛心也落謝不起。那時的澄寂,或說「泯然無相,平等不二」;或說「泯然清淨」──「淨心」。以念佛來說,「無所念者是名念佛」,是『大品般若經』所說的。因爲心識是無形的,佛也是無相的(從「一行叁昧」的「不取相貌」而來),所以「泯然無相」,是真念佛。這樣的「泯然無相,平等不二」,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而到達即心即佛的體悟。這一安心方便,是在「如來藏心」的傳統中,融合了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的實相念佛,『觀無量壽經』等的唯心念佛而製立的。以念佛爲方便,而念佛是無(所)念;無念心是「如來真實法身」,這可說無念即是 [P64] 佛了。『般若』與『楞伽』的融合,達摩禅將更適應于南方人心。
澄寂清淨的心,就是經上所說的法身、佛性、般若、涅槃等。曆舉種種名詞,而說就是一體(叁論、天臺根據龍樹論,都這樣說)。這說明了:這一悟入的內容,是一切經,一切法門的根本與共同問題。文中說到了「金剛叁昧」與「本覺」,可見道信已見到了,參考過達摩「二入」法門的『金剛叁昧經』了。這部經也說到「本覺」;『金剛叁昧經』與『大乘起信論』,在古代禅宗的發展中,是有重要影響的!
達到了這一「澄寂」──「泯然無相」境地,是沒有能觀所觀的。只要保持淨心,使淨心常常現前就得。在泯然無相的淨心中,一切事是無相,一切是清淨,同一法界無差別。所以一切境緣,都不能幹亂淨心,一切煩惱自然除滅了,自然契入不思議解脫的無礙法界。文中引『維摩诘經』的「本事如故,不相妨礙」;及『華嚴經』的「在微塵中見叁千大千世界事」。「以無所得,得無所礙」,禅者的悟境,更進入不思議解脫的境地;這也是後代禅者的共同傾向。
末了說:安心方便是說不完的,這只是略舉一端。任何安心方便,都要行者善巧的應用。這如失眠一樣,一緊張,一著急,什麼安眠方法(除服藥)都失效了。安心法門也是一樣,所以佛開無邊的安心法門,經中又說爲「順道法愛生」;禅者說爲「沒有定法與人」。這所以「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」;「運用之妙,在乎一心」! [P65]
第二「問答部分」,有一項問答,極其重要,如(大正八五‧一二八七中)說:
「雲何能得悟解法相,心得明淨」? 「信曰:亦不念佛,亦不捉心,亦不看心,亦不計(?)心,亦不思惟,亦不觀行。亦不散亂,直任運,不令去,亦不令住。獨一清淨,究竟處心自明淨」。 「或可谛看心,即得明淨,心如明鏡。或可一年,心更明淨。或可叁五年,心更明淨」。 「或可因人爲說,即得悟解」。 「或可永不須說,得解」。 「學者取悟不同,有如此差別。今略出根緣不同,爲人師者善須識別」!
這裏面,包含相關的問題是:「心得明淨」,「悟解法相」。心怎麼會明淨?有的,不念佛,也不捉心(攝心,止),也不看(觀)心,不用什麼方法,…
《中國禅宗史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