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有部、经部等对于心、心所的论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想于心之外,那么同理也应该排除认识判断作用的识。如果被认为是心所法的诸法,不在心的作用之外,作用以外没有另外的心的话,那么有部所说的心所法,结果仍然只不过是心的一部分而已。反对有部其余诸多不合理的说法,从有部分裂出来而兴起的部派即是经部。

  四、经部的兴起

  关于有部等的心、心所法,有许多缺点。第一、认为有所谓“心法”之主体者,这是违反释尊本意的。更何况是在心之外成立与此主体心法相应的、无独立性、很难加以说明的心所法,[269]而且是以心外的心所法作为心的作用,数十种心所与一个心同时生起而作用,这是言语道断(*很难说明)的。心即是作用,不可认为在作用之外,另有心的主体。心与受→想→思→寻→伺等,一类相续而流,受、想既是作用,同时也就是心,作用在同一时间内,只能一个一个地各别生起。受、想既是单独而独立的心之作用,而且也是心。对于受、想不能单独存在,与识相应之后才能作用,这点在原始经典中并没有提到。有部虽然说一切心至少有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、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等十种以上的心作用同时生起,但是,例如对于尚未加上判断作用的第一刹那的眼识,十种以上的作用如何同时生起?像这样不合理的说法,绝不是佛陀的本意。经部(Sautrāntika,Sūtrāntika)认为应当好好地依据释尊本身所说的经典来讨论,遂在西元纪元前后,从有部分裂出来,反对有部。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中,将譬喻者(Dār

  āntika)11 视为经部的一派,将《成实论》12 认为是经部系的论书。虽然

  《成实论》受到不少大乘的影响,但是,它根本上还是属于经部系的。婆沙以后的有部论书,被列举作为有部最强烈的反对者,即是经部师乃至譬喻师。我认为譬喻师是属于初期的经部。因为本来经部就是部派佛教十八部或二十部中最后分裂出来的一部,其学说有自己独创的,也有根据各派的主张─尤其是大众部色彩的各派─加以参考、批判后而采用,提倡各派的中庸思想,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特色,因此,有相当的合理性。即使是有部的代表者─大德、觉天等,也似乎对经部深表同意,而有非常多地方类似、共通于譬喻者之说。甚至有部的代表论书─《俱舍论》,作者世亲也有参考采用经部说之处。此后经部大为发展,内部也有种种的变化,之后有部与经部成为印度小乘佛教的代表派,与大乘中观、瑜伽二系并称。

  五、心所法之否定

  [270]经部从有部分裂出来的原因,是由于对全盘性的教理﹝*有所歧见﹞所致,而不是只有针对心识论而已,但是,心识论可说是分裂原因的主要部分。而心识论中最主要的是心所法否定论,及心相应否定论。这些经部思想在《婆沙》、《俱舍》、《顺正理》、《成实》等诸论中有所叙述。

  首先来谈经部的心所法否定论。经部如实采用原始经典所叙述的五蕴说中的受、想、行、识。此四蕴皆既是心的作用,而且也是心。坚决反对在心以外,另立心所法。《顺正理论》13 云:

  有譬喻者说:“唯有心,无别心所。心想俱时,行相差别不可得故……此二名言差别,曾无体义差别可知。又由至教,证无心所,如世尊告阿难陀……”

  《婆沙》14谓觉天(Buddhadeva)所说云:“心所即是心之差别”。究竟是因觉天而使经部说发达?还是觉天等受经部、譬喻者的影响?这是一个问题。我想可能是后者吧!15

  其次,《成实论》对于心所法的有无,以五品(五章)的篇幅加以说明,其中在“立无数(无心所)品”、“非有数品”、“明无数品”三品,主张自己的立场是:心所法不是在心以外的东西。谓:

  受、想、行等,皆心差别名。16

  我亦不言无心数法(心所法),但说心差别,故名为心数。17

  反对派(有部)问难:“若无心数法,受、想等皆心,即无五阴,则吾人身体由色与心二阴所组成,[271]何故佛说由五阴和合为身体耶?”成实论主做极为合理的答辩:“并非否定受、想、行三阴,而是以“心”别为三阴”。18 还有其它许多相互的问难。

  此外也有许多是从个别的心所法,叙述心外无心所。如《婆沙》云:

  有执思与虑是心,如譬喻者。19

  有执寻与伺即心,如譬喻者。20

  有说寻、伺是心细相……如譬喻者。21

  《俱舍论》中所说的“有余师说”者,即是经部。如:

  有余师言“此内等净、等持、寻、伺,皆无别体……心分位殊,亦得名心所。”22

  《成实论》中,多处也有类似的说法。例如:“意即是思”23、“三昧与心不异……当知心边无别﹝立﹞三昧,随心久住名为三昧。”24 等等。

  只有经部系做心所法否定之主张,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部派皆不如此主张。但是,在《论事》中,也有如王山、义成二派所说的心所法否定论,如云:“心外无心所法,犹如触外无触所法”25。王山、义成等诸派兴起于佛灭后三世纪,26 经部的主张是在西元前后,所以可将王山、义成派看成是在经部的主张之前,虽然可说是经部思想的先驱,但是二者关系并不清楚。总之,心所法否定论是经部从有部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六、心相应的否定

  [272]如前所述,经部认为受、想、思等是心之差别,只是各自独立的一个心作用,如果像有部所说的,一心必与多个心所法相应俱起,则经部认为,既然一心与多个其余之心俱起,那么就等于是多心同时俱起了,这是不被允许的事。经部认为应该像受→想→思这样,一时间内,一个接一个地,各别的心生起作用。虽然看起来像是一时间有多个心的作用生起,但是,那只是刹那间一个一个迅速相续生起的缘故。二心乃至多心的俱起是不被允许的,因此,心相应是不合理的。从文献来看,《婆沙论》有叙述譬喻者的相应否定说,谓:

  或有执:“心、心所法前后而生,非一时起”,如譬喻者。彼作是说:“心、心所法,依诸因缘,前后而生。譬如商侣,涉险隘路,一一而度,无二并行,心、心所法亦复如是。”27

  此心、心所法不能一时俱起之说法,有部大德也是如此主张。28 其余地方则提到譬喻者主张“智与识不俱”29、“若心有智则无无知;若心有疑则无决定;若心有粗则无有细”30 等。

  关于心相应的有无,《成实论》以三品的篇幅来讨论,其中在“无相应品”、“非相应品”中,主张自己的立场是:

  无心数法故,心与谁相应?又受等诸相,不得同时。又因果不俱,识是想等法因,此法不应一时俱有,故无相应﹝法﹞……31

  [273]若一念中,多心数法,则有多了。有多了故,应是多人,此事不可。故一念中,无受等法。32

  对于《成实论》所作如上之不相应说,反对者(有部)作如下之反驳: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佛说人由五阴所组成之事,岂不就不可能了?若如成实论主所说,那么人岂不是必须由色与受、色与想、色与行、色与识二阴所组成?所以你的主张是错误的。又,佛说初禅由五支所成,如果初禅不与五支心所法相应,那么岂不就否定佛说了?33 成实论主回答:虽说人是由五阴所组成,但是这并不表示五阴同时存在。由五阴相续继起,乃名为人。又虽说初禅有五支,但是并非同时存在,而是初禅心→喜→乐→觉→观→心一境性相续,只不过因为它瞬间俱起,所以才像你所看到的那样,其实它是个别继起的。为什么呢?就如同觉与观俱起,粗心与细心同时存在是不合理的一样。并用其他许多例子来详细说明心不相应,而且也将此说应用到其他方面。

  七、余论

  如上所说,经部的譬喻者、《成实论》都不承认心相应,何况是常与心相应之“大地法”的名称,更不应有。但是,主张相应思想的部派及论师,似乎非常有力量,虽然经部系大力反对,但可能是因为无法抵抗其他各派的势力,所以到了后代的经部,也变节而作相应之说,甚至也有设定大地法之名相者。根据《顺正理论》,当时有心所法否定论与肯定论者,肯定论者也有种种的说法。

  别有心所论者,于心所中,兴多诤论。或说唯有三大地法,或说有四,[274]或说有十,或说十四。34

  当时大地法有三心所、四心所、十心所、十四心所等说法,有南方上座主张七遍行、瑜伽系主张五遍行等种种异说。其中,经部上座将受、想、思说为三大地法。谓:

  彼上座言,无如所计十大地法,此但三种,经说俱起受、想、思故。35

  藏传的经部说也允许受、想、思三者为心相应。谓:

  经部只以受、想、思三者为真正的心所,其他一切的心所是心法的一部分,心、心所是同一个。36

  三心所主张者是Bha

  opama, 而Buddhadeva是说五心所。此 Buddhadeva是《婆沙论》所说的觉天?还是经部另有觉天之人?仍有待研究。总之,藏传的经部可看成是后期的经部。最后,瑜伽系中的心、心所论又是如何?在各方面皆采折衷综合主义的瑜伽系,在此处也不例外。虽然心所法论大致直接承袭有部的主张,但是在心、心所同异论方面,对于有部、经部既有肯定,也有否定,对此二部采取亦止亦扬的立场。先否定二者如下:

 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,(1)谓离心体之外,别有自性(有部),(2)谓即是心之分位差别(经部)。若尔有何失?二俱有过。

  (1)若离心体别有自性,如何圣教说唯有识?……

  (2)若即是心之分位差别,如何圣教说心相应?他性相应,非自性故。又如何说,心与心所俱时而起,如日与光?35

  接着则以世俗谛采用有部的心、心所别体论,以胜义谛而说心、心所非离非即。于是有部与经部的心、心所之论争,被瑜伽系做了调和与运用。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
《有部、经部等对于心、心所的论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