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原本」作「和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此節與上節,語意重複。疑是別本,抄錄者集于一處。
注【3-031】「拂」,「原本」作「佛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2】「喚」,「原本」作「換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3】「語已」,「原本」作「請記」,今改。 [P423]
注【3-034】「留」,「原本」作「流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5】「問」,「原本」作「門」,今改。
注【3-036】「若是汝作,應得我法」──二句,與下文義不合。
注【3-037】「祖」,「原本」作「褐」,今改。
注【3-038】「你」,「原本」作「作」,今改。
注【3-039】「事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40】「衣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今改。
注【3-041】「能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答」字,今刪。
注【3-042】「慧能聞」,「原本」脫誤作「慧問」,今改補。
注【3-043】「題」,「原本」作「提」,今改。
注【3-044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」,今改。此一段,文意不順。
注【3-045】「清」,「原本」作「青」,今改。
注【3-046】「又偈曰」一段,與上文「作一偈」不合。疑爲不同寫本,抄寫者並錄于此,致成重複。
注【3-047】「徒」,「原本」作「從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48】「偈」,「原本」作「但」,今改。
注【3-049】「即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善」字,今刪。 [P424]
注【3-050】「至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今改。
注【3-051】「于」,「原本」無,今補。
注【3-052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53】「船」,「原本」缺,今補。
注【3-054】「五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今改。
注【3-055】「庾」,「原本」作「庚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56】「毆」,「原本」作「頭」,今改。
注【3-057】「衣」,「原本」作「依」,今改。
注【3-058】「明」,「原本」作「順」,依「明本」等改。
注【3-059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0】「寮」,「原本」作「奪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1】「聖」,「原本」作「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2】「除」,「原本」作「余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3】「如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叁──
一
慧能大師喚言:善知識!菩提般若之智(1),世人本自有之。即緣心迷,不能自悟,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;善知識!愚人智人,佛性本亦無 [P425] 差別,只緣迷悟:迷即爲愚,悟即成智(2)。
二
善知識!我此法門,以定慧爲本,第一勿迷言慧定別。定慧體一不二,即定是慧體,即慧是定用;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
叁
善知識!此義即是定(3)慧等。學道之人作意,莫言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,定慧各別。作此見者,法有二相。口說善,心不善,慧定不等。心口俱善,內外一種(4)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口诤,若诤先後,即是迷(5)人。不斷勝負,卻生我法(6),不離四相。
四
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時中,行、住、坐(7)、臥,常直(8)心是。『淨名經』雲:直[卍]心是道場;直[卍]心是淨土。莫心行谄曲(9),口說法直。口說一行叁昧,不行直[卍]心,非佛弟子。但行直[卍]心,于一切法上無有執著,名一行叁昧。
五
迷人著法相,執一行叁昧:直[卍]心坐[卍]不動,除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叁昧。若如是,此法同無情(10),卻是障道因緣。道須(11)通流,何以卻滯? [P426] 心不住(12)即通流,住即被(13)縛。若坐[卍]不動是,維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[卍]林中!
六
善知識!又見有人教人坐[卍],看心、看淨、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。迷人不悟,便執成顛,即有數百般(14),如此教道者,故知(15)大錯。
七
善知識!定慧猶如何等?如燈光,有燈即有光,無燈即無光。燈是光之 (16)體,光是燈之用,名(17)即有二,體無兩般。此定慧法,亦複如是。
注【4-00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2】「愚人智人」下二十叁字,「原本」作「遇悟即成智」,今依炖煌縣博物 館本改正。
注【4-003】「定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4-004】「種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衆」字,今刪。
注【4-005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所無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4-006】「我法」,「原本」作「法我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7】「坐」,「原本」作「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8】「直」,「原本」作「真」,並衍一「真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改。 [P427]
注【4-009】「曲」,「原本」作「典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0】「情」,「原本」作「清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1】「須」,「原本」作「順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2】「不住」,「原本」作「住在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
注【4-013】「被」,「原本」作「彼」,今改。
注【4-014】「般」,「原本」作「盤」,今改。
注【4-015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6】「之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7】「名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四──
一
善知識!法無頓漸,人有利鈍。迷(1)即漸勸,悟人頓修。識自本心(2),見自(3)本性。悟即元無差別,不悟即長劫輪回。
二
善知識!我此(4)法門,從上已來,頓漸皆立無念爲(5)宗,無相爲[卍] 體,無住(6)爲本。何名爲(7)無相?于相而離相。無念者,于念而不念。無住者,爲人本性念念不住,前念今(8)念後念,念念相續(9),無有斷絕。若一念斷絕,法身即是離色身〔南〕。念念時中,于一切法上無住。一念若住,念 [P428] 念即住,名系縛。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,即無縛也,是(10)以無住爲本。
叁
善知識!外離一切相,是無相。但能離相,性體清淨,是(11)以無相 爲體。
四
于一切境(12)上不染,名爲無念。于自念上離境[卍],不(13)于法上念生。莫百物不思,念盡除卻。一念斷即死(14),別處受生〔南〕。學道者用心,若不識(15)法意,自錯尚可,更勸他人迷;不自見迷,又謗經法。是以立無念爲宗。
五
即緣迷(16)人于境[卍]上有念,念上便起(17)邪見,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。然此教門立無念爲宗,世人離見,不起于念;若無有念,無念亦不立。
六
無者無何事?念者何物?無者,離二相諸塵勞。真如是念之體,念是真如之用。性(18)起念,雖即見聞覺知(19),不染萬境而常自在。『維摩經』雲:外能善分別諸法相,內于第一義而不動。
注【5-001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29]
注【5-002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3】「自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5-004】「此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5】「爲」,「原本」作「無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6】「住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無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5-007】「名爲」,「原本」作「明爲相」,今刪改。
注【5-008】「今」,「原本」作「念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9】「續」,「原本」作「讀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0】「是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5-011】「是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是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5-012】「境」,「原本」作「鏡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3】「原本」衍一「不」字,依「明本」刪。
注【5-014】「死」,「原本」作「無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5】「若不識」,「原本」作「莫不悉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6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7】「起」,「原本」作「去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8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30]
注【5-019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五──
一
善知(1)識!此法門中,坐(2)禅元不看(3)心,亦不看[卍]淨,亦不言不(4)動。若言看心,心元是妄,妄如幻故,無所看也。若言看淨,人性(5)本淨,爲妄想故覆蓋真如,離妄念,本性[卍]淨。不見自性[卍]本淨,心起看淨,卻生淨妄;妄無處所,故知看者(6)卻是妄也。淨無形相,卻立淨相,言是功夫。作此見者,障(7)自本性[卍],卻被淨縛。若不動者,不(8)見一切人過患,自(9)性不動。迷人自身不動,開口即說人是非,與道違背。看心、看淨,卻是障道因緣,今說汝知(10)。
二
此法門中,何名坐[卍]禅?此法門中,一切無礙,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(11)爲坐[卍],見本性[卍]不亂爲禅。何名爲禅定?外離(12)相曰禅,內不亂曰定…
《華雨集第一冊 上編 壇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