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编 坛经
一──
一
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,升高座,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其时,座下僧尼、道俗一千(1)余人,韶州刺史韦据(2),及诸官寮三十余人,儒士三十(3)余人,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
二
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,流行后代,与学道者,承此宗旨,递相传授,有所依(4)约,以为禀承,说此『坛经』〔传〕。
注【2-001】「一千」,「原本」作「一万」,依「景德传灯录」等改。
注【2-002】「韦据」,「原本」作「等据」,依「宋高僧传」等改。「明本」作「韦璩」。
注【2-003】「三十」,「原本」脱落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2-004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今改。
二──
一
能大师言:善知识!净心,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大师不语,自 [P415] 净心神,良久乃言:
二
善知识!净心(1)听!慧能慈父,本官(2)范阳,左降迁流岭 (3)南,作(4)新州百姓。慧能幼小,父又(5)早亡,老母孤遗,移来南(6)海。艰辛贫乏,于市卖(7)柴。忽有一客买柴,遂领慧能至于客(8)店。客将柴去,慧能得钱,却向门前。
三
忽见一客读『金刚经』,慧能一闻,心迷(9)便悟。乃问(10)客曰(11) :从何处来持此经典?客答曰:我于蕲州黄梅县(12)东凭墓山,礼拜五祖弘忍和尚,见今(13)在彼门人有千余众。我于彼听,见大师劝道俗,但持『金刚经』一卷,即得见性,直了成佛。
四
慧能闻说,宿业有缘,便即辞亲,往黄梅凭墓山,礼拜五祖弘忍和尚。弘忍和尚问慧能曰:汝何方人,来此山礼拜吾?汝今向吾边,复求何物?慧能答曰:弟子是岭(14)南人,新州百姓。今故远来礼拜和尚,不求余物,但求法作佛(15)。大师遂责慧能曰:汝是岭[卍]南人,又是獦獠,若为堪作佛!慧能答曰 [P416] :人即有南北,佛性(16)即无南北;獦獠身与和尚不同,佛性[卍]有何差别?
五
大师欲更共议,见左右在傍边,大师更不言。遂发遣慧能,令随众作务。时有一行者,遂差慧能于碓坊,踏碓八个余月。
六
五祖忽于一日,唤门人尽来。门人集讫(17),五祖曰:吾向汝(18) 说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门人终日供养,只求福田,不求出离生死苦海。汝等自性 [卍]迷,福田(19)何可救汝!汝总(20)且归房,自看有智(21)慧者,自取般若本性之智(22),各作一偈呈吾。吾看汝偈,若悟(23)大意者,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。火急急!
七
门人得处分,却来各至自房,递相谓言:我等不须呈心,用意作偈,将呈和尚。神秀上座是教授师,秀上座得法后,自可依(24)止,请不用作。诸人息心,尽不敢呈偈。
八
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,于此廊下,供奉(25)欲画楞伽变相,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,流行后代为记。画人卢玲(26)看壁了,明日下手。 [P417]
九
上座神秀思惟:诸人不呈心偈,缘我为教授师。我若不呈心偈,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。吾将心偈上呈五祖,求法意即善(27),觅祖不善,却同凡心夺其圣位。若不呈心,终(28)不得法。良久思惟,甚难甚难!甚难甚难!夜至三更,不令人见,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,题作呈心偈,欲求于法。
一0
若五祖见偈,言此偈悟(29),若访觅我。我宿业障重,不合得法。圣意难测,我心自息。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,秉烛题作偈,人尽不知 (30)〔附〕。偈曰:
身是菩提树, 心如明镜台, 时时勤拂(31)拭, 莫使有尘埃!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,归房卧,并无人见。
一一
五祖平旦遂唤(32)卢供奉来,南廊下画楞伽变。五祖忽见此偈语已 (33),乃谓供奉曰: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,深劳远来,不画变相也。『金刚经』云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不如留(34)此偈,令迷人诵。依此修行,不堕三恶;依此修行人,有大利益。 [P418]
一二
大师遂唤门人尽来,焚香偈前。人众入见,皆生敬心。汝等尽诵此偈者,方得见性[卍];依[卍]此修行,即不堕落。门人尽诵,皆生敬心,唤言:善哉!
一三
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,问(35):是汝作偈否?若是汝作,应得我法(36)〔附〕。秀上座言:罪过!实是神秀作。不敢求祖,愿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?五祖(37)曰:汝作此偈,见即来到,只到门前,尚未得入。凡夫依[卍]此偈修行,即不堕落。作此见解,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;须入得门,见自本性[卍]。汝且去,一两日来思惟,更作一偈来呈吾。若入得门,见自本性[卍],当付汝衣法。秀上座去,数日作不得。
一四
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,唱诵此偈。慧能一闻,知未见性[卍],即识大意。能问童子:适来诵者,是何言偈?童子答能曰:你(38)不知!大师言生死事 (39)大,欲传衣(40)法,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,悟大意即传衣法,禀为六代祖[卍]。有一上座名神秀,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,五祖令诸门人尽诵。悟此偈者,即见自性[卍];依此修行,即得出离。 [P419]
一五
慧能(41)曰:我此踏碓八个余月,未至堂前。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,见此偈礼拜;亦愿诵取结来生缘,愿生佛地。童子引能至南廊下,能即礼拜此偈。为不识字,请一人读。慧能闻(42)已,即识大意。慧能亦作一偈,又请得一解书人,于西间壁上题(43)着,呈自本心。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;识心见性[卍],即悟(44)大意〔附〕。慧能偈曰:
「菩提本无树, 明镜亦无台, 佛性[卍]常清(45)净, 何处有尘埃!」 又偈曰:
「心是菩提树, 身为明镜台, 明镜本清净, 何处染尘埃〔附〕(46)! 院内徒(47)众,见能作此偈,尽怪。慧能却入碓房。」
一六
五祖[卍]忽见慧能偈(48),即(49)知识大意。恐众人知,五祖乃谓众人曰:此亦未得了。五祖夜至(50)三更,唤慧能于(51)堂内,说『金刚经』。慧能一闻,言下便悟(52)。其夜受法,人尽不知,便传顿法及衣。汝为六代祖,衣将为信。禀代代相传法,以心传心,当令自悟。 [P420]
一七
五祖言:慧能!自古传法,气如悬丝。若住此间,有人害汝,汝即须速去!能得衣法,三更发去。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。登船(53)时,便五(54) 祖处分:汝去努力!将法向南,三年勿弘此法。难去,在后弘化,善诱迷人,若得心开,汝悟无别。辞违已了,便发向南。
一八
两月中间,至大庾(55)岭。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,欲拟殴(56)慧能,夺衣(57)法。来至半路,尽总却回。唯有一僧,姓陈名慧明(58),先是三品将军,性行粗恶,直至岭上,来趁犯着。慧能即还法衣,又不肯取。我故远来求法,不要其衣。能于岭上,便传法慧明[卍]。慧明[卍]得闻,言下心开。能使慧明[卍]即却向北化人来。
一九
慧能来依(59)此地,与诸官寮(60)道俗,亦有累劫之因。教是先圣(61)所传,不是慧能自知。愿闻先圣[卍]教者,各须净心。闻了,愿自除(62) 迷,如(63)先代悟。[下是法]
注【3-001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无,今补。 [P421]
注【3-002】「官」,「宋高僧传」等作「贯」。
注【3-003】「岭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3-004】「作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3-005】「又」,「原本」作「小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6】「南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补。
注【3-007】「卖」,「原本」作「买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8】「客」,「原本」作「官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9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今改。
注【3-010】「问」,「原本」作「闻」,今改。
注【3-011】「曰」,「原本」作「日」,今改。
注【3-012】「县」,「原本」作「悬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3】「今」,「原本」作「令」,今改。
注【3-014】「岭」,「原本」作「领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5】「求法作佛」,「原本」作「求佛法作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
注【3-016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7】「讫」,「原本」作「记」,今改。
注【3-018】「汝」,「原本」作「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22]
注【3-019】「田」,「原本」作「门」,今改。
注【3-020】「总」,「原本」作「!6殛」,今改。
注【3-02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2】「之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之」,今改。「明本」作「之性」。
注【3-023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4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5】「奉」,「原本」作「养」,今改。
注【3-026】「玲」,「明本」作「珍」。
注【3-027】「上呈五祖,求法意即善」,「原本」作「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」,今参照「明本」意改之。
注【3-028】「终」,「原本」作「修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9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语」,今改。
注【3-030】「知」,…
《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