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稱爲究竟現觀。也就是,得到盡智及無生智,即爲究竟現觀。

  以上是瑜伽行派的六現觀說,是指佛教一切證悟的智慧。意謂﹝凡夫﹞從初加行位(聖前位)到最高位的聖者的證悟階段。或許這就是現觀原本的意思。(1)abhisameti與abhisambujjhati二者並提且被視爲同義語;以及(2)如前所述,漢譯《雜阿含》中,從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以及辟支佛,及至最高的佛陀位中,皆有無間等(現觀);以及(3)《無礙解道》中,四雙八輩一切聖者皆有現觀,皆是意指這種廣義的現觀。48 而有關現觀的詞有abhisameta“使現觀”、abhisametāvin“現觀者”等。[82]

  (18)其次,(18.9以下)用譬喻性來說慧者,除了有如前所介紹過的cakkhu“眼”之外,āloka“光明”也是慧的同義語,又,它與obhāsa“照耀”、pajjota“燈火”等詞一樣,作爲慧的複合語,如:pa

  ā-āloka“慧光”、pa

  ā-obhāsa“慧照”、pa

  ā- pajjota “慧燈”等。慧的譬喻還有pa

  ā--sattha“慧刀”、pa

  ā-pāsāda“慧殿”、pa

  ā-ratana“慧寶”、pa

  ā-bala“慧力”等詞,如于前第一節所說。又,將慧說成patoda“刺戟”“刺棒”,或pari

  āyika“指南”“指導者”,也視爲一種譬喻說。

  其次,表示慧的,還有(18.2)medhā ,bhūrī, vebhavyā, nepu

  a, pa

  icca,kosalla,khanti等詞。其中,medhā“伶俐”又譯作慧,亦有sumedhā“善慧”、medhāvin,medhasa“慧者”等詞。(18.3)bhūrī“睿智”可能是從“廣大”而來的詞,最初被使用作爲bhūri-pa

  ā, bhūrī-medhā“廣慧”等詞,但是bhūri似乎也單獨被用作慧。

  (18.7)vebhavya“明察”,是從vibhāveti“明解”“令明了”一語而來的vibhāva之抽象名詞,相同的衍生語有vibhāvin“明慧”,它與medhāvin同義。(18.6)nepu

  a“聰慧”是從形容詞nipu

  a“聰明”所形成的抽象名詞,衍生語有abhinipu

  a“聰敏”一語。(18.4)pa

  icca(Skt. pa

  itya)“聰睿”是形容詞pa

  ita“賢明”所形成的抽象名詞,是“賢哲的狀態”、“賢明”之意。

  (18.5)其次,kosalla(Skt.kau

  alya)“善巧”是從形容詞kusala(Skt. Ku

  ala)“善巧”所形成的抽象名詞,在大乘佛教多被用于upāya-kau

  alya“方便善巧”。因爲于善巧方便必須要有智慧,所以kosalla就被作爲慧的同義語。附帶一提,在大乘般若經等中,upāya方便與praj

  ā般若是兩大重要支柱,除去般若波羅蜜之外的布施乃至禅定五波羅蜜是方便。因此,方便是得到般若智慧的手段,但是方便須有般若的支持才是真方便,也就是才能表現出慈悲行。相對于般若波羅蜜是無分別慧,方便慈悲則是有分別慧。從這點也可知,方便或方便善巧皆直接間接與慧有關。[83]

  (18.8)其次,khanti(Skt.k

  ānti)“忍”,一般是用于表示“忍辱”、“忍耐”之意,但是,在此則是將它作爲“認許”之智慧作用。此意義下的忍,多和“見”(di

  hi)一起並用。說一切有部將忍與智一同使用,將進入智之前階段之知性作用稱爲忍。如:苦法智的前階段爲苦法智忍,苦類智之前則爲苦類智忍。又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中也有忍位,它又有下忍、中忍、上忍等區別。認知四谛十六行相的知性作用皆稱爲“忍”。

  又,大乘佛教成立所謂“無生法忍”anutpattika-dharma-k

  ānti之智慧,這在原始佛教可能是無生智anuppāde-

  ā

  a,此智大乘是用“忍”之名來稱呼。但是,原始佛教中的無生智,是在阿羅漢“生已盡,不受後有”的證悟之盡智、無生智中,可視爲阿羅漢的最高智慧;而大乘的無生法忍則是在忍知不生不滅的法性,而決定安住之位所得到的,是指七地、八地、九地菩薩的忍智,或者入初地或初住不退位的菩薩之智。由此可知,無生法忍與原始佛教的無生智未必完全相同。

  叁、《無礙解道》中的智慧

  [84]《無礙解道》(Patisambhidā-magga)是巴利小部經中的一篇。在其他部派中,相當于本書的文獻完全無法得知。因此,在漢譯等中,也找不到與之類似者。本書可說完全是巴利佛教的獨特之作。其性格與其說是尼柯耶經典,不如說是阿毗達磨論書,接近于初期阿毗達磨的性格。它可說是在比阿毗達磨論書更早以前的階段,是經與論之間過渡期的著作。[85]但是,本書的體裁或論述方法幾乎是阿毗達磨式的,如前所述,巴利佛教早期也有將它收錄于論藏中。49

  漢譯《解脫道論》也常引用本論,而說“阿毗昙曰”,故可知《解脫道論》的作者也將本書視爲阿毗達磨。50

  關于本書的結構,是由以下叁品叁十論所組成。

  (一)大品Mahā-vagga(十論):

  1.智論

  ā

  a-kathā,2.見論 Di

  hi-k.,

  3.安般論ānāpāna-k.,4.根論Indriya-k.,

  5.解脫論Vimokkha-k.,6.趣論Gati-k.,

  7.業論Kamma-k.,8.顛倒論Vipallāsa-k.,

  9.道論Magga-k.,10.醍醐論Ma

  apeyya-k.

  (二)俱存品Yuganandha-vagga(十論):

  1.俱存論(止觀雙運論)Yuganandha-kathā,2.谛論Sacca-k.,3.覺支論Bojjha

  ga-k.,4.慈論Mettā-k.,5.離欲論Virāga-k.,6.無礙解論Pa

  isambhidā-k.,7.*輪論Dhammacakka-k.,8.出世間論Lokuttara-k.,9.力論Bala-k.,10.空論Su

  a-k.

  (叁)慧品Pa

  ā-vagga(十論)

  1.大慧論Mahāpa

  ā-kathā,2.神足論Iddhi-k.,3.現觀論Abhisamaya-k.,4.離論Viveka-k.,5.行論Cariyā-k.,6.示導論Pā

  ihāriya-k.,7.齊首論Samasīsa-k.,8.念住論Satipa

  hāna-k.,9.觀論Vipassanā-k.,10.論母論Mātikā-k.

  首先,本書的書名爲《無礙解道》,因爲是說明到達無礙解智慧之道,故可知本書全部是以討論智慧爲主。(關于無礙解,第二品之第六也有無礙解論,是討論四無礙解。)在如此的考量之下,一看本書即可知本書討論有關智慧的項目極多。

  首先從第一“大品”來看,第一“智論”是討論智,第二“見論”討論種種邪惡之見,這也是慧的一部分。第四“根論”討論二十二根,但是,在這裏是與慧根[86]或叁無漏根之智慧有關者。第五“解脫論”是與解脫有關者,在解脫方面,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,所以可知這與智慧也並非無關。第八“顛倒論”是敘述對于常樂我淨的想、心、見等十二顛倒,由于是錯誤的智慧,或缺乏智慧,所以也並非與智慧無關。第九“道論”是提到八正道及叁十七菩提分,所以其中當然也有討論到智慧。第十“醍醐論”是討論醍醐─涅槃,其中也有不少與智慧有關。

  其次,第二“俱存品”,第一“俱存論”(雙運論)討論止觀及其雙運俱存,其中的觀(毗舍那),即是智慧,所以當然也是討智慧的。第二“谛論”是四谛論,即以洞察知解四谛的智慧爲其論題。第叁“覺支論”討論七覺支,其中也包括擇法覺支等智慧。第五“離欲論”,離欲是依智慧而得。第六“無礙解論”,已經說明過。第七“*輪論”討論《轉*輪經》的“眼生,智生,慧生,明生,光明生”,所以是討論眼、智、慧、明、光明之智慧。第九“力論”討論pa

  ā-bala、

  簡擇力pa

  isa

  khāna-b.、修習力bhāvanā-b.、

  忍力khanti-b.、審慮力nijjhanti-b.、

  觀力vipassanā-b.、十無學力(其中包括正見、正智)、

  十無漏智力、如來十力(此皆屬于智)等,可知有許多是與智慧有關的。第十“空論”,也可視爲般若之空論。

  第叁“慧品”,第一“大慧論”,討論七種、八種、九種、十種、十六種等種種慧,因此,此論全體即智慧之論。例如,其中所謂的十六慧是:

  1.慧的獲得pa

  ā-pa

  ilābhā,2.慧覺pa

  ā-buddhi,3.慧廣大pa

  ā-vepulla,4.大慧mahāpa

  ā,5.廣慧Puthu-p.,6.廣大慧vipula-p.,7.甚深慧gambhīra-p.,8.無等慧assāmanta-p.,9.廣博慧bhūri-p.,10.慧多發[87]pa

  ā-bahulla,11.急速慧sīgha-p.,12.輕快慧lahu-p.,13.疾慧hāsa-p.,14.速慧javana-p.,15.利慧tikkha-p.,16.決擇慧nibbedhika-p.

  可視爲顯示慧的種種相者。

  第二“神足論”討論十種神足,雖然神足是依禅定而得,但是其中智遍滿神足

  ā

  avipphārā iddhi、明所成神足vijjāmayā iddhi等,則…

《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性本淨之意義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