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證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四谛叁轉十二行。所謂“叁轉”,即以叁個階段證悟四谛,以後世的用語,叁轉被稱爲示轉、勸轉、證轉。其中,“示轉”是佛陀理論上如實理解四谛的階段。“勸轉”是依據此理論性的理解,進入實踐修道的階段。“證轉”是斷盡一切煩惱,證得最後證悟的階段。6 因此,叁轉之中最初的示轉,相當于得法眼─第一階段之證悟,最後的證轉即是漏盡者阿羅漢之最高證悟,勸轉是指在這兩者之間,修道聖者的修習階段。此叁轉若再細分,即是須陀洹向乃至阿羅漢果,四向四果的修證階段。

  二、大乘佛教的證悟階段

  [123]如前所述,從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,佛及弟子們的修證階段有四向四果之區別。7 到了大乘佛教,則建立十地等說,以作爲菩薩修行的階梯,這似乎可說是菩薩的證悟。

  大乘佛教最初所說的十地可能是:8

  一、初發心 prathama-cittotpādika(發意)

  二、治地ādikarmika(淨地)

  叁、應行yogācāra(修行、久習、相應)

  四、生貴janmaja [124]

  五、修成 pūrvayoga-sampanna(方便具足)

  六、正心

  uddhādhyā

  aya(成就正心、上位)

  七、不退轉 avaivartya(阿毗婆帝、阿惟越致、不退)

  八、童真kumārabhūta(童子)

  九、法王子yauvarājyatā(王子、常淨)

  十、灌頂abhi

  ekaprāpta(阿惟顔、補處、一生補處)

  此稱爲“十住”。其中,“初發心”即所謂的“初發心時即成正覺”,菩薩具有身爲菩薩的自覺,誓願成佛或救度衆生,所以在此位時,皆已包含對證悟的決心及證悟的萌芽要素。至少有從世俗想法的“回轉心”(忏悔其往昔凡俗的想法),而成爲信仰者。其修行逐漸進展,至第七不退轉(阿惟越致)時,即決定其信仰及人生觀,絕對不會退轉墮叁惡趣或信仰異學異教。這點我認爲相當于原始佛教中的不退墮位,也就是得法眼之證悟。第十灌頂位等同于佛位,至此至少能得到次于佛位的最高證悟。9

  又,在此十地中,只有以(一)初發心、(叁)應行(久發心)、(七)不退轉、(十)一生補處這四位,作爲菩薩的修行階位者,在最初期的大乘諸經典中,隨處可見。10 不知是先有這四階位,後來才加入其余六位而成爲十地(十住)?還是先設立十地之階位,再從其中抽出如前所列之重要的四位?無法確知。但是,在梵文《大事》(Mahāvastu)或漢譯《佛本行集經》中所列舉的菩薩修行之四階位 11,可以與如前所列之四階位做對比,也就是:

  一、自性行 prak

  ti-caryā

  二、願性行pra

  idhāna-c. [125]

  叁、順性行anuloma-c.

  四、轉性行avivartana-c.

  其中,第一、自性行,是指菩薩尚未有意誓願發心,而是自性而生的、自然地行善之時期。此時期因爲尚未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追求理想,所以還稱不上是修行,可說是發心修行以前的時代。第二、願性行,是切實自覺理想,立下誓願,發菩提心;所以,相當于前述十住或四位中的第一位─初發心。自此開始了菩薩的修行。第叁、順性行,是隨順最初的發心決心,循序讓修行繼續增進之實踐階位,所以,明顯可見相當于十住或四位中的應行(久發心)。第四、轉性行,梵文是 " avivartana-caryā",可譯爲不退轉行,所以,它等同于十住或四位中的不退轉。

  由以上可知,被認爲屬于部派佛教大衆部中的說出世部的梵文《大事》中,四項中的後叁項,與最初期的大乘諸經典中,菩薩修行四位中的前叁項完全一致。12 因爲在《大事》中,並未提到四行與《大事》本身所說菩薩十地 13 的關系;關于二者成立之先後關系,完全不明確,但是,從部派時代所說的四行來看,最初期的大乘諸經的四位,恐怕是受其影響而作的,因此,在初期大乘中,可能是四位說比十住說先出現,之後才加入其余六位,而成爲十住(十地)。此外,在現存般若經中,最早成立的小品系的般若諸經中,只說四位;隨後成立的大品系之般若諸經中,除了四位說之外,也敘述十住說,14 由此亦可推測二者之先後關系。

  其次,在般若諸經中,除了前述四位或十地(十住)之外,亦說叁乘十地。此乃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乘的修證分爲十階段。即:15

  一、幹慧地

  u

  kavipa

  yanā-bhūmi(淨觀地)[126]

  二、種姓地 gotra-bh.(性地)

  叁、八人地a

  amaka-bh.(第八地)

  四、見地 dar

  ana-bh.(具見地)

  五、薄地 tanu-bh.

  六、離欲地 vītarāga-bh.

  七、已辦地 k

  tāvi-bh.(已作地)

  八、辟支佛地 pratyekabuddha-bh.(獨覺地)

  九、菩薩地bodhisattva-bh.

  十、佛地 buddha-bh.

  其中,最初的七地是聲聞乘,第八地是緣覺乘,第九、第十地是菩薩大乘。在聲聞乘中,第一幹慧地(

  u

  kavipa

  yanā-bhūmi,之後誤作

  uklavipa

  yanā-bhūmi 淨觀地)是沒有禅定滋潤的、幹燥的,只有智慧作用之階位。雖已進入佛教信仰,具足精進持戒,亦修習觀佛叁昧、不淨觀、慈悲觀、無常等禅定,但是尚未達到根本定,所以依照欲界心之階位,可能是指《俱舍論》中的叁賢位。16 第二、種姓地,巴利佛教稱爲gotrabhū,是即將成爲聖者的前一階位,相當于《俱舍論》中聖位之前的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的四善根。第叁、八人地,是指四向四果聖者之最下位─第八位的須陀洹向之位。這是十五心的見道修習之聖者位,指見惑斷除中的住。第四、見地,是指斷盡見惑的須陀洹聖位,亦即見道第十六位。第五、薄地,是指欲界所屬諸煩惱─欲貪、嗔恚等,變爲稀薄的斯陀含果聖位。第六、離欲地,是指完全斷除欲界所屬之諸煩惱(五下分結)的阿那含果聖位。第七、已辦地,是指所作已辦,諸漏已盡,梵行已完成的無學阿羅漢果之聖位。此是聲聞最高的境地。

  [127]叁乘十地,若按列舉順序,將之解釋爲由低逐漸向高的階位前進,那麼緣覺的證悟就比聲聞的證悟高,菩薩或佛的證悟又在二乘之上,是最高的證悟。也有記載或列舉如此叁乘階位上下的大乘經典。17 但是,在其他的學說,叁乘階位是並列的,並沒有將菩薩視爲最高位。在這裏也有種種說法,例如,從于後所說的,華嚴十地與叁乘之關系來看,聲聞的最高位相當于菩薩第五地的極難勝地,緣覺的最高位相當于菩薩第六地的現前地,第七地以上只有菩薩的階位 18;有時也將前面聲聞的七地,依序並列配當菩薩初發心位、順忍位、無生法忍位、不退轉位、斷煩惱余氣薄位、得五神通位、成就佛位的最高境界。19

  如前所述,菩薩十地說或四位說也有種種說法,對于菩薩與聲聞階位之關系也有異說;最後出現的大乘菩薩十地說,爲後世所依據而使用的,也就是華嚴的十地說,此與梵文《大事》的十地說,或者最初期的大乘諸經的十地說(十住說)、叁乘十地的說法亦有所不同。但是,它可能是依某種意義,參照以前諸十地說所作。華嚴之十地,即:20

  一、歡喜地pramuditā bhūmi(極喜地)

  二、離垢地vimalā bh.

  叁、發光地prabhākarī bh.(明地)

  四、焰慧地arci

  matī bh.(焰地)

  五、極難勝地sudurjayā bh.(難勝地)

  六、現前地 abhimukhī bh.

  七、遠行地 dūra

  gamā bh.

  八、不動地acalā bh.[128]

  九、善慧地sādhumatī bh.

  十、法雲地dharmameghā bh.

  其中,第五極難勝地相當于梵文《大事》十地中的第七地難勝durjayā,初歡喜地相當于十住的初發心,第八不動地相當于十住的第七、不退轉。但是,中國佛教者解釋,華嚴十地是指比前面所說的十住(十地)更高的境界,因此將十住置于最下位,其上置十行、十回向,最上位置華嚴十地。但是,《華嚴經》並未如此明確表示。將此作爲階位而明確表示、組織者,是被認爲僞經的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21 。該經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等四十二位,又開十住之初位爲十信,所以在四十二位之前,置十信而成爲五十二階位。22 此爲中國佛教所采用,再配合菩薩修行的叁大阿僧只劫說、小乘《俱舍論》等所說的修行階位等,而全體作說明。如此加以融合而成的階位說,若是以唯識法相宗學說來表示,則如下所示:

  [129]又,天臺圓教在菩薩五十二位之前立五品位(五品弟子位),敘述此與天臺六即之關系,而說明修行階位。亦即:

  由前二表可知,法相宗等大乘別教,以十地之初地爲見道位,從十地開始爲聖者位,在此以前爲凡夫位;相對于此,天臺、華嚴等大乘圓教,以十住以上爲聖者位,十信以前爲凡夫位,十信滿位之相似即爲見道位。可知在這點上,大乘佛教的別教與圓教,對于證悟的階位說有著很大的不同。23

  [130]總之,五十二位等階位,綜合之說在印度是沒有的,又,階位中最初的十信,以及最後妙覺之前的等覺,是中國所作,其余四十一項雖然在《華嚴經》中也有,但是那些在印度初期大乘時,本來就已經各別成立,例如十住、十地皆是獨立的階位。十住是從初發心及至佛位,十地也是從初發心乃至佛位。因此,將這些融合起來,而立四十或五十位,只不過是屋上架屋,把同樣的階位,在形式上又重複一次罷了,可…

《證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長阿含經研究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