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編 壇經
一──
一
慧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,升高座,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其時,座下僧尼、道俗一千(1)余人,韶州刺史韋據(2),及諸官寮叁十余人,儒士叁十(3)余人,同請大師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
二
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,流行後代,與學道者,承此宗旨,遞相傳授,有所依(4)約,以爲禀承,說此『壇經』〔傳〕。
注【2-001】「一千」,「原本」作「一萬」,依「景德傳燈錄」等改。
注【2-002】「韋據」,「原本」作「等據」,依「宋高僧傳」等改。「明本」作「韋璩」。
注【2-003】「叁十」,「原本」脫落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2-004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今改。
二──
一
能大師言:善知識!淨心,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大師不語,自 [P415] 淨心神,良久乃言:
二
善知識!淨心(1)聽!慧能慈父,本官(2)範陽,左降遷流嶺 (3)南,作(4)新州百姓。慧能幼小,父又(5)早亡,老母孤遺,移來南(6)海。艱辛貧乏,于市賣(7)柴。忽有一客買柴,遂領慧能至于客(8)店。客將柴去,慧能得錢,卻向門前。
叁
忽見一客讀『金剛經』,慧能一聞,心迷(9)便悟。乃問(10)客曰(11) :從何處來持此經典?客答曰:我于蕲州黃梅縣(12)東憑墓山,禮拜五祖弘忍和尚,見今(13)在彼門人有千余衆。我于彼聽,見大師勸道俗,但持『金剛經』一卷,即得見性,直了成佛。
四
慧能聞說,宿業有緣,便即辭親,往黃梅憑墓山,禮拜五祖弘忍和尚。弘忍和尚問慧能曰:汝何方人,來此山禮拜吾?汝今向吾邊,複求何物?慧能答曰:弟子是嶺(14)南人,新州百姓。今故遠來禮拜和尚,不求余物,但求法作佛(15)。大師遂責慧能曰:汝是嶺[卍]南人,又是獦獠,若爲堪作佛!慧能答曰 [P416] :人即有南北,佛性(16)即無南北;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[卍]有何差別?
五
大師欲更共議,見左右在傍邊,大師更不言。遂發遣慧能,令隨衆作務。時有一行者,遂差慧能于碓坊,踏碓八個余月。
六
五祖忽于一日,喚門人盡來。門人集訖(17),五祖曰:吾向汝(18) 說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門人終日供養,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。汝等自性 [卍]迷,福田(19)何可救汝!汝總(20)且歸房,自看有智(21)慧者,自取般若本性之智(22),各作一偈呈吾。吾看汝偈,若悟(23)大意者,付汝衣法,禀爲六代。火急急!
七
門人得處分,卻來各至自房,遞相謂言:我等不須呈心,用意作偈,將呈和尚。神秀上座是教授師,秀上座得法後,自可依(24)止,請不用作。諸人息心,盡不敢呈偈。
八
時大師堂前有叁間房廊,于此廊下,供奉(25)欲畫楞伽變相,並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,流行後代爲記。畫人盧玲(26)看壁了,明日下手。 [P417]
九
上座神秀思惟:諸人不呈心偈,緣我爲教授師。我若不呈心偈,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。吾將心偈上呈五祖,求法意即善(27),覓祖不善,卻同凡心奪其聖位。若不呈心,終(28)不得法。良久思惟,甚難甚難!甚難甚難!夜至叁更,不令人見,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,題作呈心偈,欲求于法。
一0
若五祖見偈,言此偈悟(29),若訪覓我。我宿業障重,不合得法。聖意難測,我心自息。秀上座叁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,秉燭題作偈,人盡不知 (30)〔附〕。偈曰:
身是菩提樹, 心如明鏡臺, 時時勤拂(31)拭, 莫使有塵埃!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,歸房臥,並無人見。
一一
五祖平旦遂喚(32)盧供奉來,南廊下畫楞伽變。五祖忽見此偈語已 (33),乃謂供奉曰:弘忍與供奉錢叁十千,深勞遠來,不畫變相也。『金剛經』雲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不如留(34)此偈,令迷人誦。依此修行,不墮叁惡;依此修行人,有大利益。 [P418]
一二
大師遂喚門人盡來,焚香偈前。人衆入見,皆生敬心。汝等盡誦此偈者,方得見性[卍];依[卍]此修行,即不墮落。門人盡誦,皆生敬心,喚言:善哉!
一叁
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內,問(35):是汝作偈否?若是汝作,應得我法(36)〔附〕。秀上座言:罪過!實是神秀作。不敢求祖,願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小智慧識大意否?五祖(37)曰:汝作此偈,見即來到,只到門前,尚未得入。凡夫依[卍]此偈修行,即不墮落。作此見解,若覓無上菩提,即未可得;須入得門,見自本性[卍]。汝且去,一兩日來思惟,更作一偈來呈吾。若入得門,見自本性[卍],當付汝衣法。秀上座去,數日作不得。
一四
有一童子于碓坊邊過,唱誦此偈。慧能一聞,知未見性[卍],即識大意。能問童子:適來誦者,是何言偈?童子答能曰:你(38)不知!大師言生死事 (39)大,欲傳衣(40)法,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,悟大意即傳衣法,禀爲六代祖[卍]。有一上座名神秀,忽于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,五祖令諸門人盡誦。悟此偈者,即見自性[卍];依此修行,即得出離。 [P419]
一五
慧能(41)曰:我此踏碓八個余月,未至堂前。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,見此偈禮拜;亦願誦取結來生緣,願生佛地。童子引能至南廊下,能即禮拜此偈。爲不識字,請一人讀。慧能聞(42)已,即識大意。慧能亦作一偈,又請得一解書人,于西間壁上題(43)著,呈自本心。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;識心見性[卍],即悟(44)大意〔附〕。慧能偈曰:
「菩提本無樹, 明鏡亦無臺, 佛性[卍]常清(45)淨, 何處有塵埃!」 又偈曰:
「心是菩提樹, 身爲明鏡臺, 明鏡本清淨, 何處染塵埃〔附〕(46)! 院內徒(47)衆,見能作此偈,盡怪。慧能卻入碓房。」
一六
五祖[卍]忽見慧能偈(48),即(49)知識大意。恐衆人知,五祖乃謂衆人曰:此亦未得了。五祖夜至(50)叁更,喚慧能于(51)堂內,說『金剛經』。慧能一聞,言下便悟(52)。其夜受法,人盡不知,便傳頓法及衣。汝爲六代祖,衣將爲信。禀代代相傳法,以心傳心,當令自悟。 [P420]
一七
五祖言:慧能!自古傳法,氣如懸絲。若住此間,有人害汝,汝即須速去!能得衣法,叁更發去。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。登船(53)時,便五(54) 祖處分:汝去努力!將法向南,叁年勿弘此法。難去,在後弘化,善誘迷人,若得心開,汝悟無別。辭違已了,便發向南。
一八
兩月中間,至大庾(55)嶺。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,欲擬毆(56)慧能,奪衣(57)法。來至半路,盡總卻回。唯有一僧,姓陳名慧明(58),先是叁品將軍,性行粗惡,直至嶺上,來趁犯著。慧能即還法衣,又不肯取。我故遠來求法,不要其衣。能于嶺上,便傳法慧明[卍]。慧明[卍]得聞,言下心開。能使慧明[卍]即卻向北化人來。
一九
慧能來依(59)此地,與諸官寮(60)道俗,亦有累劫之因。教是先聖(61)所傳,不是慧能自知。願聞先聖[卍]教者,各須淨心。聞了,願自除(62) 迷,如(63)先代悟。[下是法]
注【3-001】「心」,「原本」無,今補。 [P421]
注【3-002】「官」,「宋高僧傳」等作「貫」。
注【3-003】「嶺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3-004】「作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3-005】「又」,「原本」作「小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6】「南」,「原本」缺,依「明本」補。
注【3-007】「賣」,「原本」作「買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8】「客」,「原本」作「官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09】「迷」,「原本」作「名」,今改。
注【3-010】「問」,「原本」作「聞」,今改。
注【3-011】「曰」,「原本」作「日」,今改。
注【3-012】「縣」,「原本」作「懸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3】「今」,「原本」作「令」,今改。
注【3-014】「嶺」,「原本」作「領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5】「求法作佛」,「原本」作「求佛法作」,依「明本」改正。
注【3-016】「性」,「原本」作「姓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17】「訖」,「原本」作「記」,今改。
注【3-018】「汝」,「原本」作「與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 [P422]
注【3-019】「田」,「原本」作「門」,今改。
注【3-020】「總」,「原本」作「!6殛」,今改。
注【3-021】「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2】「之智」,「原本」作「知之」,今改。「明本」作「之性」。
注【3-023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吾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4】「依」,「原本」作「于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5】「奉」,「原本」作「養」,今改。
注【3-026】「玲」,「明本」作「珍」。
注【3-027】「上呈五祖,求法意即善」,「原本」作「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」,今參照「明本」意改之。
注【3-028】「終」,「原本」作「修」,依「明本」改。
注【3-029】「悟」,「原本」作「語」,今改。
注【3-030】「知」,…
《華雨集第一冊 上編 壇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