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括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。在有部等中,認爲異熟只是叁界世間的有漏,出世間的四聖果則被認爲屬于離系果─無爲。

  其次,“唯作”是巴利佛教的獨特概念,如前所述,認爲也有不屬于善惡業及其果報的,完全只有作用,在業報關系中,于其前後完全沒有影響者。雖然唯作只是叁界有漏者,但是,其中的“無因唯作”屬于與認識等有關的純粹無記,“有因唯作”是指阿羅漢與叁界有情同塵,化導遊戲叁界時的心。因爲于此並無某種有所得心,而是空無我之狀態,超越了善惡及果報,所以被認爲是無記。但是,實際上至此可說爲是至善,比出世間的四向四果更爲殊勝了。在說一切有部等中,稱出世間之善爲“勝義善”,而阿羅漢的唯作可說比此勝義善更爲殊勝。此相當于大乘佛教所說的聖者後得智。

  其次,關于有漏無漏之善,巴利佛教和有部等亦不太相同。善業主要是指能引叁界福果的有漏善,無漏善也稱爲無漏業,但是,這已脫離與因果報應輪回有關的原本的業了。佛教有四業說:黑黑異熟業、白白異熟業、黑白黑白異熟業、非黑非白無異熟業。其中,“黑”(k

  

  a, ka

  ha)是不善,“白”(

  ukla,sukka)是善,因此,前所列之第一項是感黑異熟的黑業,第二是感白異熟的白業,第叁是感黑白異熟的黑白業,此叁項是于叁界世間的有漏業。而第四是指出世間的無漏業,它既不屬于黑白,也不會感得異熟。[171]有部等說無漏業不感異熟,並以第四項爲非黑非白無異熟業;相對于此,巴利佛教則說無漏善業亦感非黑非白之無漏異熟,稱第四項爲非黑非白非黑非白異熟業,這是歸因于部派學說不同之故。巴利佛教所謂的非黑非白異熟業,其實就是指阿羅漢的唯作心吧!

  叁、現在經驗的余勢力及其果報

  前節已考察了現在經驗的種類、構成要素、性質(叁性)等,本節希望進一步考察由現在經驗所得之余勢力─潛在力,及果報異熟。如前所述,現在經驗包括意業(思業)及身語業(思已業),若業完整,則會留下余勢力─潛在力,且感得與之對應的善惡果報。又如前所述,即使不屬于善惡,有時也會留下余勢力。對于余勢力─潛在力的産生,從記憶、練習等日常經驗,便能很容易地得知。我們的經驗若是強而有力,則必定會留下某種余勢力。所以藉由訓練,不論是語文、書法、珠算、技術、藝術等,皆能逐漸進步。

  對于善惡的行爲,它也絕不會就此消失,余勢力必定會在那人身上存留下來。不論他人是否看見,即使神明佛菩薩沒有照鑒,或者自己對此沒有記憶,善惡業也必定會每次都留下它的余勢力而逐漸累積。例如:偷盜、妄語,最初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做得出來,反覆幾次之後,産生了習慣力,便變得極爲容易而不費力氣。善惡行爲皆是如此。因此,不論他人是否看見,日常行爲皆須謹慎小心。反覆造惡者,其品德、言語、態度、容貌[172]皆是低級而可憎的,陰險之人,無論外表如何修飾,在不經意之間即會暴露出他的本性。反之,常爲他人的幸福著想,造令人喜樂之善行,以愛語和他人接觸,其言語也必定平穩而和悅、態度優雅高貴,神情溫和親切吧!

  如此,不論是善惡或其他知識、技術,時時刻刻都被保存積蓄下來,其積蓄成爲基礎,對日後經驗的善惡及精通與否會造成影響。對于如此積蓄下來的經驗力,唯識學稱之爲“種子”,用現代的語言,從知性層面來說,可稱爲“智能”,從情意層面來說可稱爲“性格”,從肉體層面則可名之爲“體質”。也就是,我們時時刻刻的經驗,被積蓄爲智能、性格及體質,其經驗積蓄的總合,則構成了人格。而此經驗力不只在我們的一生,在我們出生于這一世時,就已帶著過去經驗所累積之一定的智能、性格、體質等素質,投生于母胎。此素質即使是在同父母所生的兄弟之間,也未必相同,所以,在智能的優劣、性格的不同、體質的強弱上,即使有著明顯的差異,也不足爲奇。可見人的過去經驗,會藉由某種形式累積下來。

  因人而異的天生素質,在後天成爲我們經驗的基礎,在此素質上,現世善惡的經驗會繼續累積。因此,生下來時的素質,能時時刻刻再度被改變。生下來具有善的素質者,其後的經驗若是惡的,則生來善的素質也會逐漸惡化;天生不太好的素質者,只要其後累積善的經驗,也能逐漸改善其素質。這就是爲何必須不斷的修習或訓練的原因。

  佛教的目的,是在于最後能藉由累積善的經驗,改善不好的素質,爲了人類社會向上發展,此點成爲必要的課題。而佛教的理想─無我的實踐,[173]如前所述,是在于藉由善經驗的累積,令之成爲習慣,使日常行爲能任運無作、無意識地合乎法則,這就是所謂解脫涅槃的境界。

  如前所述,我們經驗能引發余勢力,而余勢力累積成爲我們的人格素質,此素質又對以後的經驗造成很大的影響;現今學術界對此看法亦相當認同,近代精神分析學或深層心理學等,也特別研究此課題。佛教從千百年前,即于唯識學等做極爲精細的考察,這方面在西方近世的心理學或哲學亦未曾論及,所以爲了將來使這方面的學術更爲發展,有必要吸取佛教的知識,重新加以解釋、整理組織。

  經驗及其余勢力的累積,從近代的學術上很容易被理解;相對于此,對善惡之果報,在學術上卻無法被輕易的明了接受。但是,業的概念必定伴隨著果報,沒有預想到果報的業,可說是不可能存在的。誠如所謂的“善因善果(樂果)、惡因惡果(苦果)”,果報對業而言是必然的。其關系如同所謂的“因是善,果是無記”,造善惡之行爲,即會得到苦樂的果報。但是,善惡之業與苦樂果報之間,是否有合理且必然性的因果關系?善惡若有正確的標准,即能客觀地加以規定,然而苦樂是十分主觀的,即使是同一狀態,也因人因時而有不同的主觀感受,因此,所謂“善因樂果、惡因苦果”,並不能客觀而合理地說明。不過,以下仍將苦樂用一般常識性的客觀性來討論。

  在考察善惡與苦樂的因果關系合理性之有無時,可用如下之分類:

  一、良心的滿足與呵責

  二、社會的賞罰[174]

  叁、身心環境之有機性的調和不調和

  四、宗教道德的要求

  雖然這些也有交互錯綜的關系,不過我希望分開做討論。

  第一、良心的滿足與呵責:行善之人,良心感到滿足,行惡之人,則會遭受良心的呵責,這對于懷有敏銳良心的人而言,是容易生起的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善因樂果、惡因苦果的事實即可很容易地被認同。

  ﹝*二﹞其次,社會的賞罰:是指造善事則會受到社會國家的贊賞表揚,造惡事則會受到製裁處罰,在社會組織或社會秩序井然有序時,這是必然之事,但是若在缺乏公平的混亂社會,則不能期待有正當的賞罰,也有可能壞人當道,好人遭受不幸。

  第叁、身心環境有機性的調和不調和:若行善─對自己身心或周遭社會的向上發展有正面影響者,不但會使自己身心發達調和,得到健全、健康的精神肉體,同時也能與周遭社會環境生活調和,有助其進展。例如:因注意衛生而得健康,因努力于事業而得財富,因貢獻于社會,而使社會和平幸福等等。因此,若行善,則能使自己及自己所屬的社會向上發展;若造惡則得相反之結果,所以善會感樂果,惡會感苦果。

  從以上叁項來看,善因樂果、惡因苦果仍能合理地被任何人所認同。但是,像第四項如此的因果關系,並不能合理地被證明,只是宗教或道德上的要求─善必然感善果,惡終會感惡果。它大多主張在前述第二項社會秩序混亂之時,或者第叁項身心環境的有機關系難以確認時,即使現世無法得到正當的果報,[175]來世必定受到其相對應的果報。因此,前叁項條件若是完全,則未必需要第四項。但是,過去一般大多是依第四項來說明業報的關系。例如,根據業與果報時間上的關系,說明順現受業、順次生受業、順後生受業、順不定受業等等。

  總之,善因樂果、惡因苦果的因果業報關系,從前面的說明來看,未必是不合理的,而能大致合理地被說明。只要根據佛教的緣起說解釋業報說,如同依據前列最初之叁項來看,應該就能成爲合理。

  以上對于善惡業與其余勢力及果報,已經考察完畢。不過仍要附帶說明,對于前述諸作用是否是精神性的?又,肉體、物質是否也與業或果報有關?由于佛教諸部派之間有異說,以下就對此做簡單的討論。

  首先,根據巴利佛教的學說,認爲善惡業及其果報─異熟,皆只限于精神性;在不具有意志的肉體或物質,並沒有善惡的性質。于物質並無責任之所在,不論在宗教或道德上,它完全只是無記的。雖然在巴利佛教之外,也有部派或學者具有相同的主張,但是,以說一切有部爲首的大多數部派,仍主張善惡業或其果報,含蓋精神、物質二層面。主體當然是屬于精神的,但是,在身語業的場合,因爲身體或言語與善惡的思(意志)一同生起,所以認爲物質性的身體或言語也有善惡。又,身語業的余勢力─無表(avij

  apti),也被物質性地保存在我們的肉體中,作爲一種善惡的習慣力。所謂嗜好或習慣,因爲是無意識生起,所以被視爲至少不是純粹精神性,而是物質性。

  如此,身語業的余勢力被認爲是物質性的無表,但是,意業的余勢力,根據經部等所說,即使是無意識的,也一定是精神性的。煩惱的余勢力─隨眠(anu

  aya)等經驗的余勢力[176]則被認爲是種子,因此,唯識學也視之爲精神性。關于此余勢力,部派之間雖有異說,但是並沒有部派將之作充分的組織與解說。

  其次,關于果報,亦即異熟,也有許多部派承認物質性的異熟。用通俗意義來說,有情以善惡業的果報而輪回叁界六道,所以,在這當中的地位、境遇、貧富、貴賤、美醜、長短、強弱等肉體物質,皆是由于過去業之果報所感,因此,果報異熟當然也涉及物質界。所謂“報身”或“報土”等詞,即可證…

《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證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