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证悟

  证悟

  水野弘元

  一、原始佛教的证悟阶段

  [117]所谓“证悟”,不只是禅宗,佛教一般也用此名词。而在佛教之前,佛教以外的印度宗教或哲学,也以证悟为课题,提出以证悟为目标的修行方法。在印度,一般所认为的人生最高目标,是脱离轮回的束缚,获得没有苦恼的自由境界;所谓“证悟”,就是指这种境界。此点佛教亦与之相同。不过,证悟的境界,以及达到证悟的方法,佛教则未必与外道相同;相对于外道,佛教自有其特征。

  对于﹝*日语的﹞“

  

  (证悟)”一词,汉字通常是用“觉、证、悟”,或者“觉证、觉悟、证悟”等词。但是这些词有时也未必是同一个意思。同样地,在印度的原语中,也有“证悟”意思之语,如:"bodhi", "bodha", "adhigama", "sāk

  āt-kriyā"(巴 sacchi-kiriyā), "prativedha"(巴 pa

  ivedha), "abhij

  ā"(巴abhi

  ā), "abhisamaya" 等。

  其中,"bodhi" 又译为“菩提”或“觉”;“觉”特别在指称佛场合的 "abhisambodhi"(真正觉)、"samyayak-sambodhi"(等正觉、正等觉)、[118]"anuttara samyak-sambodhi"(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无上正等觉)等。其次,"bodha" 与 "bodhi" 同义,不同之处是:后者是女性名词,而前者是男性名词。"adhigama"是“到达”之意,虽然未必只限于表示证悟之意,但是由于常被用来叙述圣道圣果的到达,所以也变成有证悟之意。"sāk

  āt-kriyā"译为“作证”,表示证明、体认之意,但是,它并不只限于表示证明、体认涅槃境界的证悟,而大多被用于表示证悟的场合。以上二词通常相当于汉译的“证得”、“证悟”、“作证”等词。

  其次,"prativedha"是贯通之意,意指通达、洞察真理,所以它被作为表示通达真理的见道之“证悟”的同义语而使用。"abhij

  ā" 是五神通、六神通的“神通”一词,六神通中包含了漏尽通,它是指证悟的智慧之意,或许是因为如此,所以,"abhij

  ā"又译为“通智”,意指得阿罗汉果的漏尽者证悟之智慧。相对于此,"abhisamaya"一词,如后所详述,主要是指初果圣者的证悟,也就是在理论上理解四谛等之意。此语旧译为“无间等”,新译为“现观”。除此之外,也有“解脱”(梵vimukti或vimok

  a,巴vimutti或vimokkha)、“择灭”(梵pratisa

  khyā-nirodha)等词,用来表示与证悟同义。虽然还有许多相同意义之用语,但是,在此我不想再扩大证悟之用语到那种地步。

  由前所举诸例可知,“证悟”包括佛陀的证悟,以及声闻(弟子)的一般证悟;佛陀的证悟多用“菩提”或“觉”之词表示,弟子的证悟则用“证”、“悟”之语表示。又由于弟子等一般佛教者的证悟,也有各种阶段,故可知用“证”或“悟”之语所表示的概念内容也不一样。前述的现观(abhisamaya)是表示理论性、知性理解的初步证悟,后来在部派佛教,将之视为见道(dar

  ana-mārga)的证悟。得到此初步、知性理解的证悟之后,为了将理论体验化,让理论与实践一致,必须持续修行。之后的[119]部派佛教称此修行为“修道”(bhāvanā-mārga)。在此期间有各种阶段的证悟,到了最后,脱离一切烦恼障碍之束缚的最终证悟,称为阿罗汉果或无学果,得此证悟之圣者即是阿罗汉、漏尽者。

  如此,在原始佛教的证悟阶段,已有须陀洹(预流)、斯陀含(一来)、阿那含(不还)、阿罗汉四圣果之区别。不论或多或少,只要得到证悟,即从凡夫世界进入圣者世界;相对于凡夫的世界被称为有漏的三界世间,圣者的世界被称为无漏的出世间。

  在许多阶段的证悟中,最为显着的是最初到达圣位的证悟,以及解脱一切束缚的最后证悟。对于这两阶段的证悟,在原始佛教中有不少例子。例如,最初听闻释尊说法的五比丘、于五比丘之后,最初成为佛弟子的耶舍,以及被称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皆有叙述此二段证悟。

  【五比丘的证悟】五比丘于太子六年苦行期间侍奉他,由于太子认真致力于苦行,所以他们期许太子必定能成就正觉;但是,后来因为太子放弃苦行,到河里洗涤身垢,并接受少女所供养的乳粥,致使他们误会太子已经堕落而耽着于欲乐的生活,便舍弃太子,西行前往波罗奈斯,在鹿野苑中继续修行。成佛后的太子,觉得应该化导他们,就到鹿野苑,但是,却不能被他们所接纳。佛为了化解他们的误会,就以无比的威严,再三劝导,希望他们能听自己的话语,在获得他们大致的信赖之后,佛便开始说法。不论是五比丘所认为理想的苦行,或者世俗的欲乐生活,都是极端的方法,并不能达到理想;达到证悟的理想方法是所谓“八正道”的中道。他自己即是依中道而成正觉的。而且也因为必须知道四谛的道理,所以佛就为他们说四谛八正道。

  由于此说法(转*轮),使他们能够最早理解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五比丘之一的憍陈如,最先得此证悟,关于此事,巴利律藏记载云:

  [120]世尊说此教时,尊者憍陈如生起所谓“一切集法,皆即此灭法”远尘离垢之法眼。1

  所谓“一切集法,皆即此灭法”(ya

   ki

  ci samudaya-dhamma

   sabba

   ta

   nirodha-dhamma

  )即是作为佛教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的法眼之内容。

  得法眼后,即得第一阶段的证悟,成为最下位的圣者。五比丘皆得到法眼,他们请求于佛教出家,而成为比丘。之后佛为他们说应常观察五蕴的无常、苦、无我,即《无我相经》所述之内容。此经最后说到:

  诸比丘!如此持续观察﹝五蕴无我﹞的多闻圣弟子,厌色、厌受、厌想、厌行、厌识。厌时离贪,离贪故解脱。解脱时,生“我已解脱”之智,知道:“我生已尽,梵行已成,所作(所应做之事)已办,不再受后有。”2

  他们依照此无我相之教法,在静处禅定思惟,不久即远离对一切的执着,断除一切烦恼,证得阿罗汉。此被描写为“五比丘心无取着,从诸漏而得解脱”,此即最后的证悟─阿罗汉位。

  【耶舍的证悟】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,虽然过着自由自在的奢华生活,但是总感到不满、不安与痛苦,在有一天的破晓时刻,离家出走,遇到在鹿野苑坐禅的佛,请求佛的救度。释尊首先为他说施论、戒论、生天论三论,依序为说高深的教法。耶舍的心逐渐得以平静,变得柔软、欢喜、明净,而足以接受佛的根本教理。佛知道他的心变得纯真之后,就为他说诸佛的最胜说法─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。做好心理准备的耶舍,闻此教法后,立即正确地理解,而生远尘离垢的法眼,此即第一之圣位。

  [121]耶舍家人发现他离家后,便想尽办法到处打听他的行。其父长者偶然中为了寻找儿子而来到世尊的住所,向佛询问耶舍的消息。佛起先并没有让他见耶舍,而先从施论、戒论、生天论三论开始,依序为他说法,乃至说到四谛,父亲立即得生清净之法眼,成为佛教的信众。在一旁听佛为父亲说法,在禅定中闻法的耶舍,由此立即从一切烦恼中解脱,证得阿罗汉。巴利律藏记载此事云:

  为父说法时,善男子耶舍,如是见、如是知,观察(禅观)大地,其心不取着,从诸漏而得解脱。3

  此即耶舍最后的证悟。

  【舍利弗的证悟】由于舍利弗和儿时玩伴目犍连,两人无法由婆罗门的吠陀等学问,解决人生问题,所以就先跟随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(Sabjaya)学习。但是,对于其学说仍然无法满足,于是继续寻求良师。当时五比丘之一的马胜(梵Awvajit 巴 Assaji 阿说示)正在王舍城内托,他表现出安详

  而充满信仰的圣者态度。舍利弗一见到他,觉得他就是自己要寻访的人,就走向马胜,请问他奉行何教,是谁的弟子。马胜觉得自己出家日浅,无法充分传授导师之教理,便为他说一首有名的“缘生偈”:

  如来教示:依于原因所生之诸法,彼等﹝诸法﹞之原因,以及彼等之灭。大沙门是如此的主张者。4

 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

   hetu

   Tathāgato āha. tesa

   ca yo nirodho, eva

  -vādīmahā-sama

  o.

  舍利弗不愧是智慧第一,只因这首简单的偈,便立刻理解其意义,知道这是前人所未曾说过的,当下即生远尘离垢的法眼。

  他和目犍连一同到释尊的座下出家,经过了半个月左右,舍利弗的叔父长爪梵志为了[122]论破释尊而来造访他。这位梵志(婆罗门)完全怀疑当时哲学家或宗教家的说法,难以认为它们是真理,也就是主张所谓的“怀疑说”。但是佛对他说,怀疑说不仅无法严密地成立,而且也不合理,难免有不彻底之处,让梵志不得不心服口服。站在世尊的后面,替世尊扇风的舍利弗,在听闻此说法之际,于禅思中证得阿罗汉。《中部》74《长爪经》记载此事云:

  此时,尊者舍利弗,立于世尊之后,为世尊扇凉。尊者舍利弗如是思惟:“世尊善于证知各法,是否已说其舍断?善逝善于证知各法,是否已说其舍遣?”做如此的思惟观察,尊者舍利弗的心无有取着,从诸漏而得解脱。5

  此即舍利弗最后的证悟。

  以上是叙述五比丘、耶舍、舍利弗得法眼与漏尽二个阶段的证悟之例。原始圣典中,有关这些证悟之记载随处可见。

  又,于前述五比丘最初的说法(《转*轮经》)中,释尊说明了自己的经验,…

《证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长阿含经研究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