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爲法

  無爲法

  一

  [407]在以說一切有部爲代表的部派佛教,以及承襲有部的瑜伽行派,將一切法分類爲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法、心不相應法、無爲法五位。此分類在原始佛教是完全找不到的,直至部派時代的阿毘達磨才開始出現。而且在阿毘達磨初期時代,五位並不明確。若從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來看,五位分類被明確的表示,是在七論中,屬於最後發展階段的《品類足論》。在巴利佛教的七論或注釋書中,亦無此分類,在後世的綱要書中才初次出現;又《舍利弗阿毘昙論》也沒有清楚的分類爲五位。但是五位的要素,各部派從初期或中期的阿毘達磨時代以後,就被部分地列舉出來。

  回溯自原始佛教,五位中的一部分,例如,心所法、心不相應法等名稱,幾乎完全沒有出現,而色、心、無爲等語詞,雖然曾出現在阿含經中,但是它與阿毘達磨所說的,作爲五位法的色法、心法、無爲法,在概念內容上則十分不同。也就是,阿毘達磨承襲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之說,由此發展而逐漸遠離原本的立場,及至後期的阿毘達磨,用語的概念內容,與阿含經所說的,有很大的不同。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?

  原本在以釋尊爲首的原始佛教,主要是以到達人生的理想爲課題;並考察人生的狀態爲何;現實的不滿或苦惱如何生起,所以只是與實踐修道有關的事情而已。說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,是爲了如實觀察它們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由此脫離現實的苦惱,並不是爲了將五蘊等作爲事實的存在,而做客觀的考察。原始佛教的哲學理論,並不是爲了純理論,而是爲了有助於實踐,作爲實踐修道的根據。

  然而,及至阿毘達磨,逐漸偏離實踐面,從純知性理論之興趣而發展研究,對於諸法的存在,從全體、時間、空間各層面做考察。現在變成與原始佛教不同,與實踐未必有關,而是客觀討論存在的本身。因此,原始佛教雖然提到作爲一切法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但是到了後期的阿毘達磨,由於五蘊等分類,無法網羅存在的一切法,又由於此分類法,無法充分對客觀的存在做合理的分類,於是就用以前所完全沒有的色、心、心所、心不相應、無爲的新五位分類法來做考察。在這五位中,關於心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應法,筆者已在前面討論過了,1 所以,現在想考察無爲法。

  二

  [409]「無爲」一語,常被原始佛教的阿含經所用,及至部派時代的阿毘達磨,對無爲的考察更爲詳細。但是阿含所用的無爲之概念,與阿毘達磨所考察的無爲概念,二者未必相同。因此,首先想討論阿含經所出現的無爲之語詞。

  在巴利《相應部》「無爲相應」Asa

  khata-sa

  yutta一章 2,收錄四十四篇經典,看起來都是十分形式化的簡單經典。首先說到何謂無爲,以及到達無爲之道爲何:無爲之道是念身、止、觀、有尋有伺等叁叁昧、空、無相、無願叁叁昧、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些各有一經。而對於無爲,各經皆做同樣的定義:

  比丘等啊!那麽何謂無爲?比丘等啊!貪欲的滅盡、瞋恚的滅盡、愚癡的滅盡,比丘等啊!此等即所謂無爲。

  Katama

   ca bhikkhave asa

  khatam. Y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, ida

   vuccati bhikkhave asa

  khata

  . 3

  前述之定義,與阿含經常出現的涅槃之定義完全相同。可知無爲與涅槃是指相同的內容。4

  在「無爲相應」中,與所說的無爲定義,以及無爲之道相同者,在後面對於終極anta、無漏anāsava、真谛sacca、彼岸pāra、微妙nipu

  a、極難見sududdasa、不老ajara、堅牢dhuva、不壞apalokina、無譬anidassana、無戲論nippapa

  ca、寂靜santa、不死amata、勝妙pa

  īta、安泰siva、安穩khema、愛盡ta

  hakkhaya、[410]希有acchariya、未曾有abbhuta、無災anītika、無災法anītikadhamma、涅槃nibbāna、無惱害avyāpajjha、離貪virāga、清淨suddhi、解脫mutti、無執著anālaya、洲渚dīpa、避難所le

  a、庇護所tā

  a、歸依所sara

  a、所趣所parāyana,同樣說明其定義及其道。其定義雖被省略,但是皆與無爲的定義是相同的內容。由此可知,前述「終極」乃至「所趣所」,雖然其中也有涅槃,但是皆是無爲或涅槃的同義語。又,於此章第一品末雲「涅槃相應第一品」,正好說明了「無爲相應」又稱爲「涅槃相應」。

  附帶說明,在漢譯《雜阿含》中,相當於巴利的「無爲相應」的,只有卷31的一經(899)。5該經的無爲定義與巴利語相同,其無爲之道則只列舉八正道。無爲的同義語則舉出難見、不動、不屈、不死、無漏、覆蔭、洲渚、濟度、依止、擁護、不流轉、離熾焰、離燒燃、流通、清涼、微妙、安穩、無病、無所有、涅槃。二者大致相同,不過對於修行道,漢譯較爲簡單。

  由以上可知,阿含中的無爲,即是依叁十七菩提分等修行所到達的涅槃,這是滅除叁毒等一切煩惱,無執著、清淨解脫的境地,是不老不死而堅牢不壞、無苦安穩的究竟理想境界。那麽,爲何稱爲「無爲」?

  參考《自說經》或《如是語經》,與無爲一詞共同使用的有不生ajāta、不成abhūta、不作akata等語。6 這說明了所謂「無爲」,並不是依於因緣等而發生,非作爲,是與因緣等無關者。亦可知與無爲相反的「有爲」,是指依於因緣而産生的現象法。但是在原始佛教,並沒有將無爲看成是與有爲之現象相反者,也就是永遠存在的本體,這是絕對沒有提到的。本體存在被釋尊認爲是「我」(attan, ātman)而予以否定。那麽,該如何解釋無爲呢?

  [411]所謂「無爲」asa

  khata,asa

  skrta,可能是指脫離依於行sa

  khāra,sa

  skāra的作爲之意。此場合中的「行」,也有種種廣狹之意義,但是這裏是與十二緣起第二支的「行」相同,可將它看成是作爲善惡行爲及其余勢力,而引發輪回的原動力。因此,行與善惡業或輪回業報有關;而脫離依於行之作爲的無爲,可說即是與因果業報無關者。不過,由於善惡業或輪回之場所是叁界世間,所以無爲被看成是屬於超離叁界世間的出世間。

  雖然說是超離世間,但是它並不是在叁界之外,而是雖處於世間,但是超越了世間業或輪回的解脫狀態,此稱爲無爲。也就是,無爲並不是存在狀態,而是指證悟的狀態、覺者的態度。總之,它與涅槃相同。其境界之說明於阿含經隨處可見,如下之例所示:

  唯苦起而生,滅而滅,不惑不疑,不依於他,於彼唯有智。7

  眼生時,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,如是眼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,有業報而無作者。8

  我不欣於死,亦不欣於生,正知正念,舍此身而去。9

  叁

  [412]阿含所說的用語或概念,在阿毘達磨中被形式化固定下來,使本來是階段性的、立體的內容,被平面的、單一性的做解釋。在阿含中,無爲的概念被放在不同於有爲世間的次元;但是在阿毘達磨,無爲則是無變化的存在,被放在與變化存在的有爲相同之次元。而無爲的解釋及內容,在部派間産生了差異,以現在流傳的文獻來看,即可知各部派對無爲的主張有很大的不同。與阿含時代不同的是,無爲被當成一種存在之法而考察,這是各部派的共通之處。因此,以下想討論漢巴等文獻所列舉的各部派的無爲說。

  首先,巴利佛教與原始佛教相同,認爲無爲即是涅槃,而沒有再成立其他的無爲。例如,《分別論》雲:

  何謂無爲界?貪欲的滅盡、瞋恚的滅盡、愚癡的滅盡,此即所謂無爲界。10

  《法集論》雲:

  何等法爲無爲?涅槃。此法即無爲。11

  可知此說明與阿含完全相同,這在後世也是如此。但是在巴利文獻[413]的《彌蘭陀問經》中,除了提到涅槃是無爲之外,12另外也有兩次述及:虛空、涅槃二者不業生akammaja、不因生ahetuja、不時節生anutuja。13不業生、不因生、不時節生者,即是「不是依於種種因緣而生者」之意,是指阿毘達磨式的無爲。由此可知,在這裏虛空也被認爲是無爲,從這點來看,可說《彌蘭陀問經》(是前述漢譯《那先比丘經》所沒有的後本成立部分)的立場與南方上座部多少有些不同。

  只將無爲作爲涅槃的部派,除了巴利佛教外,根據稱友的梵文《俱舍釋》,也列舉犢子部。14如後所述,《舍利弗阿毘昙論》雖然被認爲是法藏部的論書,但是其中有說到九無爲,所以與前一無爲說完全不同。

  其次,說一切有部成立「虛空」ākā

  a、「擇滅」pratisa

  khyā-nirodha、「非擇滅」apratisa

  khyā-nirodha叁種無爲法。這在有部初期阿毘達磨的《法蘊足論》中已經出現,15其次就說明《品類足論》中,對叁無爲的定義說明。16

  此叁無爲說亦爲《正法念處經》所采用,17龍樹也在《大智度論》中列舉叁無爲。18

  但是所謂「虛空」,即是空間;空間與其中的物質生滅變化無關,是常恒不變的,從這點來看它是無爲法。將虛空作爲無爲,如後所述,許多部派皆如此主張。《論事》即舉出北道派、大衆部的虛空無爲之說。19

  「擇滅」是擇力所得之滅,以簡擇的智慧力,使煩惱永遠消滅,這是從不生的觀點而說無爲。原始佛教將叁毒煩惱之滅稱爲涅槃,我認爲擇滅則是對涅槃的改稱。巴利佛教與原始佛教相同,將煩惱滅盡作爲無爲涅槃,有部則詳細討論煩惱:…

《無爲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無我與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