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为法
一
[407]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部派佛教,以及承袭有部的瑜伽行派,将一切法分类为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法、心不相应法、无为法五位。此分类在原始佛教是完全找不到的,直至部派时代的阿毘达磨才开始出现。而且在阿毘达磨初期时代,五位并不明确。若从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来看,五位分类被明确的表示,是在七论中,属於最後发展阶段的《品类足论》。在巴利佛教的七论或注释书中,亦无此分类,在後世的纲要书中才初次出现;又《舍利弗阿毘昙论》也没有清楚的分类为五位。但是五位的要素,各部派从初期或中期的阿毘达磨时代以後,就被部分地列举出来。
回溯自原始佛教,五位中的一部分,例如,心所法、心不相应法等名称,几乎完全没有出现,而色、心、无为等语词,虽然曾出现在阿含经中,但是它与阿毘达磨所说的,作为五位法的色法、心法、无为法,在概念内容上则十分不同。也就是,阿毘达磨承袭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之说,由此发展而逐渐远离原本的立场,及至後期的阿毘达磨,用语的概念内容,与阿含经所说的,有很大的不同。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?
原本在以释尊为首的原始佛教,主要是以到达人生的理想为课题;并考察人生的状态为何;现实的不满或苦恼如何生起,所以只是与实践修道有关的事情而已。说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等,是为了如实观察它们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,由此脱离现实的苦恼,并不是为了将五蕴等作为事实的存在,而做客观的考察。原始佛教的哲学理论,并不是为了纯理论,而是为了有助於实践,作为实践修道的根据。
然而,及至阿毘达磨,逐渐偏离实践面,从纯知性理论之兴趣而发展研究,对於诸法的存在,从全体、时间、空间各层面做考察。现在变成与原始佛教不同,与实践未必有关,而是客观讨论存在的本身。因此,原始佛教虽然提到作为一切法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但是到了後期的阿毘达磨,由於五蕴等分类,无法网罗存在的一切法,又由於此分类法,无法充分对客观的存在做合理的分类,於是就用以前所完全没有的色、心、心所、心不相应、无为的新五位分类法来做考察。在这五位中,关於心、心所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法,笔者已在前面讨论过了,1 所以,现在想考察无为法。
二
[409]「无为」一语,常被原始佛教的阿含经所用,及至部派时代的阿毘达磨,对无为的考察更为详细。但是阿含所用的无为之概念,与阿毘达磨所考察的无为概念,二者未必相同。因此,首先想讨论阿含经所出现的无为之语词。
在巴利《相应部》「无为相应」Asa
khata-sa
yutta一章 2,收录四十四篇经典,看起来都是十分形式化的简单经典。首先说到何谓无为,以及到达无为之道为何:无为之道是念身、止、观、有寻有伺等三三昧、空、无相、无愿三三昧、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这些各有一经。而对於无为,各经皆做同样的定义:
比丘等啊!那麽何谓无为?比丘等啊!贪欲的灭尽、瞋恚的灭尽、愚痴的灭尽,比丘等啊!此等即所谓无为。
Katama
ca bhikkhave asa
khatam. Y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, ida
vuccati bhikkhave asa
khata
. 3
前述之定义,与阿含经常出现的涅槃之定义完全相同。可知无为与涅槃是指相同的内容。4
在「无为相应」中,与所说的无为定义,以及无为之道相同者,在後面对於终极anta、无漏anāsava、真谛sacca、彼岸pāra、微妙nipu
a、极难见sududdasa、不老ajara、坚牢dhuva、不坏apalokina、无譬anidassana、无戏论nippapa
ca、寂静santa、不死amata、胜妙pa
īta、安泰siva、安稳khema、爱尽ta
hakkhaya、[410]希有acchariya、未曾有abbhuta、无灾anītika、无灾法anītikadhamma、涅槃nibbāna、无恼害avyāpajjha、离贪virāga、清净suddhi、解脱mutti、无执着anālaya、洲渚dīpa、避难所le
a、庇护所tā
a、归依所sara
a、所趣所parāyana,同样说明其定义及其道。其定义虽被省略,但是皆与无为的定义是相同的内容。由此可知,前述「终极」乃至「所趣所」,虽然其中也有涅槃,但是皆是无为或涅槃的同义语。又,於此章第一品末云「涅槃相应第一品」,正好说明了「无为相应」又称为「涅槃相应」。
附带说明,在汉译《杂阿含》中,相当於巴利的「无为相应」的,只有卷31的一经(899)。5该经的无为定义与巴利语相同,其无为之道则只列举八正道。无为的同义语则举出难见、不动、不屈、不死、无漏、覆荫、洲渚、济度、依止、拥护、不流转、离炽焰、离烧燃、流通、清凉、微妙、安稳、无病、无所有、涅槃。二者大致相同,不过对於修行道,汉译较为简单。
由以上可知,阿含中的无为,即是依三十七菩提分等修行所到达的涅槃,这是灭除三毒等一切烦恼,无执着、清净解脱的境地,是不老不死而坚牢不坏、无苦安稳的究竟理想境界。那麽,为何称为「无为」?
参考《自说经》或《如是语经》,与无为一词共同使用的有不生ajāta、不成abhūta、不作akata等语。6 这说明了所谓「无为」,并不是依於因缘等而发生,非作为,是与因缘等无关者。亦可知与无为相反的「有为」,是指依於因缘而产生的现象法。但是在原始佛教,并没有将无为看成是与有为之现象相反者,也就是永远存在的本体,这是绝对没有提到的。本体存在被释尊认为是「我」(attan, ātman)而予以否定。那麽,该如何解释无为呢?
[411]所谓「无为」asa
khata,asa
skrta,可能是指脱离依於行sa
khāra,sa
skāra的作为之意。此场合中的「行」,也有种种广狭之意义,但是这里是与十二缘起第二支的「行」相同,可将它看成是作为善恶行为及其余势力,而引发轮回的原动力。因此,行与善恶业或轮回业报有关;而脱离依於行之作为的无为,可说即是与因果业报无关者。不过,由於善恶业或轮回之场所是三界世间,所以无为被看成是属於超离三界世间的出世间。
虽然说是超离世间,但是它并不是在三界之外,而是虽处於世间,但是超越了世间业或轮回的解脱状态,此称为无为。也就是,无为并不是存在状态,而是指证悟的状态、觉者的态度。总之,它与涅槃相同。其境界之说明於阿含经随处可见,如下之例所示:
唯苦起而生,灭而灭,不惑不疑,不依於他,於彼唯有智。7
眼生时,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,如是眼不实而生,生已尽灭,有业报而无作者。8
我不欣於死,亦不欣於生,正知正念,舍此身而去。9
三
[412]阿含所说的用语或概念,在阿毘达磨中被形式化固定下来,使本来是阶段性的、立体的内容,被平面的、单一性的做解释。在阿含中,无为的概念被放在不同於有为世间的次元;但是在阿毘达磨,无为则是无变化的存在,被放在与变化存在的有为相同之次元。而无为的解释及内容,在部派间产生了差异,以现在流传的文献来看,即可知各部派对无为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。与阿含时代不同的是,无为被当成一种存在之法而考察,这是各部派的共通之处。因此,以下想讨论汉巴等文献所列举的各部派的无为说。
首先,巴利佛教与原始佛教相同,认为无为即是涅槃,而没有再成立其他的无为。例如,《分别论》云:
何谓无为界?贪欲的灭尽、瞋恚的灭尽、愚痴的灭尽,此即所谓无为界。10
《法集论》云:
何等法为无为?涅槃。此法即无为。11
可知此说明与阿含完全相同,这在後世也是如此。但是在巴利文献[413]的《弥兰陀问经》中,除了提到涅槃是无为之外,12另外也有两次述及:虚空、涅槃二者不业生akammaja、不因生ahetuja、不时节生anutuja。13不业生、不因生、不时节生者,即是「不是依於种种因缘而生者」之意,是指阿毘达磨式的无为。由此可知,在这里虚空也被认为是无为,从这点来看,可说《弥兰陀问经》(是前述汉译《那先比丘经》所没有的後本成立部分)的立场与南方上座部多少有些不同。
只将无为作为涅槃的部派,除了巴利佛教外,根据称友的梵文《俱舍释》,也列举犊子部。14如後所述,《舍利弗阿毘昙论》虽然被认为是法藏部的论书,但是其中有说到九无为,所以与前一无为说完全不同。
其次,说一切有部成立「虚空」ākā
a、「择灭」pratisa
khyā-nirodha、「非择灭」apratisa
khyā-nirodha三种无为法。这在有部初期阿毘达磨的《法蕴足论》中已经出现,15其次就说明《品类足论》中,对三无为的定义说明。16
此三无为说亦为《正法念处经》所采用,17龙树也在《大智度论》中列举三无为。18
但是所谓「虚空」,即是空间;空间与其中的物质生灭变化无关,是常恒不变的,从这点来看它是无为法。将虚空作为无为,如後所述,许多部派皆如此主张。《论事》即举出北道派、大众部的虚空无为之说。19
「择灭」是择力所得之灭,以简择的智慧力,使烦恼永远消灭,这是从不生的观点而说无为。原始佛教将三毒烦恼之灭称为涅槃,我认为择灭则是对涅槃的改称。巴利佛教与原始佛教相同,将烦恼灭尽作为无为涅槃,有部则详细讨论烦恼:…
《无为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