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有部、經部等對于心、心所的論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想于心之外,那麼同理也應該排除認識判斷作用的識。如果被認爲是心所法的諸法,不在心的作用之外,作用以外沒有另外的心的話,那麼有部所說的心所法,結果仍然只不過是心的一部分而已。反對有部其余諸多不合理的說法,從有部分裂出來而興起的部派即是經部。

  四、經部的興起

  關于有部等的心、心所法,有許多缺點。第一、認爲有所謂“心法”之主體者,這是違反釋尊本意的。更何況是在心之外成立與此主體心法相應的、無獨立性、很難加以說明的心所法,[269]而且是以心外的心所法作爲心的作用,數十種心所與一個心同時生起而作用,這是言語道斷(*很難說明)的。心即是作用,不可認爲在作用之外,另有心的主體。心與受→想→思→尋→伺等,一類相續而流,受、想既是作用,同時也就是心,作用在同一時間內,只能一個一個地各別生起。受、想既是單獨而獨立的心之作用,而且也是心。對于受、想不能單獨存在,與識相應之後才能作用,這點在原始經典中並沒有提到。有部雖然說一切心至少有作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勝解、念、定、慧等十種以上的心作用同時生起,但是,例如對于尚未加上判斷作用的第一刹那的眼識,十種以上的作用如何同時生起?像這樣不合理的說法,絕不是佛陀的本意。經部(Sautrāntika,Sūtrāntika)認爲應當好好地依據釋尊本身所說的經典來討論,遂在西元紀元前後,從有部分裂出來,反對有部。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中,將譬喻者(Dār

  āntika)11 視爲經部的一派,將《成實論》12 認爲是經部系的論書。雖然

  《成實論》受到不少大乘的影響,但是,它根本上還是屬于經部系的。婆沙以後的有部論書,被列舉作爲有部最強烈的反對者,即是經部師乃至譬喻師。我認爲譬喻師是屬于初期的經部。因爲本來經部就是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中最後分裂出來的一部,其學說有自己獨創的,也有根據各派的主張─尤其是大衆部色彩的各派─加以參考、批判後而采用,提倡各派的中庸思想,同時也發揮了自己的特色,因此,有相當的合理性。即使是有部的代表者─大德、覺天等,也似乎對經部深表同意,而有非常多地方類似、共通于譬喻者之說。甚至有部的代表論書─《俱舍論》,作者世親也有參考采用經部說之處。此後經部大爲發展,內部也有種種的變化,之後有部與經部成爲印度小乘佛教的代表派,與大乘中觀、瑜伽二系並稱。

  五、心所法之否定

  [270]經部從有部分裂出來的原因,是由于對全盤性的教理﹝*有所歧見﹞所致,而不是只有針對心識論而已,但是,心識論可說是分裂原因的主要部分。而心識論中最主要的是心所法否定論,及心相應否定論。這些經部思想在《婆沙》、《俱舍》、《順正理》、《成實》等諸論中有所敘述。

  首先來談經部的心所法否定論。經部如實采用原始經典所敘述的五蘊說中的受、想、行、識。此四蘊皆既是心的作用,而且也是心。堅決反對在心以外,另立心所法。《順正理論》13 雲:

  有譬喻者說:“唯有心,無別心所。心想俱時,行相差別不可得故……此二名言差別,曾無體義差別可知。又由至教,證無心所,如世尊告阿難陀……”

  《婆沙》14謂覺天(Buddhadeva)所說雲:“心所即是心之差別”。究竟是因覺天而使經部說發達?還是覺天等受經部、譬喻者的影響?這是一個問題。我想可能是後者吧!15

  其次,《成實論》對于心所法的有無,以五品(五章)的篇幅加以說明,其中在“立無數(無心所)品”、“非有數品”、“明無數品”叁品,主張自己的立場是:心所法不是在心以外的東西。謂:

  受、想、行等,皆心差別名。16

  我亦不言無心數法(心所法),但說心差別,故名爲心數。17

  反對派(有部)問難:“若無心數法,受、想等皆心,即無五陰,則吾人身體由色與心二陰所組成,[271]何故佛說由五陰和合爲身體耶?”成實論主做極爲合理的答辯:“並非否定受、想、行叁陰,而是以“心”別爲叁陰”。18 還有其它許多相互的問難。

  此外也有許多是從個別的心所法,敘述心外無心所。如《婆沙》雲:

  有執思與慮是心,如譬喻者。19

  有執尋與伺即心,如譬喻者。20

  有說尋、伺是心細相……如譬喻者。21

  《俱舍論》中所說的“有余師說”者,即是經部。如:

  有余師言“此內等淨、等持、尋、伺,皆無別體……心分位殊,亦得名心所。”22

  《成實論》中,多處也有類似的說法。例如:“意即是思”23、“叁昧與心不異……當知心邊無別﹝立﹞叁昧,隨心久住名爲叁昧。”24 等等。

  只有經部系做心所法否定之主張,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部派皆不如此主張。但是,在《論事》中,也有如王山、義成二派所說的心所法否定論,如雲:“心外無心所法,猶如觸外無觸所法”25。王山、義成等諸派興起于佛滅後叁世紀,26 經部的主張是在西元前後,所以可將王山、義成派看成是在經部的主張之前,雖然可說是經部思想的先驅,但是二者關系並不清楚。總之,心所法否定論是經部從有部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六、心相應的否定

  [272]如前所述,經部認爲受、想、思等是心之差別,只是各自獨立的一個心作用,如果像有部所說的,一心必與多個心所法相應俱起,則經部認爲,既然一心與多個其余之心俱起,那麼就等于是多心同時俱起了,這是不被允許的事。經部認爲應該像受→想→思這樣,一時間內,一個接一個地,各別的心生起作用。雖然看起來像是一時間有多個心的作用生起,但是,那只是刹那間一個一個迅速相續生起的緣故。二心乃至多心的俱起是不被允許的,因此,心相應是不合理的。從文獻來看,《婆沙論》有敘述譬喻者的相應否定說,謂:

  或有執:“心、心所法前後而生,非一時起”,如譬喻者。彼作是說:“心、心所法,依諸因緣,前後而生。譬如商侶,涉險隘路,一一而度,無二並行,心、心所法亦複如是。”27

  此心、心所法不能一時俱起之說法,有部大德也是如此主張。28 其余地方則提到譬喻者主張“智與識不俱”29、“若心有智則無無知;若心有疑則無決定;若心有粗則無有細”30 等。

  關于心相應的有無,《成實論》以叁品的篇幅來討論,其中在“無相應品”、“非相應品”中,主張自己的立場是:

  無心數法故,心與誰相應?又受等諸相,不得同時。又因果不俱,識是想等法因,此法不應一時俱有,故無相應﹝法﹞……31

  [273]若一念中,多心數法,則有多了。有多了故,應是多人,此事不可。故一念中,無受等法。32

  對于《成實論》所作如上之不相應說,反對者(有部)作如下之反駁: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佛說人由五陰所組成之事,豈不就不可能了?若如成實論主所說,那麼人豈不是必須由色與受、色與想、色與行、色與識二陰所組成?所以你的主張是錯誤的。又,佛說初禅由五支所成,如果初禅不與五支心所法相應,那麼豈不就否定佛說了?33 成實論主回答:雖說人是由五陰所組成,但是這並不表示五陰同時存在。由五陰相續繼起,乃名爲人。又雖說初禅有五支,但是並非同時存在,而是初禅心→喜→樂→覺→觀→心一境性相續,只不過因爲它瞬間俱起,所以才像你所看到的那樣,其實它是個別繼起的。爲什麼呢?就如同覺與觀俱起,粗心與細心同時存在是不合理的一樣。並用其他許多例子來詳細說明心不相應,而且也將此說應用到其他方面。

  七、余論

  如上所說,經部的譬喻者、《成實論》都不承認心相應,何況是常與心相應之“大地法”的名稱,更不應有。但是,主張相應思想的部派及論師,似乎非常有力量,雖然經部系大力反對,但可能是因爲無法抵抗其他各派的勢力,所以到了後代的經部,也變節而作相應之說,甚至也有設定大地法之名相者。根據《順正理論》,當時有心所法否定論與肯定論者,肯定論者也有種種的說法。

  別有心所論者,于心所中,興多诤論。或說唯有叁大地法,或說有四,[274]或說有十,或說十四。34

  當時大地法有叁心所、四心所、十心所、十四心所等說法,有南方上座主張七遍行、瑜伽系主張五遍行等種種異說。其中,經部上座將受、想、思說爲叁大地法。謂:

  彼上座言,無如所計十大地法,此但叁種,經說俱起受、想、思故。35

  藏傳的經部說也允許受、想、思叁者爲心相應。謂:

  經部只以受、想、思叁者爲真正的心所,其他一切的心所是心法的一部分,心、心所是同一個。36

  叁心所主張者是Bha

  opama, 而Buddhadeva是說五心所。此 Buddhadeva是《婆沙論》所說的覺天?還是經部另有覺天之人?仍有待研究。總之,藏傳的經部可看成是後期的經部。最後,瑜伽系中的心、心所論又是如何?在各方面皆采折衷綜合主義的瑜伽系,在此處也不例外。雖然心所法論大致直接承襲有部的主張,但是在心、心所同異論方面,對于有部、經部既有肯定,也有否定,對此二部采取亦止亦揚的立場。先否定二者如下:

 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,(1)謂離心體之外,別有自性(有部),(2)謂即是心之分位差別(經部)。若爾有何失?二俱有過。

  (1)若離心體別有自性,如何聖教說唯有識?……

  (2)若即是心之分位差別,如何聖教說心相應?他性相應,非自性故。又如何說,心與心所俱時而起,如日與光?35

  接著則以世俗谛采用有部的心、心所別體論,以勝義谛而說心、心所非離非即。于是有部與經部的心、心所之論爭,被瑜伽系做了調和與運用。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
《有部、經部等對于心、心所的論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