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同。此語的複合語,在巴利語中有dhamma-abhisamaya(法現觀)、attha-abhisamaya(義現觀)、[146]sacca-abhisamaya(谛現觀)、catusacca- abhisamaya(四谛現觀)、ariya-saccānam abhisamayo(諸聖谛之現觀)等,梵語亦大致相同。
根據前述之複合語,現觀的內容包括法(真理)、義、四谛等,表示正確地、理論性地正確理解、徹見社會人生的真理、意義。現觀一詞是玄奘的新譯,漢譯阿含經中則是舊譯“無間等”。無間等之譯語,或許是無間(abhi)等(samaya),但是這並不是很合適的翻譯,無間等之漢語,其意義一般也都完全不明確。無間等之用例見于漢譯《雜阿含》卷16,430經
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學無間等。49
卷15,396經
所有集法,一切滅已,離諸塵垢,得法眼生,與無間等俱,斷叁結。所謂:身見、戒取、疑,此叁結盡,名須陀洹,不墮惡趣法,必定正覺。趣七有天人,往生作苦邊。50
根據以上的經文,可知若能在理論上理解四谛或緣起的道理,即得遠塵離垢的法眼,達到現觀,證得最下位的聖者─須陀洹。又如前一節所介紹,信仰徹底之後,也能得四證淨,證須陀洹,脫離惡趣,決定成正覺。可知與得不墮法、不退轉、正性決定,而後得法眼之結果是相同的。由此可看出,不論是依于信仰或理論,一旦成爲最下位的聖者,至少具備了下列五點:一、法眼生,二、叁結斷,叁、證得須陀洹,四、決定不墮惡趣─不墮法,五、必定成正覺─正性決定。[147]由于此五項有必然的密切關系,若說明其中一項,一定也包含其余四項,雖然如此,以下仍擬依序一一檢討。
【一、得法眼】首先,第一項,所謂“法眼”(巴dhamma-cakkhu,梵 dharma-cak
u),如同多次所述,乃理論性理解佛教的真理─正確世界觀、人生觀的智慧之眼。其內容即“一切集法,皆即此滅法”之緣起道理。要言之,確立佛教的世界觀、人生觀,成爲初步的聖者,至此才可算是真正的佛教者(佛教徒)。因爲佛教者(佛教徒)的自覺或自信,是藉由得法眼而開始得到的。
【二、斷叁結】第二、所謂“斷叁結”,是斷身見、疑、戒取叁種煩惱。此叁結若不斷除,則無法得法眼,不能稱爲真正的佛教者(佛教徒)。以下就簡單說明叁結。
第一、身見(巴sakkāya-di
hi,梵satkāya-d
i)又譯爲“有身見”、“薩迦耶見”,是將自己的身心,視爲永遠不變的實體的有我之見。將自我視爲實體,或者認爲靈魂不滅,皆屬此見。此與佛教的根本命題─“諸法無我”的說法背道而馳,將諸法視爲實體,對自我及我所(所有物),亦即我我所,持有常住之見,只要執著于此二者,就絕對無法得到佛教的證悟。首先必須了知無我、洞徹無我,不執著我我所。不論是大乘佛教的根本─《般若經》的皆空思想、八宗之祖─龍樹菩薩《中論》八不中道的空無我說,或者中國禅宗的無念、無想、無憶、無心等思想、身心脫落或打破漆桶 51,皆是說明去
除自我之見。由此可知,佛教最重要的事情,即是空無我、無所得。因此,成爲聖者的首要條件,即是舍離身見。
其次,所謂“疑”(巴 vicikicchā,梵 vicikitsā),是懷疑善惡業、懷疑善惡之果報,懷疑因果道理、懷疑叁世的存在。其中,否定因果業報或否定叁世的邪見,也應該被看成屬于疑的範圍之內。邪見的去除,[148]是藉由理解或實踐次第說法的最初者─施、戒、生天叁論而得的,此點已于前述。只要相信因果業報之說,必然能除去邪見或疑。
初步的聖者已相信叁世因果,又因爲進一步在理論上理解緣起的道理,所以對社會人生正確的活動,絕對不會否定、懷疑,或無知。從這點來看,初步的聖者已斷疑結。
附帶說明,禅宗有所謂“起大疑小疑,得大悟小悟”之說,在這種情況下的疑,與前述之疑是絕然不同的。前述之疑,是應該被除去的,不是向上、具建設性的;而禅的疑則是向上、具建設性的疑念,是能使人朝向理想的原動力,是理性的良心之聲。在此意義之下,二者完全不同。
其次,所謂“戒取”,詳細稱爲“戒禁取”(巴sīlabbata-parāmāsa,梵
īlavrata-parāmar
a)或“戒禁取見”。前述之身見是將存在視爲實體的常住之見,但是佛教並不認爲有形而上學的實體或本體,所謂存在,只不過是站在常識性的立場,承認有我們經驗所得之現象的存在。原始佛教所說的一切存在─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,皆是指此含意的常識性經驗之現象界。因此,像身見那樣的本體論,是不爲佛教所采用的。
其次,包括邪見在內的疑,因爲懷疑或否定善惡業及其果報,所以對于現象界的活動,懷疑因果法則,或者加以否定。但是,現象界的活動絕非偶然的無秩序,必定具有規則性的因果關系。之所以見似偶然,是由于不加精密考察因果關系的緣故。只要如實考察現象的活動,那麼在這當中,不論是在物理性的、心理性、社會性,皆可看出依于因果關系的現象活動之法則,邪見或疑因此也就沒有産生的余地了。
被現觀所斷除的疑,與其說是一般廣泛的因果關系者,不如說是有關所謂因果業報的道德、宗教的[149]疑或邪見。此意義的疑或邪見稱爲“無因無果說”。而所謂戒禁取,是指雖然承認因果業報的法則,但是對于其因果關系有錯誤的見解。也就是,雖然是“有因有果說”─承認現象間的因果,但是,並不知道其中的正因正果,將邪因邪果誤認爲是正因正果,此即是戒禁取。從語義來看,“戒”是戒律,“禁”是禁製,是指立誓一生過著與狗相同生活的狗戒,或者模仿象的象戒。這在印度,是一種宗教家們作爲生天解脫之道的實修法。此時作爲實踐的戒禁,絕對不是解脫的正因,但是卻被認爲是解脫生天的原因,因此,像這樣的錯誤主張或實踐的邪因邪果說,稱爲戒禁取。
在《俱舍論》等中,廣泛地解釋戒禁取,將之分爲非因計因的戒禁取,及非道計道的戒禁取二大類。前者是將不是原因的,認爲是原因,是錯誤的因果關系;迷信、不合理的想法,皆屬此所攝。後者是將非理想之道,認爲是道,是在實踐方面的錯誤因果關系,它把不是解脫的方法,看成是正確的方法而去實踐。例如:狗戒、象戒、沐浴或苦行等等,皆屬此所攝。
由以上諸點可知,爲何成爲真正的佛教徒,亦即最下位的聖者,必須斷除身見、疑、戒取叁結的原因了。因爲只要有這些錯誤的見解,就不能稱爲是真正的佛教徒。但是,根據《俱舍論》等,認爲見道所斷除的煩惱,是理論性的迷惑─見惑(迷于理之見惑)。由現觀而得法眼者,即是斷除此見惑。
在《俱舍論》等中,對于見惑,除了列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之外,也舉出惡見,包括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禁取等五見,而此五見與現觀所斷之叁結,二者是否有所不同?由于《俱舍論》的見道與原始佛教的現觀,皆是指同一個證悟,所以,所斷除的五見或叁結,並非是不同的兩個東西。因此,可以看成叁結中包括了所有的五見。
例如,五見中的身見、邊見,可視爲包含在叁結中的身見,邪見包含在疑之內,見取、戒禁取包含在叁結中的戒禁取之內。[150]五見中的邊見,是指斷見、常見,這是認爲本體實體是常住(常見)或斷滅、虛無(斷見),因爲是以本體之有無斷常爲問題,所以從屬于本體論的觀點來看,可將它歸入身見的範疇。其次,邪見爲疑所攝,如前所述。所謂“見取”,是將其余四見誤認爲正確的說法,皆與見有關,所以可暫且看成屬于戒禁取所攝。
由以上可知,叁結與五見,在內容上並非有所不同。被現觀所斷除的見惑,又稱爲“利使”,是銳利的煩惱,由于其錯誤的理解,可以被立刻除去,所以見惑可在十六心刹那的短時間之內被頓斷。但是,諸部派之間,對于現觀的斷惑,則有頓斷及漸斷之種種異說。52
【叁、須陀洹】所謂“須陀洹”(巴sotāpanna,梵srotāpanna),又譯爲“預流”,是指參預入流,進入聖者之流。亦即最初達到聖位者,即是須陀洹。在阿含經中,也有不用“須陀洹”,而用“極七返”(巴sattakkhattuparama,梵 saptakrtva-bhava-parama)者。所謂“極七返”,是說即使是最下位的聖者,最多只要七次輪回轉生于人間及天上,之後必定脫離輪回,決定成爲最高的聖者。就如同“不墮法”,是聖者決定不墮惡趣,必定生于叁界的善趣,而此極七返則是指最多七次停留在輪回界,不會超過七次以上。53
附帶一提,須陀洹有往返人天界輪回只剩七次,乃至四次等種類。如同斯陀含(巴sakadāgāmin,梵sak
dāgāmin),又稱爲“一來”,本來是指往返人天界之輪回只剩一次,再來一次輪回界,即可得到最高的證悟的聖者之意;但是,後世也提出叁次乃至一次(叁次稱爲叁生家家,二次稱爲二生家家,一次稱爲一種或一間)投生于人天等之數種斯含果的說法。又如叁果,又稱爲“不還”,是不再輪回此世,而後世也提出在中有,乃至前往上二界途中就[151]得漏盡等之七種不還的說法。54
得到最高證悟的佛陀或阿羅漢,縱使是處于叁界的世間,但是因爲已完全不受業報所系縛,所以是處于遊戲叁界的出世間狀態,既不住生死,亦不住涅槃,爲救濟衆生而繼續興慈運悲。從如此的聖者階段來看,須陀洹只不過是第一步罷了,還是不圓滿的境地,雖然如此,由于已斷叁結等,脫離凡夫的境地而進入聖位,所以也有與世俗的立場完全不同之處,因此,才被稱爲“聖”、“…
《證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