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原本」作「和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此节与上节,语意重复。疑是别本,抄录者集于一处。
注【3-031】「拂」,「原本」作「佛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2】「唤」,「原本」作「换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3】「语已」,「原本」作「请记」,今改。 [P423]
注【3-034】「留」,「原本」作「流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35】「问」,「原本」作「门」,今改。
注【3-036】「若是汝作,应得我法」──二句,与下文义不合。
注【3-037】「祖」,「原本」作「褐」,今改。
注【3-038】「你」,「原本」作「作」,今改。
注【3-039】「事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40】「衣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今改。
注【3-041】「能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答」字,今删。
注【3-042】「慧能闻」,「原本」脱误作「慧问」,今改补。
注【3-043】「题」,「原本」作「提」,今改。
注【3-044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」,今改。此一段,文意不顺。
注【3-045】「清」,「原本」作「青」,今改。
注【3-046】「又偈曰」一段,与上文「作一偈」不合。疑为不同写本,抄写者并录于此,致成重复。
注【3-047】「徒」,「原本」作「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48】「偈」,「原本」作「但」,今改。
注【3-049】「即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善」字,今删。 [P424]
注【3-050】「至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今改。
注【3-051】「于」,「原本」无,今补。
注【3-052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53】「船」,「原本」缺,今补。
注【3-054】「五」,「原本」作「悟」,今改。
注【3-055】「庾」,「原本」作「庚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56】「殴」,「原本」作「头」,今改。
注【3-057】「衣」,「原本」作「依」,今改。
注【3-058】「明」,「原本」作「顺」,依「明本」等改。
注【3-059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衣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0】「寮」,「原本」作「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1】「圣」,「原本」作「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2】「除」,「原本」作「余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63】「如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三──
一
慧能大师唤言:善知识!菩提般若之智(1),世人本自有之。即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;善知识!愚人智人,佛性本亦无 [P425] 差别,只缘迷悟:迷即为愚,悟即成智(2)。
二
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,第一勿迷言慧定别。定慧体一不二,即定是慧体,即慧是定用;即慧之时定在慧,即定之时慧在定。
三
善知识!此义即是定(3)慧等。学道之人作意,莫言先定发慧,先慧发定,定慧各别。作此见者,法有二相。口说善,心不善,慧定不等。心口俱善,内外一种(4)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口诤,若诤先后,即是迷(5)人。不断胜负,却生我法(6),不离四相。
四
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时中,行、住、坐(7)、卧,常直(8)心是。『净名经』云:直[卍]心是道场;直[卍]心是净土。莫心行谄曲(9),口说法直。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[卍]心,非佛弟子。但行直[卍]心,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,名一行三昧。
五
迷人着法相,执一行三昧:直[卍]心坐[卍]不动,除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若如是,此法同无情(10),却是障道因缘。道须(11)通流,何以却滞? [P426] 心不住(12)即通流,住即被(13)缚。若坐[卍]不动是,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[卍]林中!
六
善知识!又见有人教人坐[卍],看心、看净、不动不起,从此置功。迷人不悟,便执成颠,即有数百般(14),如此教道者,故知(15)大错。
七
善知识!定慧犹如何等?如灯光,有灯即有光,无灯即无光。灯是光之 (16)体,光是灯之用,名(17)即有二,体无两般。此定慧法,亦复如是。
注【4-00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2】「愚人智人」下二十三字,「原本」作「遇悟即成智」,今依炖煌县博物 馆本改正。
注【4-003】「定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4-004】「种」上,「原本」有「众」字,今删。
注【4-005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所无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4-006】「我法」,「原本」作「法我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7】「坐」,「原本」作「座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08】「直」,「原本」作「真」,并衍一「真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改。 [P427]
注【4-009】「曲」,「原本」作「典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0】「情」,「原本」作「清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1】「须」,「原本」作「顺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2】「不住」,「原本」作「住在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
注【4-013】「被」,「原本」作「彼」,今改。
注【4-014】「般」,「原本」作「盘」,今改。
注【4-015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6】「之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4-017】「名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四──
一
善知识!法无顿渐,人有利钝。迷(1)即渐劝,悟人顿修。识自本心(2),见自(3)本性。悟即元无差别,不悟即长劫轮回。
二
善知识!我此(4)法门,从上已来,顿渐皆立无念为(5)宗,无相为[卍] 体,无住(6)为本。何名为(7)无相?于相而离相。无念者,于念而不念。无住者,为人本性念念不住,前念今(8)念后念,念念相续(9),无有断绝。若一念断绝,法身即是离色身〔南〕。念念时中,于一切法上无住。一念若住,念 [P428] 念即住,名系缚。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,是(10)以无住为本。
三
善知识!外离一切相,是无相。但能离相,性体清净,是(11)以无相 为体。
四
于一切境(12)上不染,名为无念。于自念上离境[卍],不(13)于法上念生。莫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。一念断即死(14),别处受生〔南〕。学道者用心,若不识(15)法意,自错尚可,更劝他人迷;不自见迷,又谤经法。是以立无念为宗。
五
即缘迷(16)人于境[卍]上有念,念上便起(17)邪见,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。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,世人离见,不起于念;若无有念,无念亦不立。
六
无者无何事?念者何物?无者,离二相诸尘劳。真如是念之体,念是真如之用。性(18)起念,虽即见闻觉知(19),不染万境而常自在。『维摩经』云:外能善分别诸法相,内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注【5-001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29]
注【5-002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作「是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3】「自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5-004】「此」,「原本」作「自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5】「为」,「原本」作「无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6】「住」下,「原本」有「无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。
注【5-007】「名为」,「原本」作「明为相」,今删改。
注【5-008】「今」,「原本」作「念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09】「续」,「原本」作「读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0】「是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5-011】「是」下,「原本」衍「是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。
注【5-012】「境」,「原本」作「镜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3】「原本」衍一「不」字,依「明本」删。
注【5-014】「死」,「原本」作「无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5】「若不识」,「原本」作「莫不悉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6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7】「起」,「原本」作「去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5-018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30]
注【5-019】「知」,「原本」作「之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五──
一
善知(1)识!此法门中,坐(2)禅元不看(3)心,亦不看[卍]净,亦不言不(4)动。若言看心,心元是妄,妄如幻故,无所看也。若言看净,人性(5)本净,为妄想故覆盖真如,离妄念,本性[卍]净。不见自性[卍]本净,心起看净,却生净妄;妄无处所,故知看者(6)却是妄也。净无形相,却立净相,言是功夫。作此见者,障(7)自本性[卍],却被净缚。若不动者,不(8)见一切人过患,自(9)性不动。迷人自身不动,开口即说人是非,与道违背。看心、看净,却是障道因缘,今说汝知(10)。
二
此法门中,何名坐[卍]禅?此法门中,一切无碍,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(11)为坐[卍],见本性[卍]不乱为禅。何名为禅定?外离(12)相曰禅,内不乱曰定…
《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