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

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

  一、与般若有关的词汇

  [57]在阿含经典中,与般若有关的词汇虽然非常多,但是,由于未曾互相比对这些词汇的关系或考察其异同,所以,阿含经典中与般若有关的词汇,无法判定出被采用到何种程度。因此,根据对这些词汇做全体考察的阿毗达磨,很方便就能看出与般若有关的术语。首先,在巴利佛教的阿毗达磨,初期论书对佛教的重要术语做过定义说明,例如:在《法集论》(Dhamma-sa

  ga

  i)、《分别论》(Vibhavga)、《人施设论》(Puggalapa

  atti)等诸论书,以及比这些初期阿毗达磨更前阶段的《义释》(Niddesa)、《无碍解道》(Pa

  isambhidāmagga)中,皆可见到阿毗达磨式的定义。此二书虽然现在被收录在小部经的经藏中,但是其性格接近于阿毗达磨,所以有时也被视为属于论书的时代。1 以下就根据含有般若相关词汇定义最多的《法集论》做考察。

  首先《法集论》定义慧根(pa

  indriya) 2 如下:

  [58] yā tasmim samaye pa

  a pajānanā vicayo pavicayo dhamma-vicayo sallakkha

  ā upalakkha

  ā paccupalakkha

  ā pa

  icca

   kosalla

   nepu

  a

   vebhavyā cintā upaparikkhā bhūrī medhā pari

  āyikā vipassanā sampaja

  am patodo pa

  ā pa

  indriya

   pa

  ābala

   pa

  ā-sattha

   pa

  ā-pāsādo [*pa

  ā-āloko] pa

  ā-obhāso pa

  āa-pajjoto pa

  ā-ratana

   amoho dhamma-vicayo sammādi

  hi, ida

   tasmi

   samaye pa

  indriya

   hoti.

  彼时之慧(pa

  ā,般若)、慧智(pajānanā)、思择(vicaya)、简择(pavicaya)、择法(dhamma-vicaya)、了察(sallakkha

  ā)、近察(upalakkha

  ā)、各别近察(paccupalakkha

  ā)、聪睿(pa

  icca)、善巧(kosalla)、聪慧(nepu

  a)、明察(vebhavyā)、思惟(cintā)、审察(upaparikkhā)、睿智(bhūrī)、伶俐(medhā)、指南(pari

  āyikā)、观(vipassanā毗舍那)、正知(sampaja

  a)、刺戟(patoda)、慧根(pa

  indriya)、慧力(pa

  ā-bala)、慧刀(pa

  ā-sattha)、慧殿(pa

  ā-pāsāda)、慧光(pa

  ā-āloka)、慧照(pa

  ā-obhāsa)、慧灯(pa

  ā-pajjota)、慧宝(pa

  ā-ratana)、无痴(amoha)、

  择法(dhamma-vicaya)、正见(sammā-di

  hi)者,此即彼时之慧根。

  与之完全相同的定义,在《法集论》的正见(sammā-di

  hi) 3、慧力(pa

  ā-bala) 4、无痴(amoha) 5、正知(sampaja

  a) 6、观(vipassanā) 7 等定义说明中也可看到。这些定义中所列举的术语皆可被解释成般若(慧)的同义语。

  关于前面慧的定义,《法集论》是用于一切与世间心相应的有漏慧之般若;其次,在与出世间心相应的无漏慧般若的场合,则是在前面定义的最后,加上一句:

  dhammavicaya-sambojjha

  go(择法觉支)、magga

  go(道支)、magga-pariyāpannam(道所属)8

  由此可知,五根、五力、八正道等中的慧根、慧力、正见等,包括有漏世间及无漏出世间的慧,唯有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是属于出世间无漏之慧。不过,若不谈择法觉支,而单就“择法”一语来看,因为它在世间慧的定义中常常出现,[59]所以,择法与择法觉支应该有所区别,择法觉支唯指无漏慧。

  其次,属于出世间的三无漏根的定义说明,在《法集论》中,和前面世间慧之定义相同,首先举出各个表示无漏慧的独特词汇,亦即在未知当知根(ana

  āta

  assāmītindriya)的场合 9,谓:

  yā tesa

   dhammāna

   ana

  ātāna

   adi

  hāna

   apattāna

   aviditāna

   sacchikiriyāya pa

  ā pajānanā

  为作证彼等未知、未见、未得、未觉知、未作证之诸法的慧、慧知……(下接定型之定义文)

  已知根(a

  indriya)的场合 10,谓:

  yā tesa

   dhammāna

  

  ātāna

   di

  thāna

   pattāna

   viditāna

   sacchikatāna

   sacchikiriyāya pa

  ā pajānanā

  为作证彼等已知、已见、已觉知、已作证之诸法的慧、慧知……

  具知根(a

  āatāvindriya)的定义场合 11,谓:

  yā tesa

   a

  ātāvīna

   dhammāna

   a

  ā pa

  ā pajānanā

  彼等具知诸法的了知、慧、慧知……

  由以上可知,般若(慧)包括三界所属的有漏慧,以及不属于三界的出世间无漏慧;而于无漏慧中,又有初步无漏圣位的未知当知根、中间的已知根,及最高圣位的具知根的区别,有这种种般若智慧程度的差别。

  对般若一语的阿毗达磨式定义,在其他部派的论书中亦可见之,在说一切有部的初期论书─《集异门足论》仍可看到定型式的定义。例如,对于“正知”(samprajanya),同书卷二 12 云:

  [60]正知云何?答:若依出离、远离、善法,于法简择、最极简择、解了、等了、近了、通了、机黠、通达、审察、聪睿、觉明、慧行、毗舍那,是谓正知。

  虽然比巴利定义更为简单,但是可知大致上是类似的定义法。与之相同的定义:见净(d

  

  i-vi

  uddhi) 13、毗舍那(vipa

  yanā) 14、三慧(学慧、无学慧、非学非无学慧)的慧(praj

  ā)之定义 15,也是相同的。

  又,在《法蕴足论》中,慧根(praj

  endriya)的定义为:16

  云何慧根?谓依出家远离所生、善法所起,于法简择、极简择、最极简择、解了、等了、近了、机黠、通达、审查、聪睿、觉明、慧行、毗舍那,是谓慧根。

  谓慧根是指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慧。在这里是总括叙述一切善慧,并未像巴利论书,明确区别有漏慧与无漏慧。

  其次,在法藏部的论书《舍利弗阿毗昙论》中,也对与般若有关之诸词,加上定型式的定义说明。例如,正见的定义云:17

  若实人、若趣﹝人﹞、若法中择、重择、究竟择、择法、思惟、觉、了达自相他相共相、思持、辨观、进、辨慧、智见、解射、方便、术焰、光明、照耀、慧眼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正觉、不痴,是名正见。

  对慧根也是做同样的定义。18 虽然在那些场合中,译语多少有所不同,或许这是由于汉译者译语的不统一,或者是笔写传承时发生误写等所致。不论是那种可能,我想在最初的原本中可能是同一个定义。这些定义也和巴利论书的定义十分类似。而在《舍利弗毗昙论》中,这些正见或慧根,皆含盖实人(圣者)、趣人(轮回的凡夫),做全体的说明,这点与巴利各别场合的定义不同,较接近说一切有部论书的定义。

  关于三无漏根,《舍利弗毗昙论》的定义与巴利的定义完全不同。例如,[61]未知当知根的定义是:19

  云何未知欲知根?坚信(随信行)、坚法(随法行)人、若法圣无漏非根,得名根,除未知欲知根中,思、想、思惟、觉、观、解脱(胜解)、悦喜、心除(心轻安)、欲、不放逸心舍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身除(正身轻安),是名未知欲知根。

  此与说一切有部的定义大致相同,不过,有部的说明比前面《舍利弗毗昙论》的说明更为清楚。例如,《法蕴足论》对未知当知根的定义为:20

  云何未知当知根?谓已入正性离生者,所有学慧、慧根,及随信、随法行,于四圣谛未现观,为现观故,诸根转,是名未知当知根。

  由此可知,未知当知根不只包括随信行或随法行等见道者的慧,也就是慧根;也包含诸根(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)。我想《舍利弗毗昙论》的说明也是相同的。由这点可知,相对于巴利佛教将三无漏根只局限于为无漏的慧根所摄,有部或法藏部则将无漏之信等五根,归属为无漏根所摄。具体来看,可能是后者(有部、法藏部)较为正确。

  从以上可大致明白,各部派的根本阿毗达磨对般若的看法,但是也可知道在这场合中,慧(般若)的同义语“智”(

  ā

  a,j

  āna)之词,各派皆未提出。

  因为在巴利论书或《舍利弗毗昙论》中,有另外提出“智”的用语,所以想对此大致考察。

  首先,在巴利论书中,《分别论》第16章是“智分别”

  ā

  a-vibha

  ga 21,本章列出种种的智事(

  ā

  avatthu,智的基础)。一种智有68种,二种智各35种共有70智,三种智各75种共225智,四种智各28种共112智,五种智各2种共10智,六种智各1种共6智,七种智各11种共77智,八种智乃至十种智各1…

《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性本净之意义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