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「佛法」第一章 中道正法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證的是解脫vimukti,道與解脫合說爲四法,如『長阿含經』(二)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一叁上)說:

  

  「諸比丘!有四深法:一曰聖戒,二曰聖定,叁曰聖慧,四曰聖解脫」(

  注【3-049】五)。

  

  戒、定、慧、解脫──四法,與四清淨相當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 ‧一四八下──一四九上)說:

  

  「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:戒清淨,心清淨,見清淨,解脫清淨」。 [P22]

  

  依『增支部』說,這是「四清淨精勤支」catta^ro-pa^risuddhi-padha^niyan%ga (6)。『雜阿含經』解說爲「戒淨斷」、「心淨斷」等,斷就是精勤的異譯,如「四正勤」即「四正斷」。見清淨的見,是如實知見,是慧的異名。從如實知見到究竟解脫,在修學上還有層次,所以又立七清淨,如『中部』(二四)『傳車經』(南傳九‧二七叁)說:

  

   「唯戒清淨至心清淨,唯心清淨至見清淨,唯見清淨至斷疑清淨,唯斷疑清淨至道非道知見清淨,唯道非道知見清淨至方途[行道]知見清淨,唯方途知見清淨至知見清淨,唯知見清淨至無取著般涅槃」。

  

  七清淨在修道得果上,有依前起後的次第意義,終點是解脫涅槃。『中阿含』『七車經』,譯七清淨爲:戒淨,心淨,見淨,疑蓋淨,道非道知見淨,道迹知見淨,道迹斷智淨(7)。見清淨以下,都是慧學。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,依慧得解脫:這一修行次第,是完全正確的。如戒行不清淨,言行不如法,那即使修得定,也是邪定。七清淨的修行次第,依『瑜伽論』說:依無我正見斷薩迦耶 [P23] 見satka^ya-dr!s!t!i,是見清淨。于叁寶、四谛的疑惑vicikitsa^,永遠超越,是度疑清淨。八正道是道,世間苦行等是非道計道,戒禁取s/i^lavratapara^mars/a永斷,所以是道非道智見清淨。斷薩迦耶見、疑、戒禁取──叁結tri^n!i-sam!yojana^ni ,就是依初果向得初果。依初果到四果的,佛說有四通行catasra-pratipada ,或譯四事行迹,就是行智見清淨。依阿羅漢arhat道智,斷一切煩惱,名行斷智見清淨。斷盡一切煩惱,得阿羅漢果,就得究竟解脫的涅槃了(8)。這一道的進修次第的解說,與『中阿含經』意相合。

  

  八支聖道,在聖者是具足的;如從修學來說,八聖道也有次第的意義。修學而求解脫的,一定要依善知識(後代也通于經論)聽聞正法,經如理作意,才能引生出世的正見。所以說:「二因二緣,起于正見」(9)。聖道如日輪,正見如日出前的明相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一九八中)說:

  

   「如日出前相,謂明相初光。如是比丘正盡苦邊,究竟苦邊前相者,所謂正見。彼正見者,能起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」 [P24] 。

  

  正見能引起正志[正思惟]等,正見是先導的,也是正道所不能離的。如依修學次第說:聞正法而起(一)正見,是聞所成慧s/rutamayi^-prajn~a^。(二)正思惟不是單純的義理思惟,而是正思惟要從實行以達成理想,古人譯爲正志或正欲,表示了行踐的趣向。因此,依正思惟而起的,對外事就有(叁)正語,(四)正業,(五)正命,(六)離惡行善的正精進,這就是戒清淨。那時的正見,就是思所成慧cinta^mayi^-prajn~a^ 。進而在內心方面,依正精進而修(七)正念,(八)正定,就是心清淨。那時的正見,是與定相應的修所成慧bha^vana^mayi^-prajn~a^。如定慧相應,引發無漏聖慧,那就是見清淨了。從見清淨進修到斷智見清淨,都是聖慧。『相應部』(四七)「念處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九一)說:

  

   「何爲善法之初?謂善清淨戒,正直見。郁低迦!汝善清淨戒,得正直見。郁低迦!汝依戒、住戒修四念處」(10)。

  

  依經說,應該先修清淨戒與正直見,然後依(正見正)戒而修四念處,這是 [P25] 符合八支正道的次第進修的。如以五根pan~ce$ndriya^n!i與八正道對論,那末,(一)信s/raddha^是依勝解而來的,所以正見能成就信根。(二)精進vi^rya根是止惡行善的,與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相當。(叁)念smr!ti根與(四)定sama^dhi根,就是正念與正定。(五)慧prajn~a^根,約次第說,就是無漏慧了。八正道以正見爲先,五根以慧根爲後,其實,慧是在先的,也與一切正道不相離的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叁中)說:

  

   「此五根,一切皆爲慧根所攝受。譬如堂閣衆材,棟爲其首,皆依于棟,以攝持故」 (11)。

  

  八正道爲聖道的總綱,試列表如下: [P26]

  

  圖片

   (聞慧)正見─┐ (成信)

   │

   (思慧)└─正思惟┐(起願欲)

   │

   │ ┌正語------------------┐

   │ │正業 |

   ├─┤ +--戒清淨

   │ │正命 |

   │ └正精進----------------┘

   │ ┌正精進----------------┐

   └─┤正念┐ +--心清淨

   │ └┐ |

   (修慧) └───正定┌----------┘

   │

   └(現證慧)----見清淨

  

  

  

  佛法以聖道的笃行爲主,而行是理性的行,所以以正見爲先(「大乘佛法」就是以般若爲導)。正見所知見的,是世間生死苦迫的何以集起?世間生死苦迫的如何止息?這一問題,本是當時印度宗教界的思想主流,釋尊是怎樣的去理解,去解決?佛法是不共世間的,正見爲先的特質到底是什麼?扼要的說:佛是以 [P27] 因緣nida^na即緣起來通達一切的。『相應部』與『雜阿含經』一致的說:釋尊與過去六佛──七佛,都是觀緣起的集samudaya與滅nirodha而成佛的(12) 。佛依此正覺成佛,也就以此教弟子,如經說:「苦樂(是當前的感受,也是此生果報)從緣起生」;「我論因說因」(13)。因緣──緣起觀是佛法的勝義所在,是不容懷疑的。當時的印度,傳統的婆羅門以外,還有東方新興的沙門團── 六師。行爲上,有樂欲行與自苦行的二邊,釋尊離此二邊說中道。在思想上,更是異說紛纭:執一、執異,執常、執斷,執有、執無……,都是偏蔽而不符正理的。如論究世間,在時間上,是常住還是無常?在空間上,是有邊還是無邊?這些異說,說得玄妙高深,而對現實世間生死苦迫的解脫來說,都是毫無意義的戲論prapan~~ca。釋尊否定這些二邊的見解,提出了正確的見解,就是因緣說。因緣即緣起,被稱爲「處于中道而說法」(14),在佛法流傳中,緣起說也就稱爲中道。正見的中道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說:

  

   「雲何世尊施設正見?佛告!A掠陀迦旃延:世間有二種依(著),若有、若 [P28] 無」。 「世間集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。世間滅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。是名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(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)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 (15)。

  

  正見是正見緣起的集與滅,也是離二邊的中道。釋尊的正見,不是神教那樣的從神說起,也不是形而上學者那樣,說本體,說真我,而是從衆生現實身心去觀察,發見緣起法性dharmata^而大覺解脫的。人世間的苦迫──解決不了的無邊問題,是由于衆生觸對自然界、社會界、自己身心而引起的,所以直從自己 ──每個人的自己身心去觀察。釋尊常說五蘊pan~ca-skandha,六處s!ad!-a^yatana ,六界s!ad!-dha^tu,都是依衆生身心,或重于心理,或重于生理,或重于物理的不同觀察。衆生身心的一切,都是依因緣而存在,依因緣而消失,所以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如是純大苦聚集」。「此無故彼無, [P29] 此滅故彼滅,……如是純大苦聚滅」。衆生的現實身心,是苦聚…

《華雨集第二冊 上編「佛法」第一章 中道正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