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证的是解脱vimukti,道与解脱合说为四法,如『长阿含经』(二)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一三上)说:
「诸比丘!有四深法:一曰圣戒,二曰圣定,三曰圣慧,四曰圣解脱」(
注【3-049】五)。
戒、定、慧、解脱──四法,与四清净相当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 ‧一四八下──一四九上)说:
「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:戒清净,心清净,见清净,解脱清净」。 [P22]
依『增支部』说,这是「四清净精勤支」catta^ro-pa^risuddhi-padha^niyan%ga (6)。『杂阿含经』解说为「戒净断」、「心净断」等,断就是精勤的异译,如「四正勤」即「四正断」。见清净的见,是如实知见,是慧的异名。从如实知见到究竟解脱,在修学上还有层次,所以又立七清净,如『中部』(二四)『传车经』(南传九‧二七三)说:
「唯戒清净至心清净,唯心清净至见清净,唯见清净至断疑清净,唯断疑清净至道非道知见清净,唯道非道知见清净至方途[行道]知见清净,唯方途知见清净至知见清净,唯知见清净至无取着般涅槃」。
七清净在修道得果上,有依前起后的次第意义,终点是解脱涅槃。『中阿含』『七车经』,译七清净为:戒净,心净,见净,疑盖净,道非道知见净,道迹知见净,道迹断智净(7)。见清净以下,都是慧学。依戒而定,依定而慧,依慧得解脱:这一修行次第,是完全正确的。如戒行不清净,言行不如法,那即使修得定,也是邪定。七清净的修行次第,依『瑜伽论』说:依无我正见断萨迦耶 [P23] 见satka^ya-dr!s!t!i,是见清净。于三宝、四谛的疑惑vicikitsa^,永远超越,是度疑清净。八正道是道,世间苦行等是非道计道,戒禁取s/i^lavratapara^mars/a永断,所以是道非道智见清净。断萨迦耶见、疑、戒禁取──三结tri^n!i-sam!yojana^ni ,就是依初果向得初果。依初果到四果的,佛说有四通行catasra-pratipada ,或译四事行迹,就是行智见清净。依阿罗汉arhat道智,断一切烦恼,名行断智见清净。断尽一切烦恼,得阿罗汉果,就得究竟解脱的涅槃了(8)。这一道的进修次第的解说,与『中阿含经』意相合。
八支圣道,在圣者是具足的;如从修学来说,八圣道也有次第的意义。修学而求解脱的,一定要依善知识(后代也通于经论)听闻正法,经如理作意,才能引生出世的正见。所以说:「二因二缘,起于正见」(9)。圣道如日轮,正见如日出前的明相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一九八中)说:
「如日出前相,谓明相初光。如是比丘正尽苦边,究竟苦边前相者,所谓正见。彼正见者,能起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」 [P24] 。
正见能引起正志[正思惟]等,正见是先导的,也是正道所不能离的。如依修学次第说:闻正法而起(一)正见,是闻所成慧s/rutamayi^-prajn~a^。(二)正思惟不是单纯的义理思惟,而是正思惟要从实行以达成理想,古人译为正志或正欲,表示了行践的趣向。因此,依正思惟而起的,对外事就有(三)正语,(四)正业,(五)正命,(六)离恶行善的正精进,这就是戒清净。那时的正见,就是思所成慧cinta^mayi^-prajn~a^ 。进而在内心方面,依正精进而修(七)正念,(八)正定,就是心清净。那时的正见,是与定相应的修所成慧bha^vana^mayi^-prajn~a^。如定慧相应,引发无漏圣慧,那就是见清净了。从见清净进修到断智见清净,都是圣慧。『相应部』(四七)「念处相应」(南传一六上‧三九一)说:
「何为善法之初?谓善清净戒,正直见。郁低迦!汝善清净戒,得正直见。郁低迦!汝依戒、住戒修四念处」(10)。
依经说,应该先修清净戒与正直见,然后依(正见正)戒而修四念处,这是 [P25] 符合八支正道的次第进修的。如以五根pan~ce$ndriya^n!i与八正道对论,那末,(一)信s/raddha^是依胜解而来的,所以正见能成就信根。(二)精进vi^rya根是止恶行善的,与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相当。(三)念smr!ti根与(四)定sama^dhi根,就是正念与正定。(五)慧prajn~a^根,约次第说,就是无漏慧了。八正道以正见为先,五根以慧根为后,其实,慧是在先的,也与一切正道不相离的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三中)说:
「此五根,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。譬如堂阁众材,栋为其首,皆依于栋,以摄持故」 (11)。
八正道为圣道的总纲,试列表如下: [P26]
图片
(闻慧)正见─┐ (成信)
│
(思慧)└─正思惟┐(起愿欲)
│
│ ┌正语------------------┐
│ │正业 |
├─┤ +--戒清净
│ │正命 |
│ └正精进----------------┘
│ ┌正精进----------------┐
└─┤正念┐ +--心清净
│ └┐ |
(修慧) └───正定┌----------┘
│
└(现证慧)----见清净
佛法以圣道的笃行为主,而行是理性的行,所以以正见为先(「大乘佛法」就是以般若为导)。正见所知见的,是世间生死苦迫的何以集起?世间生死苦迫的如何止息?这一问题,本是当时印度宗教界的思想主流,释尊是怎样的去理解,去解决?佛法是不共世间的,正见为先的特质到底是什么?扼要的说:佛是以 [P27] 因缘nida^na即缘起来通达一切的。『相应部』与『杂阿含经』一致的说:释尊与过去六佛──七佛,都是观缘起的集samudaya与灭nirodha而成佛的(12) 。佛依此正觉成佛,也就以此教弟子,如经说:「苦乐(是当前的感受,也是此生果报)从缘起生」;「我论因说因」(13)。因缘──缘起观是佛法的胜义所在,是不容怀疑的。当时的印度,传统的婆罗门以外,还有东方新兴的沙门团── 六师。行为上,有乐欲行与自苦行的二边,释尊离此二边说中道。在思想上,更是异说纷纭:执一、执异,执常、执断,执有、执无……,都是偏蔽而不符正理的。如论究世间,在时间上,是常住还是无常?在空间上,是有边还是无边?这些异说,说得玄妙高深,而对现实世间生死苦迫的解脱来说,都是毫无意义的戏论prapan~~ca。释尊否定这些二边的见解,提出了正确的见解,就是因缘说。因缘即缘起,被称为「处于中道而说法」(14),在佛法流传中,缘起说也就称为中道。正见的中道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说:
「云何世尊施设正见?佛告!A掠陀迦旃延:世间有二种依(着),若有、若 [P28] 无」。 「世间集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无者不有。世间灭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有者无有。是名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谓缘无明行,乃至纯大苦聚集。(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谓)无明灭故行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」 (15)。
正见是正见缘起的集与灭,也是离二边的中道。释尊的正见,不是神教那样的从神说起,也不是形而上学者那样,说本体,说真我,而是从众生现实身心去观察,发见缘起法性dharmata^而大觉解脱的。人世间的苦迫──解决不了的无边问题,是由于众生触对自然界、社会界、自己身心而引起的,所以直从自己 ──每个人的自己身心去观察。释尊常说五蕴pan~ca-skandha,六处s!ad!-a^yatana ,六界s!ad!-dha^tu,都是依众生身心,或重于心理,或重于生理,或重于物理的不同观察。众生身心的一切,都是依因缘而存在,依因缘而消失,所以说: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如是纯大苦聚集」。「此无故彼无, [P29] 此灭故彼灭,……如是纯大苦聚灭」。众生的现实身心,是苦聚…
《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「佛法」第一章 中道正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