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編 「佛法」
第一章 中道正法
第一節 佛法甚深
釋尊修證而得究竟解脫的,名爲法dharma。佛是正法的圓滿體證者,教法由佛而傳出,所以名爲佛法。佛法出現于印度,與印度的(及一切)神教,有根本的不同處,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契入的,所以說佛法甚深。說佛法甚深,並非說教典與著述繁多,「法海汪洋」,不容易充分了達;也不是說佛法是神秘莫測的,或法義圓融無礙而博大精深的,那爲什麼說佛法甚深呢?如實的說:佛法本來如是,是無所謂深不深、難不難的;如果說是深是難,那是難在衆生自己 [P14] ,深在衆生自己。如過去善根到了成熟階段,佛法可說是並不太深太難的。如釋尊在王舍城Ra^jagr!ha,異學刪阇耶San~jai^-vairat!i^putra的上首弟子舍利弗S/a^riputra ,見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As/vajit,威儀具足,諸根澄淨,就問他老師是誰,學什麼法?阿說示簡要的說:「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,彼法因緣盡,是大沙門說」。舍利弗聽了,當下就悟入,得法眼淨。舍利弗回去,他的好友大目犍連Maha^maudgalya^yana,見舍利弗的神色澄淨,問他得到了甘露嗎?舍利弗將經過告訴他,也說了「諸法從緣起」偈,目犍連也悟入了正法。于是二人率領了二百五十弟子來見佛,成爲佛的弟子(1)。這不是言下直入嗎?也許有人要說:舍利弗與大目犍連,一向是從刪阇耶修行,早已成就戒,成就定,所以能直下悟入。那不妨再舉幾則事實來說明:
一、波羅奈Va^ra^n!asi^的長者子耶舍Yas/a,一向過著奢侈的欲樂生活。一晚,忽然感到了物欲的空虛,內心非常不安。一個人外出,走向山林,喃喃自語的說:「禍哉!禍哉」!那時釋尊在露地經行,見到了就對耶舍說:「這裏沒有 [P15] 災禍」。耶舍坐下來,佛爲他說法,當下就悟入了正法(2)。這還可以說:耶舍雖長在欲樂生活中,內心已激發了厭患的情緒。但二、毗舍離Vais/a^li^的郁伽Ugra長者可不同了。郁伽長者與婦女們,在大林中飲酒歡樂。在酩酊大醉中,見到釋尊,就忽地清醒了。佛爲郁伽說法,也就當下悟入(3)。這二位,是從貪染欲樂中來的。叁、鴦掘魔羅An%gulima^la是一位逢人就殺的惡賊,行旅非成群結隊,不敢通過。釋尊從那邊過,鴦掘魔羅執劍趕來,卻一直追不上,口呼「沙門住住」。佛答應說:「我住汝不住」。鴦掘魔羅覺得話說得離奇,問佛是什麼意思。佛爲他說法,鴦掘魔羅也當下悟入;放下刀箭,從佛出家(4)。如果說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(聖)」,這是最真實的事例。這一位是從殘暴瞋害中來的。四、婆四咤Vas/is!t!ha婆羅門女,六個兒子一個個的死了。想兒子想得發了狂,裸體披發,到處亂跑,跑到彌絺羅Mithila^庵羅園來。見佛在爲四衆說法,清淨嚴肅的氣氛,使他忽而清醒。覺得自己裸體可恥,就蹲了下來。釋尊要阿難A^nanda拿衣給他披上,然後爲他說法,也得到了信心清淨。不久,第七子又死了,他不再憂惱哭泣。勸他的丈夫出家;自己也出家,得阿羅漢果(5) [P16] 。五、周利盤陀迦Cu^d!apanthaka生性愚笨,四個月讀不熟一偈。釋尊教他拂除塵垢,漸漸的理解到拂除心垢,終于也證得阿羅漢(6)。這二位,是狂亂愚癡的一類。貪染欲樂的,殘暴瞋害的,狂亂愚癡的,周利盤陀迦以外,都是在家的,一向沒有持戒修定的,一旦聽到了開示,都能當下知法、入法,佛法似乎也不一定是甚深難入吧!
這幾位特出的事例,到底是希有的,如不是過去生中的善根,到了成熟階段,是不可能這樣頓入的。佛法到底不是容易契入的,釋尊爲了衆生──人類的難以教化,起初曾有不想說法的傳說。衆生的難以教化,問題正在我們──人類自己,這是經、律一致說到的。如『相應部』(六)「梵天相應」(南傳一二‧二叁四 ──二叁五)說:
「我所證法甚深,難見難解,寂靜微妙,超尋思境,深妙智者之所能知。然此衆生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!6槱阿賴耶;樂阿賴耶、欣阿賴耶、!6槱阿 [P17] 賴耶故,衆生于此緣性、緣起難見。一切諸行寂止,一切依棄舍,愛盡、離、滅、涅槃,亦甚難見。若我爲衆生說法,不能解了,徒自疲勞、困惑 」。
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是爲緣能起的依緣性,涅槃nirva^n!a是生死苦迫的徹底止息。緣起與涅槃,是一切衆生所難以通達的。衆生沒有不是愛樂、欣、 !6槱阿賴耶a^laya的,是不能通達甚深法(也就不能解脫)的原因所在。佛說生死的原因──集谛samudaya-satya的內容是:「後有愛,貪喜俱行,彼彼樂著」,可見愛樂、欣、!6槱阿賴耶,正是生死的症結所在了。阿賴耶譯爲「藏」,或譯作「窟宅」,「巢穴」,如幽深的窟穴一樣。衆生的向外延申擴展,「我所」是無限的,但還可以收斂、放棄,放棄外在的一切(當然不會徹底的);內在的自我愛著,深閉固拒,如潛藏在幽深的洞窟一樣,是難以放棄的。衆生是太難以解脫了!傳說:梵天brahma^知道佛不想說法,特地從天上下來,請佛說法。衆生的確不容易受化,但到底也有煩惱薄而根性利的。如蓮華那樣,也有長在水 [P18] 面上的,如經日光照射,就會開敷;衆生極難化度,但到底也有可以度脫的。這樣,佛才決定爲衆生說法。這一傳說,表示了一切神教,神教中最高的創造神,所有的宗教行,都不能解決生死(世間)的苦迫,而惟有仰賴佛法。佛法是不共世間的,與印度婆羅門Bra^hman!a教,東方新起的沙門s/raman!a文化,有根本不同的特質。也表示了釋尊的悲心,明知衆生剛強難化,而終于展開了覺世度人的法門。
注【2-001】本節所舉的事例,是佛教界所共傳的,以下都略舉一文。舍利弗出家事,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』卷二(大正二叁‧一0二七中──一0二八上)。
注【2-002】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五(大正二二‧一0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2-003】『中阿含經』(叁八)『郁伽長者經』(大正一‧四七九下──四八0上)。
注【2-00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八(大正二‧二八0下)。
注【2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四(大正二‧叁一七中──叁一八中)。
注【2-00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八。(大正二七‧九0二上──下)。 [P19]
第二節 如實的解脫道
釋尊本著自證的解脫境地,爲衆生說法,衆生也能像佛那樣的得大解脫,這就名爲轉*輪dharma-cakra-pravartana。佛說的解脫道,就是中道madhyama^-pratipad ,如『銅鍱律』「大品」(南傳叁‧一八──一九)說:
「諸比丘!世有二邊,出家者不應親近。何等爲二?于諸欲愛欲貪著事,是下劣、卑賤,凡夫所行而非聖賢,無義相應。自煩苦事,是苦非聖賢法,無義相應。如來舍此二邊,依中道而現等覺,眼生、智生,寂靜、證智、正覺、涅槃所資」。 「諸比丘!何謂如來現等覺,眼生、智生,寂靜、證智、正覺、涅槃所資之中道?即八聖道,謂正見,正思惟,正語,正業,正命,正精進,正念,正定」(1)。
當時的印度,有的貪著欲樂,從事外向的物欲追求,這主要是一般在家的。 [P20] 有的過著苦行生活,是多數的出家人,如尼犍若提子Nirgrantha-jn~a^tiputra。從世間苦迫的徹底解脫來說,專于物欲追求,極端苦行──二邊,都不是聖賢法,是沒有義利,沒有價值的。釋尊舍棄二邊,依中道行而得現等覺abhisam!buddha 。中是正確的,沒有偏頗而恰到好處的;中道是正行,依之進行而能到達 ──現等[正]覺及涅槃的。中道就是八(支)聖[正]道a^rya$s!t!a$n%gika-ma^rga,八正道是一切聖者所共由的,所以經中稱爲「古仙人道」。釋尊臨涅槃時,化度須跋陀羅Subhadra ,還是這樣說:「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,則無第一沙門果,第二、第叁、第四沙門果」(2)。聖者的果證,現等覺與涅槃,離了八正道是不可能的。八正道的內容是:正見samyag-dr!s!t!i是正確的知見,正思惟samyak-sam!kalpa 是正確的思考,正語samyag-va^c是正當的語言文字,正業samyak-karma^nta 是正當的身體行爲,正命(samyag-a^ji^va是正當的經濟生活,正精進samyag-vya^ya^ma 是止惡行善的正當努力,正念samyak-smr!ti是純正的專心一意,正定samyak-sama^dhi是純正的禅定。這八者就是法,所以說:「正見是 [P21] 法,乃至……正定是法」(3)。釋尊依八正道而現等正覺,爲弟子們宣說,弟子依法修行,八正道也就出現于弟子心中。從佛心而轉入弟子心中,所以名爲轉*輪;*輪是以八聖道爲體的(4)。
中道──八支聖道,是修學的聖道內容,也表示了道的修學次第。歸納聖道爲叁學:戒s/i^la、心citta、慧prajn~a^。依叁學來說:正見、正思惟是慧;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戒;正念、正定是心,心是定的異名;正精進是通于叁學的。叁學是道,修道…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「佛法」第一章 中道正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